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寒暄语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真实反映,它随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丰富而不断变化。本文以寒暄语“吃了吗?”为例,首先探讨了寒暄语的定义和功能。然后从寒暄语的形式和内容出发,分析了寒暄语的历时变化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仿句练习     
吃饭洗澡 我要去吃饭了。我、洗澡了。 我吃过饭了。我洗。澡了。 我正在吃饭。我-洗澡。 吃饭响、收 你吃饭了吗?你? 妈妈问:“你吃饭了吗?”爸爸问:“?” 一仿句练习@英子  相似文献   

3.
爸爸回来了     
“什么?爸爸要回来了!” “真的吗?真的要回来了吗?” 妈妈眉开眼笑地说:“真的!今天吃饭的时候到家!” “哦!太棒了!”我们一起欢呼雀跃起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英语国家由于在地理、历史、气候、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方面的不同,在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一、寒暄用语由于我国在古代很多时候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繁,民不聊生,人民生活贫苦,温饱经常不能得到保障。因此,人们在见面时,出于关心,彼此总是问对方是否吃过饭。这样,就形成了最常用的寒暄用语“吃饭了吗?”这种寒暄语尽管在城市中已停止使用,但在农村地区还在广泛使用。如果该寒暄语直接被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就会引起误解,英语国家的人会误以为问话者欲请他吃饭。如果问话者没有了…  相似文献   

5.
今年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恰逢周六。一大早,老公赶着问:“今天怎么庆祝?我请吃饭怎么样?”我说:“好11阿,咱俩上哪去?”他听了顿了顿,说:“只有咱俩吗?还是带着孩子一起去吧!”我瞟了他一眼:“庆祝结婚纪念日带孩子好吗?这日子,不都是两个人去浪漫。下吗?”他嘻皮笑脸地回答:“既然是庆祝,当然要带着成果了,没有成果怎么叫庆祝呢!”于是,我们就带着三个‘成果”一起去吃饭了。  相似文献   

6.
寒暄语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以"吃了吗"这一传统的问候式寒暄语为例,分析了问候式寒暄语的历时变化,总结了寒暄语历时变化的原因和寒暄语历时变化的意义,指出了汉语中寒暄语的语言魅力和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7.
寒暄语具有充当社会关系的润滑剂、保持社会接触和填补言语空白等功能。汉英寒暄语差异显著,是汉英文化差异的反映。“你吃了吗?”与Hello的语用差异典型地反映了汉英寒暄语的差异。同时,二者又有一定的共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而是互相蕴涵的。  相似文献   

8.
大处精明     
蒋平 《老年教育》2006,(9):23-23
看过一则笑话,说的是一位老人,有人问他:“如果生了病,你会去看医生吗?”老人回答说:“会的,因为医生在吃饭。”人们接着问他:“如果医生给你开了许多药,你会买吗?”老人回答说:“会的,因为药店老板也要吃饭。”人们再问他:“你会把这些药都吃人吗?”老人则说:“我会尽量扔掉它们,因为我要活命。”  相似文献   

9.
李莉 《贵州教育》2011,(17):24-26
走进幼儿园经常会听见这样的对话:“宝贝,今天吃的什么呀?”、“今天吃了几碗啊?”、“孩子,你要多吃点啊。”……家长和老师的对话:“老师,今天小孩吃饭乖吗?”、“今天吃胡萝卜,麻烦老师多注意我家小孩,她在家最不爱吃胡萝卜了。”、“孩子吃饭习惯不好,你们在家要多让他自己吃饭、多提醒孩子不要边吃边玩,不要掉饭粒。”……  相似文献   

10.
许多家长下午去幼儿园托、小班接孩子时,常常会问老师:“我家宝宝今天吃饭好吗?”“我家宝宝今天睡觉怎么样?”吃饭和睡觉,是低龄孩子父母最为关心的两件大事。那么,孩子在幼儿园午睡情况怎么样呢?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交往中,应酬语是人们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为基础,浅析了应酬语的三大功能一创造良好气氛,消除尴尬局面,引起对方注意,保证会话渠道畅通和发挥社会润滑剂,维护社会关系。从而说明了应酬语的重要社会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锐 《集宁师专学报》2010,32(1):51-54,87
《共产党宣言》的思想主导者究竟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对此问题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传统的“马恩合作”说,二是“马克思独创”论,三是“恩格斯主导”说.通过对比《宣言》同其创作的主要参考素材《共产主义原理》,发现二者最根本的差异是《宣言》娴熟应用和阐述了唯物史观.据此,唯物史观的创立者便是《宣言》的思想主导者.而唯物史观的首次公开论述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的,所以《形态》的创作者同《宣言》的创作者必然是一致的。《形态》是解开《宣言》“思想主导者之谜”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3.
“鬼门之树”意象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仑山上的“众鬼之门”和后世“阴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其“鬼门”或“阴界”之门为“树”,笔者把他们统称为“鬼门之树”。“树”之意象在此处具有怎样的象征意蕴?反映了先民怎样的信仰观念?笔者以“鬼门之树”意象为契机,勾连起诸多文学意象和民俗事项,以期追述远古树母神崇拜和死亡再生信仰在“鬼门之树”意象上的象征综合及其在后世的遗留和演变。  相似文献   

14.
林艳  姜智慧 《海外英语》2012,(12):275-276
This thesis aims to verify that the relevance-theoretical study of phatic communion in cross-gender communication helps to dis close the nature of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hatic communion in cross-gender communication in a cognitive perspective,so that communication failure can be avoid and achieve communication success.And hope it would be a contribution to cross-gender phatic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的寒暄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寒暄语翻译的影响十分微妙,对它意识不到或稍不留心,就会产生误解甚至冲突.应在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西口”辨     
《走西口》是晋、蒙、陕、冀交界区域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民歌,它描绘了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晋民北流现象,是“走西口”移民生活的缩影。但“西口”具体指什么地方?目前有多种解释,哪种是科学的、历史的呢?通过多年的资料收集和潜心研究,我们认为“西口”所指就是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旧城),“西口”是人们对归化城的俗称,而且这一俗称来源于商人,只与商业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7.
Phatic Communion通常译为“应酬语”、“寒暄交谈”等,指的是并非真正用来交换信息或意见,而只是为了创造一种气氛或保持社会接触的交流语。尽管其交流的信息量极微,但它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却起着重要的站着剂作用。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看,应酬语不仅具有语言的习用性,而且还具有民族的文化性,同时,它在话语中的分布也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禅宗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禅语的非逻辑又使人们难以理解。解读禅语言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禅语会话作为一种教授方式注重交际的有效性,而禅宗要义非逻辑语言所能表达,它“不立文字”。如何启发学人从语言中去领悟语言本身难以传达的信息?认知隐喻让我们理解禅语录中的“胡言乱语”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论文的写作基于这样一个“问题”:在从“伤痕”到“先锋”这一脉络成为文学史“共识”的当下,“50-70年代文学”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新时期”有怎样的调整?既有的“一体化”的冲动是否依然存在?基于此,论文尝试从“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被“历史”所“忽视”的概念或运动入手,分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如何藉此重生。通过对“社会主义新人”所命名的一系列“典范文本”的细读,笔者认为这一调整的艰难以及最终的失败,既是“文学成规”之转移的必然结果,也包含着自我的瓦解——借助左翼“革命+恋爱”的模式的结果,反而是“恋爱”压倒“革命”,从“新人”转变为“畸人”。然而,这一历史性的失败,某种程度上是一次“扩大化”的运动,如何更为平和地检讨“社会主义”的“文学遗产”,打捞“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与精神操守,这一问题对当下的文学现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孔子知识渊博,文化积淀深厚,是一位旷世大儒,他用他的一生阐释了“好学”思想,弘扬了“好学”精神。从孔子求学的信念、求学的目的、求学的态度、求学的方法、求学的品格上剖析他的好学精神,还原孔子在《论语》中的好学形象,以期能对当下教育改革提供点滴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