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避暑山庄外八庙建于公元1703年至1792年,由帝后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是清康乾盛世政治、经济、文化浓缩的产物,具有重大政治历史、园林建筑、宗教艺术价值.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它的价值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它作为我国清代第二个政治活动中心,避暑山庄外八庙的建造背景及地上地下文物,都反映了清代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轨迹,避暑山庄外八庙成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2.
正受传统观念和历史资料的局限,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赞美农耕民族与农耕文化,甚至把游牧文明作为农耕文明的对立面加以看待,从而导致总体上对游牧民族与游牧文化的研究重视不够,评价较低的局面。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问题,对战国秦汉时期游牧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游牧文化的人文精神、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4.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康熙和乾隆在此写下了约二十来篇碑文,这些都是当时政治事件的历史记录,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避暑山庄、外八庙等兴建的背景及其政治作用。今天,这些碑文是我们研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康,乾两代的对内对外政策和当时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资料。本刊为了帮助大家对这些碑文的理解和学习,准备选载一部分碑文加以注释,分期刊登,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历史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地处处蒙古高原与中原地区的结合部。大约自公元前2000年代中至1000年代中期以来,这里逐渐形成游牧、特错、在新经济区和经营游牧、农耕两大民族体系。经济要互补,人民要交往,而统治者则力求扩张,这一切赋于内蒙古历史特殊的色彩。在内蒙古历史上,和平友好是主流。内蒙古作为我国中央政府稳定的地方行政辖区,主要是少数民族对祖国的贡献。今天的内蒙古,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聚居的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现今各民族是历史上民族同化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6.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统一阿拉伯半岛后向外扩张,成为当时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冲击的一部分.这次冲击与其他几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在于阿拉伯民族作为游牧民族不仅创立了一种高级宗教--伊斯兰教,而且,阿拉伯人凭借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文明体系,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7.
该文探讨的是明清时期中原农耕文化与土默特蒙古族游牧文化交融对呼和浩特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类型变革的影响。文章认为该地区经济类型的变革是两种文化长期交叉、依存渗透、融通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地域环境、历史形成的两种文化依存切入,汇聚整合的运动优势;诸多因素造成的明清时期农耕文化北移、土默特蒙古族谋生观念和手段的变化,使定居农耕多种经济取代了单一粗放的游牧经济。此变革对该地区和土默特蒙古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8.
关于历史文化认同的研究,是近年来很受学术界关注的课题,其原因,首先在于它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国何以在很早就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历经漫长的历史时期而不断巩固,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即联系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什么?自先秦至当代,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经历过哪些不同阶段,又各有什么特点?出身于汉族的人物和出身于其他兄弟民族的人物分别作出过什么贡献?历史文化认同推进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发展和巩固,最终形成居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华民族,其中又存在着什么规律性?凡此各项,都属于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问题,对于深化中国历史进程的认识,和总结中国这一东方大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从而作出新概括、新表述,都是极有意义的,其学术价值显而易见。中国在晚清时期陷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境地,经过人民大众不断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抗封建主义压迫的斗争,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在20世纪一步步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并创建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一胜利是多么来之不易!今天我们正处于民族振兴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仍然面临国内外各种困难复杂的局面,要应对各种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维护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开展历史文化认同课题的研究,就能为今天提供宝贵的教材,因而这一课题的研究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文化认同与蒙元历史发展》一文,在详尽地占有材料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蒙元史时期文化认同的发展阶段、演进特点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提出了诸多创新见解。比如,划分“大蒙古国的建立及其对中华多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认同与大蒙古国的转型”“元代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为三个阶段。对于第一阶段民族文化认同特点的阐发,在学术界尚属首次。作者提出,成吉思汗政权采用的“两翼制”,是对古代匈奴民族设左右贤王制度的继承(不独蒙古,中国古代其他兴起于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均沿用不辍)。成吉思汗的护卫军制度(蒙古语称“怯薛”),同样是继承了草原游牧政权文化的传统。因此,蒙古的崛起,是与它对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相伴随的。这就证明,中华文明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古往今来是相映成辉的,而蒙古对北方草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样应视为中华多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大蒙古国又通过金与西夏输入了中原文化的传统。作者的上述创新见解是有充分史实依据的,《剑桥中国辽金与西夏金元史》的作者也认为,蒙古人“在建立一个帝国的前后,其政治和文化上的成熟都达到了相应的程度。他们熟悉‘中国的’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0.
河湟地区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错过渡地带。河湟地区的汉族、藏族、土族、回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相依相靠、相互渗透、互相交融,在汉藏、回藏两大族群关系之下因利互补、和谐共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等、团结的基础上和睦共处,形成了良好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1.
避暑山庄的兴建与热河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及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清前期皇帝重视“木兰秋祢”,避暑山庄成为清廷的第二政治中心,热河驻防因而显得尤为重要。清代热河驻防最高长官经历了驻防总管、热河副都统、热河都统的演变过程,其职能呈扩大化趋势。其中总管避暑山庄、木兰围场、外八庙始终是其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20年来避暑山庄学术研究取得的成绩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对避暑山庄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归纳与阐述,使得我们对这一研究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与了解,总结20年来避暑山庄研究的成绩,对于深化避暑山庄的学术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开阔研究视野,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避暑山庄文化的核心是避暑山庄文化,以避暑山庄文化为主,包括木兰围场、雾灵山、金山岭长城、白云古洞、辽河源头等外围文化在内.这个大避暑山庄文化的主导精神不是燕赵平民文化的慷慨悲歌,而是明显带有清代前期康乾盛世时期影响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开拓进取和吸纳开放精神.  相似文献   

14.
承德市于1951年成立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管理处,对文物进行修缮和保护;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开始大规模整修.199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老城区职能太多,导致人口密度大,高层建筑多,影响了避暑山庄的原有风貌.  相似文献   

15.
避暑山庄可以说是建在松海之中,“长松巨壑翠千重”为山庄增添雄浑气象,“松声风入静”为山庄增添雅致情怀。松树虬枝盘旋使园林建筑的轮廓线变化多端,高耸林立的青松使山庄显得深沉而幽远。青松长绿使山庄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16.
集美陈嘉庚纪念胜地是陈嘉庚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遗产,以其承载的丰富思想文化内涵,发挥着对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科学文化教育的宝贵作用。多年来,陈嘉庚纪念胜地以弘扬嘉庚精神为宗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加强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了基地的教育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和利用好集美陈嘉庚纪念胜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阔 《承德师专学报》2003,23(3):99-100
乾隆时期承德植被极好,参天蔽日的树环绕避暑山庄。夕阳西下,老槐古柳极富诗意。小溪沟、碧峰路是天然通风道使城市十分凉爽。现在山庄旁边高楼林立是所不宜。  相似文献   

18.
扈从文臣感兴创作了诗、词、歌、赋、散文以及书画作品,写景状物,记事抒怀,因物比兴,托物言志,构成了避暑山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介绍了避暑山庄山区的自然概况及山区植被的现状,山区人工林采伐木的选择,需要更新改造的地段及更新改造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融合、真情感召的功能与人类的基本诉求吻合。使得它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凝聚力,成为不分肤色、不分信仰、不分语言的民族和平发展的向心力。今天道德融合仍具有和谐、安定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