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近代中国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年竺可桢受命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此后经历抗日战争时期艰苦卓绝的西迁办学,领导浙江大学由一所普通高校发展崛起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并在解放战争时期极力维护大学,  相似文献   

2.
吴良玉 《兰台世界》2013,(16):121-122
<正>1936年处于抗日战争前夕的中国时局动荡、条件艰苦,在这样的情形下竺可桢于四月到浙江大学担任工作,直到1949年杭州解放。这十三年里浙江大学数次搬迁,虽然经历了多重磨难,但在竺可桢艰苦不懈地努力下,浙大这所原本的地方性大学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发展成为了具有相当知名度的综合性大  相似文献   

3.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竺可桢致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信函一封,经考证其落款时间应为1941年6月20日。该封信函主要涉及竺可桢对叶企孙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一职的态度,多次辞浙江大学校长一职及推荐继任人选等问题,筹设中央气象局及有关人选问题的应对之策等诸事,颇具史料价值,但该封信函却未被收录至24卷本的《竺可桢全集》。  相似文献   

4.
<正>1947年3月31日晚上,哈佛大学教授赵元任在波士顿家中,宴请来美访问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任教麻省理工学院的钱学森受邀作陪。席间,竺可桢与钱学森相谈甚欢;钱学森介绍了他在美国的求学经历以及晋升教授之事,同时告之将于暑期回国探亲。此前不久,钱学森晋升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成为该校历史上首位中国籍教授。  相似文献   

5.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5,(48):86-86
“过去的大学”,是蔡元培、蒋梦麟和胡适之当校长的北京大学,梅贻琦当校长的清华大学,罗家伦当校长的中央大学,竺可桢当校长的浙江大学。书中所记,不是现代人叙历史或作评论,而是当时的校长、老师和学生的回忆。  相似文献   

6.
在浙江大学自1897年创建至今一百余年的发展史上,西迁时期(1937年至1946年)是重要的发展时期之一。这期间,抗日战争爆发,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浙大向西历经浙江建德、江西吉安和泰和、广西宜山,最后到达贵州,长驱2500多公里,在遵义、湄潭、永兴三地坚持办学,在极其动荡和艰苦的环境中取得巨大发展,浙大由一所地方大学崛起为中国最好的四所大学之一,被誉为“东方剑桥”。这期间,浙大的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人才辈出。不仅揭开了浙江省研究生教育的序幕,而且在中国研究生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页。一1929年起,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制度化和正规化…  相似文献   

7.
国立浙江大学图书馆的迁移反映了国立浙江大学的迁移。文章依据《竺可桢日记》,建构、叙述了国立浙江大学图书馆迁浙江建德、江西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遵义等的全过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国立浙江大学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40年代,中华民族和中华大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沧桑巨变.这一时期的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艰苦的斗争,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的领导下,与祖国共命运.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求是"精神,坚持西迁办学,在逆境中崛起,以"东方剑桥"之名享誉于世,并为新中国的科教事业发展准备了一支大师云集、声望卓著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谱写了壮丽华章.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袭芦沟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日军在距杭州只有120公里的全公亭登陆.为保存浙江大学,从11月11日开始,竺可桢校长毅然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开始艰苦卓绝的西迁,途经东西南5省11地,行程2600余公里,于1940年1月到达贵州,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7年,至抗战胜利复员回杭.浙大西迁,规模之宏,历程之辛,时间之久,在中外高等教育史上是罕见的,被誉为"文军长征".  相似文献   

10.
论新闻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曾任四川大学代理校长的朱光潜先生说,“尤在陶冶品学才识具备之完人与培养健全之士风”;曾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先生说,“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的潘光旦先生则更直截了当地说,“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抗战爆发,浙大四次内迁,终避战火。为此,竺可桢多次与蒋介石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及教育部长陈立夫辞职交涉,对方均以无合适继任人选,予以婉拒。直至1949年4月,竺可桢终于辞去浙大校长一职,专心从事气象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杨士林 《浙江档案》2008,(12):30-31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袭芦沟桥,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1月,日军在距杭州只有120公里的全公亭登陆。为保存浙江大学,从11月11日开始,竺可桢校长毅然率领全校师生员工及部分家属,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开始艰苦卓绝的西迁,途经东西南5省11地,行程2600余公里,于1940年1月到达贵州,在遵义、湄潭、永兴等地坚持办7年,至抗战胜利复员回杭。浙大西迁,规模之宏,历程之辛,时间之久。在中外高等教育史上是罕见的,被誉为“文军长征”。  相似文献   

13.
1949年4月底,竺可桢怅然离开他执掌了13年的浙江大学。1949年5月27日,有关方面派人来询问他对新政府的意见。竺可桢说:"民国十六年国民党北伐,人民欢腾亦如今日。但国民党不自振作,包庇贪污、赏罚不明,所以有今天之颠覆。解放军之来,人民如大旱之望云霓,希望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史料》2006,(3):79-79
陈训慈(字叔谅,1901~1991年)是陈布雷的二弟,毕业于东南大学,曾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图书馆馆长。抗日战争期间,为保护国宝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免遭日寇蹂躏,在政府无暇顾及的情况下,他变卖自家田产,又向亲友借贷,筹集费用,组织员工,抢在“八·一三”淞沪战事前几天,装入140箱运至富阳,又将宁波天一阁的珍本、善本书籍,装箱一并运出,跋山涉水,一路辗转桐庐、建德、永康而达仙霞山脉深处的龙泉一小山村(陈训慈此时任浙江大学龙泉分校主任)。然而浙南并不安全,他继之奔走呼吁,获得流亡中的浙大校长竺可桢帮助,借来六辆大卡车,满装《四库全…  相似文献   

15.
1937年9月至1940年2月,浙大师生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行程五 千余公里,进行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军”长征,最终选择了遵义和湄潭作为浙大新的落脚点.浙大在竺可桢校长的领导下,筚路蓝缕、弦歌不绝,在艰难困苦中屡创科研佳绩,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相似文献   

16.
浙江大学是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浙江省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所大学.浙江大学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浙江大学在院系调整中由一所综合大学,变为多科性的工科大学;另一次是在90年代末,浙江大学与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一所新的综合大学.本文旨在论述院系调整中浙江大学的情况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竺可桢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成就卓著的教育学家。他学贯中西,学成归国后即投身教育事业。在东南大学,他一手创建了全国闻名的地学系。在浙江大学,他着力解决师资与经费问题,亲手将浙江大学打造成"东方剑桥"。  相似文献   

18.
1949年4月底,竺可桢怅然离开他执掌了13年的浙江大学。1949年5月27日,有关方面派人来询问他对新政府的意见。竺可桢说:“民国十六年国民党北伐,人民欢腾亦如今日。但国民党不自振作,包庇贪污、赏罚不明,所以有今天之颠覆。解放军之来,人民如大旱之望云霓,希望能苦干到底,不要如国民党之腐化。”  相似文献   

19.
陆爱武 《兰台世界》2012,(16):39-40
蒋梦麟(1886-1964),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早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北京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在长期的教育研究与管理生涯中,蒋梦麟从包括学术教育到个性教育等多个层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价值观,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之江大学作为美国北长老会在华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在近现代浙江高等教育史上曾经占据重要地位.这所"消逝的大学",其月轮山上的办学旧址目前已经成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并被列为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惟有那些保存完好的古老校园建筑至今默默诉说着之大往事.其中就有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之大校长的故事至今流传,他就是费佩德先生(Robert Ferris Fitch,1873-1954)--之江大学的第四任校长,也是最后一任美籍校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