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充满勇气和锐气的龙应台的小说批评,不仅为台湾文坛献上一束带刺的玫瑰,同时也向评论家抛出了一块厚重的“砖”。但李敖对龙应台用心营造起来的“野火”式文明不屑一顾,他认为这是属于国民党意识形态的文明。《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继承了龙氏早期的“野火”风格,给读者展示的是一幅场面宏伟、情节复杂的“流民图”。李敖却认为龙应台用各种手法为国民党的失败辩护,把国民党的“残山剩水”美化为“大江大海”。  相似文献   

2.
我看李敖     
很早的时候,疏朗曾看过台湾作家李敖的一本书《独白下的传统》,看他称自己是“50年来500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断言李敖是个“狂人”。后来陆续看过他的其他作品,随着年岁的增加,再看李敖,认为他是个“文人”。现年70岁的李敖自成一家,著作等身,以评论性文章脍炙人口,《胡适评传》和《蒋介石研究集》为其代表作。爱打官司,口诛笔伐,告人无数。一共有96本书被禁,创下了历史记录。9月  相似文献   

3.
一年前,台湾狂人李敖声称2000年他要干两件事:一件是竞选台湾地区的“总统”;一件是拿诺贝尔文学奖。不知是什么原因,竞选“总统”之事泡汤了,而拿诺贝尔文学奖,李敖却向前走了一大步。今年2月,李敖正式接到诺贝尔文学奖审核小组通知,被提名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李敖是以其长篇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一书获此提名的。自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法国诗人普吕多姆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已走过了整整一百个年头。一百年来,我们在获奖者的队伍中看到了美国的海明威、法国的罗曼·罗兰、俄罗斯的肖洛霍夫,看到了印度的泰戈尔、日…  相似文献   

4.
台湾“文化顽童”李敖今年3月应凤凰卫视之邀,主持脱口秀节目《李敖有话说》。一开场,他就回忆少年时光。“在1949年,我到了台湾。那个时候我只有14岁,现在我已经69岁了。换句话说,明年就是我70岁。我终于有一个机会在这里抛头露面,使大家感觉到我音容宛在。”  相似文献   

5.
刚踏入社会那阵儿,或许是因为看不惯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竟想起了学习写杂文,并参加了一个杂文函授班的学习。于是乎,见到书店里有关杂文的书,不管三八二十四全部收罗回去,其中就有一本李敖的杂文选集——《千秋评论》。翻开此书,第一页就是这篇《谈蝉》。当时看过这本书后,只是觉得李敖说话够狠的,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狂”。他曾宣称:“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年已64岁的李敖在去年推出的自传前言中,谈起写自传的原因时说:“我自感身处乱世,却一生倡傲不逊、卓尔不群、六亲…  相似文献   

6.
马以 《初中生》2012,(14):36-40
正【导言】龙应台(1952~),著名女作家。祖籍湖南衡阳,生长于台湾。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代表作有《野火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其作品往往针砭时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文学教育(上)》2011,(17):158-159
台湾作家李敖新书《你笨蛋,你笨蛋》发布会目前在台北举行,发布会上,李敖不谈新书内容,却要给现场的“小朋友”传授写作的窍门。从去年9月到今年9月,一年的时间里,李敖已经出版了4本新书,160万字。对此,李敖说,到现在,他总共写下了2000万字。“鲁迅一生写了750万字,当然不是说谁写得多就是写得好,不过至少写得多说明这个人很勤勉。”  相似文献   

8.
台湾“文化顽童”李敖今年3月应凤凰卫视之邀,主持脱口秀节目《李敖有话说》。一开场,他就回忆少年时光。“在1949年,我到了台湾。那个时候我只有14岁,现在我已经69岁了。换句话说,明年就是我70岁。我 终于有一 个机 会 在这 里 抛头 露面,使大家感觉到我音容宛在。” 李敖1935年 出 生 在 东 北 哈 尔滨。那时东北已是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 1936年春,李敖父亲李鼎彝举家南迁,搬到了北平(即现在的北京)。多年以后成为一代大师的李敖依然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在北平的故居。那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格局”,“大红门是不常开的,常开的是大红门中间套着的两扇小门”。李鼎彝是“老北大”,学中文的。有空的时候他常带着几个女儿和李敖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故宫、天坛、北海、颐和园……北平古都的传统文化在少年的李敖心中渐渐沉淀成一生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 1948年夏,小学毕业的李敖考取了北平四中。这年底北平战云密布,平津战役一触即发。李家再次南迁搬到上海。1949年1月,李敖考取上海缉规中学,从初一从头念起。李敖感觉缉规中学比起他的母校北平四中显得“太贵族了”,“它的建筑既优雅又精致 十里洋场的学校 与文 ...  相似文献   

9.
台湾胡颂平编纂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内容:某要人自诩风雅,喜欢作诗,他把陶渊明的“饮酒诗”逐首唱和,又把杜甫的“咏史”诗依韵唱和,可见其自我感觉之好。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前些日子,笔者有幸聆听了九节以科普说明文《神奇的极光》与《这个世界的音乐》为课题,充分调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语文优质课。在一饱变幻莫测的美丽极光的眼福和美妙动听的各式音乐的耳福之后,心中有些许遗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强调在课堂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给予学生更鲜明的感官刺激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时,我们丢失了语文的原汁原味。这让笔者记起一则关于台湾学者李敖的故事。上世纪末,一位记者上门采访李敖。只见李敖书房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有的翻开,有的夹着书签。只有房角…  相似文献   

11.
简女贞本名简敏女贞,1961年生,台湾宜兰县人,台大中文系毕业,曾任《联合文学》主编,创办大雁出版社,现专事写作。曾获台湾吴鲁芹散文奖、时报文学奖、“国家文艺奖”等,是《台湾文学经典》最年轻的入选者。作品以散文为主,著有散文集《水问》《私房书》《只缘身在此山中》《浮在空中的鱼群》《月娘照眠床》《七个季节》《梦游书》《顽童小番茄》等十余种,人称具有“奇侠”风骨的女性作家,被誉为“台湾女性文学天宇上升起的散文新星”“台湾散文第三代传人”(余光中语)。作为台湾最无争议的实力派女作家之一,她经历了现代派…  相似文献   

12.
李敖跪师     
李敖是台湾著名学者,也是出了名的“狂人”。他曾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骂我吹牛的人,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狂傲至此,恐怕五百年内只此一人。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狂人”,一旦见了老师,却成了老老实实的小学生。  相似文献   

13.
70岁的台湾名作家李敖,在去乡56年后,首次走出台湾,踏足大陆,做一趟“神州文化之旅”。对于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经历跌宕的、身份驳杂的、禁书等身的、自吹自擂的、自我膨胀的、官司打不完的、艳情数不尽的、却又通吃文坛政界、玩转报刊电视、数十年来是非不断的、争议不清的“文化老顽童”,这趟“不是怀乡,没有乡愁;不是近乡,没有情怯;不是还乡,没有乡愁;不是林黛玉,没有眼泪”的大陆行,真有太多可圈可点可记可忆的珍贵细节,于是有了《快意还乡——李敖神州文化之旅》。这本书的文字编著者和图片摄影师,都是12天全程陪同李敖进行“神州文…  相似文献   

14.
读书与从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这是唐代韩愈《师说》中的名句 ,说明要想把书读好 ,必须从师。究竟应该怎样从师 ,中外古今流传下来的许多从师佳话 ,可以给我们以启示。现在的中学生 ,不知道歌德的人已经不多了 ,但不知道爱克曼的人一定不少 ,但爱克曼这个名字是不应该忘记的 ,因为他是《歌德谈话录》这本书的作者。《歌德谈话录》同歌德的作品一样 ,在全世界拥有众多的读者。歌德是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一八七一年德国统一之后 ,歌德成为德国文化界的“圣人” ,被尊崇为“奥林匹斯神”。当时 ,爱克曼…  相似文献   

15.
宋代诗人曾公亮《宿甘露寺》云:“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意思是说,要看银山似的冲天巨浪,只要一打开窗子,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这两句诗以排山倒海的气魄和博大宽阔的胸襟,为后人广泛传诵和反复引用。是啊,只有具备装得下大江大海的豪迈胸襟与浩然心胸的人才会有如许的诗情。  相似文献   

16.
1.米洛万·德吉拉斯在《与斯大林谈话录》一书中有关于二战后欧洲形势的记载:“这场战争与以往有所不同。无论是哪一方占领了一块领土,都会在该地区推行自己的社会制度。”以下各项中,能为这一观点提供最佳佐证的是  相似文献   

17.
笑弹×枚     
叉子开学典礼上,校长发表演讲,他说:“孩子们,知识是大海,是大江。我们学习知识就像拿一把小小的勺子,在大江大海里舀水一样……”突然,人群中传来一个失望的声音:“完了,我妈妈给我带的是叉子。”  相似文献   

18.
笑笑屋     
知识如海开学典礼上,校长发表演讲:“孩子们,知识是大海,是大江。我们学习知识,就像拿一把小小的勺子,在大江大海里舀水一样……”突然,人群中传来一个失望的声音:“完了!我妈妈给我带的是叉子。”  相似文献   

19.
李敖其人 1949年蒋介石从大陆仓皇逃到台湾后,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恐怕没有安宁过。蒋介石最大的爱好之一是乔装打份自己。而偏偏在台湾有位善于撕剥蒋介石画皮的斗士,他的那支手榴弹式的笔常常使蒋家父子无招架之功,惊恐万状,只好多次以“叛乱”的罪名将他投入监狱。他就是台湾文化界著名作家李敖。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就是真善美的教育。《歌德谈话录》是歌德畅谈审美与人生的“审美教育谈话录”。奋发向上、永不停息地追求真善美,是歌德对青年诗人的忠告,也是每一个现代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