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作秀课、表演课盛行,这与开课教师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不无关系.但究其根本,问题还是出在我们对一节公开课的评价上--怎样的公开课才是一节好公开课?  相似文献   

2.
真实,是一节公开课的基本要求。这是公开课的示范研究特性所决定的。公开课是广大教师学习的范本,上课对象是天真的学生,因此,它必须是真实的。试想,示范课都弄虚作假,这节公开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公开课更应是真实的。我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分析其失败的教训,以便以后克服改正,使课上得更好,如果连这样的公开课也不真实,那么研究的价值又何在呢?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学校青年教师"一人一课"工作已经连续开展多年,即青年教师每学期每人向全校教师开设一节公开课,此项工作很好地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根据学校规定,开学初,笔者要向全校教师开设一节公开课。本着"常态化,真实化"的思想,笔者按照教学计划上的进度开设一节武术课,笔者没有因为追求课堂"有序、有效",而提前在上课班级"磨课、修课",仅告知学生"下节课,我们班级要开设公开课"。真实地讲,笔者对这节公开课没有太大期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改的推进,语文课终于冲破了“满堂灌”、死气沉沉的瓶颈,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一节节竞赛课、展示课、观摩课、特色课、高效课在各学校竞相比拼,互争高下,进行得如火如荼。公开课是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途径之一,是教师们相互学习的平台,当我们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让我们有了眼花缭乱、不真实的感觉;当教育教学改革为我们注入新的血液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公开课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公开课是教师进行教学艺术交流的有效方式,是打造听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然而,今天的不少公开课已缺少了老一辈教育家们那种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风格。那么什么样的公开课才是教师心目中共同期待的课呢?笔者有如下认识。一、少点课前铺垫,多些课堂真实首先让我们来看一节公开课上的片段:一位老师执教《莫高窟》一课,在讲解完第三自然段壁画上的飞天后: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节全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公开课。作为组织者,我知道执教《找骆驼》这节课的是一位姓吴的僻远乡村的中年男教师,关于他的其他情况就一概不知了。  相似文献   

7.
公开课在教师专业发展和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方面所起的正面作用和本身存在的异化现象使其未来发展面临生存还是死亡的两难抉择。若要摆脱困境,公开课就必须走向真实。从教学、研究和学生道德发展的角度考查,公开课离不开真实,真实是公开课立课的生命线和本初意义所在。真实事件的充盈、教学个性的张扬和功利做作的绝迹是公开课真实的三个关键指标。公开课中要想达成真实,需要在评价目的、主体、氛围、标准、规范、条件及结果的使用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理想的课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执教的精彩的“数的大小比较”一课(参见本刊2005年第8期)就给我们带来了全新视角的教育思考与前所未有的心灵体验。“听黄爱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黄爱华老师的学生是一种幸福。”这是所有听过黄爱华老师作课的人发自内心的“同声合唱”。两套0~9的数字卡片,一个简单的Powerpoint演示文稿。这是一节数学公开课吗?这是一节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在教育界对公开课指责“围剿”之时,黄老师用真实的课堂为公开课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数的大小比较”一课…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节全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公开课.作为组织者,我知道执教<找骆驼>这节课的是一位姓吴的僻远乡村的中年男教师,关于他的其他情况就一概不知了.  相似文献   

10.
针对愈演愈烈的公开课、录像课的公开作秀,针对封闭、沉闷、缺乏生机的家常课,我们认为重新认识、探究这样一个曾经开放的公开课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先从课堂上的一个故事说起……[课堂教育叙事]这是一节关于二面角的公开课.上课伊始,借助多媒体,同学们很快就理解  相似文献   

11.
本教学案例是笔者的一节校级公开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速度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又同时理解和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方法. 一、教学引入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常识我们来判断一下,乌龟和兔子谁跑得更快一些呢? 学生:兔子. 教师:大家肯定也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我们知道结果是兔子输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兔子没有乌龟跑得快,这是为什么?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给出合理的评判标准. 二、教学过程 教师: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位移这一较为重要的矢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位移的定义是什么?在直线运动中我们如何表示位移?  相似文献   

12.
深圳名师石景章先生曾给我们上了一节颇有启示的公开课。这节课的课题是《一面五星红旗》,这是一篇讲爱国主义的经典课文。很多教师都认为这是一篇很难讲的课文,因为这篇文章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篇幅偏长,并且如果紧扣爱国主义这一主题来讲的话,很容易陷入"语文课变成德育课"的困境。为此,我们特别恳请石景章老师为我们示范如何教学这一课。这节课上得可谓精彩纷呈,教学流程如下:  相似文献   

13.
日前,笔者到一所学校听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第一节),以下是这节课的片段: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换一种形式来上好吗?我们今天请三位同学来做主持人,由他们当老师主讲,我跟其他同学一样,也做学生认真听讲!大家掌声欢迎!(教师退下,同学一上台)  相似文献   

14.
深圳名师石景章先生曾给我们上了一节颇有启示的公开课.这节课的课题是<一面五星红旗>,这是一篇讲爱国主义的经典课文.很多教师都认为这是一篇很难讲的课文,因为这篇文章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篇幅偏长,并且如果紧扣爱国主义这一主题来讲的话,很容易陷入"语义课变成德育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细致的预设、巧妙的引导、精彩的生成、欢乐的课堂……,在名师名家、一线教师的公开课上,我们都不难见到这样的场景,因为公开课上有我们太多的心血和付出。而作为承载师生双方教学互动的核心阵地——“家常课”,我们是否在落实和表达课改的前卫理念?是否在张扬和历练教师自身的个性才华?是否又在培养和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笔者曾有幸参与了青年名师叶柱老师的一节家常课(家常课,即学校在学期初组织的一项“随堂听课”活动,指提前一天通知教师、紧跟教学进度的一节“开门课”),让我切实感受到叶老师“在寻常中追求超常”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6.
正当一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讨论老师,老师讲述老师,我们该如何预设这节课?当教学设计时想像中的老师们被特别邀请到现场聆听关于自己的故事,期待着和孩子们进行真诚的交流,又该如何在预设的基础上把握和生成这节课?精心思考和打磨的公开课总是令人难以忘怀和久久回味,日前,本人在八年级(10)班执教了一节思想品德公开课《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在这节课上,我坚持以学生为本,尝试着厘清各种授课线索和矛盾纠葛,努力在课堂上做一个合理的引导者,不让自己"淹没"在现场众多的老师之中,同时又尝试着让自己自然地融入到这场关于老师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7.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气氛活跃,表明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讲析与学生的思维产生了交流。可是,在新一轮课改中,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中,常常可以见到有的教师对“课堂气氛活跃”理解偏颇,以为就是教师一呼百应,学生一点即透,亦步亦趋,有的教师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活跃气氛,讲得很热闹.小组讨论轰轰烈烈,认为课堂上欢声笑语,肯定是活跃气氛的一种表现。我认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不应以这节课是否热闹,有笑无笑、笑声多少为依据。诚然,课上并不排斥笑,但有的笑是不好的,不应该出现的。  相似文献   

18.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气氛活跃,表明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讲析与学生的思维产生了交流。可是,在新一轮课改中,在一些公开课、观摩课中,常常可以见到有的教师对“课堂气氛活跃”理解偏颇,以为就是教师一呼百应,学生一点即透,亦步亦趋,有的教师不遗余力使出浑身解数活跃气氛,讲得很热闹.小组讨论轰轰烈烈,认为课堂上欢声笑语,肯定是活跃气氛的一种表现。我认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标准,不应以这节课是否热闹,有笑无笑、笑声多少为依据。诚然,课上并不排斥笑,但有的笑是不好的,不应该出现的。  相似文献   

19.
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专门听了一堂高中物理公开课,任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灵活,重点突出,教学双方配合默契,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得很好,时间安排很恰当。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教师不禁鼓起了掌声,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学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口答出乎我们的意料:“这节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这些教育家们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也就…  相似文献   

20.
关于公开课的功过是非,已经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其实,真实的公开课能帮助教师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然后加以改进,是教师成长的台阶。一、为什么说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台阶近些年来,对于公开课的质疑、非议乃至批判不时见诸报端。有人过于强调公开课的示范性、引领性。一些教师,对公开课的成败过度计较,为了上成一节完满的课而过于“作秀”,甚至“造假”。具体表现在以下这些地方:(1)过于注重呈现各个教学环节,节奏快,学生来不及反应,来不及思考;(2)过于注重课的好看,“满堂问”,缺少讲解,花架子多,中看不中用;(3)过于追求师生关系的“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