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国书法和绘画的联系与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论.从书法和中国画的起源来说,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远在新石器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用“兽毛制作的毛笔、以黑线在彩陶上构成种种神态生动的动物纹校和符号;至春秋时代绘画才始从纹样符号中独立出来”.文字与绘画都起源于刻画符号,后来汉字是朝着符号化.抽象化的方向发展,已经完全与绘画(或象形)脱离;并形成独立的体系.绘画则一直朝着状物的方向发展,也形成了独立的体系.“书以言情、画以状物;两者已经分道扬镳.问题是我们理解的“源”并不只是起源之“源” 的关系,即是“书与画异形而同品”的关系.这种关系、最突出地体现在笔墨上.书与画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门类,但在笔墨上确是共同的,无论书与画、皆以笔墨为“灵魂”的,没有笔墨也就没有书法与绘画.二者的区别在于;书法对笔墨的运用更强调技巧与法度,对线的运用更趋精纯,几乎是线的艺术.而绘画对线的运用更强调灵活性与丰富性.似不如书法对笔墨更重技法,注重表现造型.书法与  相似文献   

2.
传统书法对人品和书品的一致强调得过于绝对和片面 ,“重人品轻书品”的观念影响至深。不管“以人废书”或“以人重书”都会给书法品评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也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和标准 ,两者不能等同更不能互相代替。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主要以笔墨来完成“应物象形”,但色彩在丰富中国画的风格面貌及意境表达上,也是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一般只给画面起烘托主题,辅助笔墨来完成表现物象的作用,要求“色不碍墨”(实际在一定意义上,“墨”也属中国画色彩的范畴)。清代画家盛大士说“色不可夺墨,犹宾之不可溷主也”(《溪山卧游录》)。有时为了加强作品的情调、气氛,追求装饰效果,也用浓重的色彩去表现富丽的对比关系(工笔重彩和金碧山水),但其“骨架”(造形的线)一艇仍是由墨来完成的,所谓“青绿斑烂”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在世界绘画艺术领域中是独标一帜的。诗、书、画本是三种不同的艺术,从其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存在着差异,各有其自己独立的、不可相互代替的特点。但是,它们之间却在很大程度上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及相通的地方:诗可以入画,画也可以表现诗的意境,画的笔墨既须有书意,书法用笔亦可有画意。诗与画相结合,能够开拓、深化绘画的意境,扩大绘画的表现内容。书法与绘画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正历史上,不少艺术家书画皆擅,"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特有的现象与传统。尤其是"文人画"崛起以后,书与画的联系更加紧密,"引书入画"使书法成为绘画的重要元素,也成为千余年来中国画审美的主流。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书法家长期从事绘画创作的影响,绘画中的某些审美元素和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绘画优良传统的特点,其组成部分是多方面的。古人视书、画同源,善画者即善书,故自苏、米以后,多题诗于画面,以传画外之意,画因题而益奇。又诗、书、画兼擅,谓之三绝。为书法妙逸,诗词隽雅,足以共济其美,更增重画的声色。因此,一幅画,除了运用笔墨表现物象外,益以诗题,则更能把笔墨所不能表现者,概括无遗的把它形容出来;倘画有诗意(即画从诗出),也能使画面生动。如写当前工、农、兵的生活,可以充分反映其真挚的思想情感。这是画与诗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的妙处。此即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不可重此忽彼,执一偏而不求其通。今将“诗与画”及“书与画”的关系分别梗述于下。  相似文献   

7.
汉代书法开始摆脱文字的实用性,书法艺术开始从广义的书法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汉隶、草书的兴盛;一批书家、书作的出现;汉代书法理论的产生,并开始从自然美的角度来探索书法美,对线条美的追求,“力”的审美追求的提出,强调书法的抒情性,对书法创作规律进行研究等等这些都标志了汉代书法审美的觉醒并走向独立。  相似文献   

8.
山水画重视笔墨,笔墨是山水画的核心,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表现语言,它与物象合为一体,不只是工具材料,更是联结着物质与精神的一个中介物,是中国画中最具民族风格、民族文化传统和最能体现画家情感意趣的重要因素。笔墨也是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它同时具有一定的美学内涵。讲究笔墨精妙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关键所在,笔墨相互结合,巧妙地运用在山水画中,使中国传统绘画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9.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写意画是充分运用书法艺术的笔墨要求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意境的,"书写性"的用笔是写意画的基本绘画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巧妙结合,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享受艺术美.而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揭傒斯则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位题画诗作家,他的题画诗意义深远,所表现的“幽人高卧”的山水意境、咏物咏怀的人生理想和诗画融合的审美追求堪称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1.
黄宾虹从笔墨中找到中国画发展创新的途径 ,穷其一生研究用笔用墨的方法规律 ,然而他透过笔墨的表面现象 ,看到了“笔墨精神”及笔墨精神所表达的自然生命节律与神韵之内美 ,这只是黄宾虹笔墨价值所昭示的一个方面。他绘画的全部内涵通过作品本身的笔墨建构来实现。它不靠诗文题跋的想象与补充 ,画就是画本身笔墨之间的种种构成关系 ,也就是从自然中悟得的种种感觉与内美。将绘画还原给“视觉器官”回归到艺术本体 ,可谓在董其昌之后对绘画本体的开拓作了又一次总结 ,从而将传统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可与现代审美要求相衔接的新阶段 ,这对开启未来绘画创新有着重要意义。黄宾虹的笔墨价值还在于它在东方文化背景上不期然地与西方文化取得了某种“交汇” ,使中国绘画在自身演进中与西方现代绘画形成某种暗合 ,与西方抽象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2.
墨法,作为书法艺术中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和审美内容,其自觉意识远远落后于笔法。从魏晋时发端至明清时期,方呈现出兴盛的态势,此时对墨法的重视及其艺术表现力的丰富,都远远超过了前代。文章尝试从书法艺术本体发展的自我选择;文人画的兴起和以画入书的结果;书写工具材料变迁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究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3.
董其昌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代表,在绘画实践上以推重笔墨形式之美而独树一帜,其“古雅娟秀、气韵超然”的艺术风格,影响了明末及以后的中国绘画朝笔墨形式发展。董其昌一方面将书法艺术之笔法巧妙地融入到绘画中,生发出刚柔、苍秀、道媚、生熟、巧拙兼具的视觉美感;另一方面创造性地将古人善作自然丘壑并以此为审美标准的美学观移位于笔墨,诠释创作者的情感精神,辩证地区别出自然真实与艺术真实。董其昌的作品虽不求形似,以意取之,却能以笔墨之趣表现出自然大象之美。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的教学要抓住笔墨训练这一核心.笔墨训练主要体现在画模特和临摹古代笔墨法两方面.另外,书法是中国现笔墨语汇程式训练的极好的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15.
苏轼在艺术领域明确地提出了诗画同源的理论。在绘画上他重常形,重笔墨意韵,追求神似的绘画观点,一反两宋画院的旧习,开一代“文人画”的先河,这对后世传统中国画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6.
湖州竹派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画派。以水墨为元素.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宗旨的墨竹创作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赵頫.他以文同、苏轼为师法对象,继承和发扬了湖州竹派的美学思想.明确提出了“书画本来同”观点.对元代及元代以后的墨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的特点是以线条为基础的笔墨技巧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作为画者通过这种笔墨技巧来表现心声、抒发情感。作为书画工具的笔墨、纸在操作时都机地产生着奇妙的不可预测性,作为运用作画工具的画者来说,在他构思、执笔时,都有其预期的目的。然而当作画者运用书画工具,在其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就产生了中国画笔墨的不可预测性问题。本文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实例,就中国画笔墨的不可预测性问题开展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