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编辑用体论     
一编辑用体的概念与内涵编辑活动是由作者、编者、读者、编辑产品制作传播者和编辑产品等共同组成的统一体,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和不可否认的事实。编辑学研究不能不包括对作者和读者的研究,不能排除作者和读者,这已为编辑学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所认识。目前,虽然还有一些学者坚持在仅限于编者与稿件的狭义编辑学中不懈地奋斗,但完全可以相信他们终于会从这条难以走通的胡同中转出,汇入广义编辑学的正  相似文献   

2.
基于编辑关系的编辑过程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出版的主干流程是由作者创作生产、编者选择加工、读者阅读消费等三个相互衔接的部分组成,作为这三个部分主体的作者、编者、读者之间的关系是编辑出版学最具有本质意义的研究对象--编辑关系.  相似文献   

3.
这篇“别议”提出的问题值得注意。本刊认为:作者将稿件投诸报刊的同时,实事上已将该稿件的修改权也授予了编者,除非他特别注明不许作任何修改。至于编者在不违背原稿旨意的情况下,如何修改得更好,则是另一问题。 ──编者 先说一宗官司: 一位作者向某报社投稿,经编辑修改后,来稿刊出。作者认为经修改后的稿件已改变了他的题旨,且有一处常识性错误,于是,他向法院起诉编辑侵权,要求编辑承担“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最后,法院判原告胜诉。 因为我也是编辑,十多年来“为他人作嫁衣裳”,体认其中苦哀。…  相似文献   

4.
黄骥 《出版参考》2021,(11):86-88
编辑审稿是作者交稿后重要的审核、把关阶段.文章以高校英语教材为例,通过"三观三查"法,即宏观纵查、中观横查、微观细查,分析稿件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修改方式,以期为编者写稿、编辑审稿提供一定参考,提高编辑与编者的工作效率,促进教材出版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5.
1985年9月13日《人民日报》载:新设立的国家版权局将起草制订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版权法,今后编辑、出版和著作工作将有法律的制约和保护。这部版权法虽尚未颁布实施,但作为一名编辑,树立遵守版权法的观念,注意尊重作者的著作权,正确处理编者和作者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1985年的编辑工作中,这方面的教训就值得引以为戒。明显的事例是编发海军学院研究员欧彬甫同志所作《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闪击战》一稿(刊《军事历史》1985年第4期)。作者在审定“拟用稿”时给编者写了一封近千字的信,对编辑改动的若干处提出不同意见,并陈述了理由。下面是该信的摘要(加着重号的字句为编辑删添的): 1.日本“仿效法西斯德国的闪击战略”,  相似文献   

6.
人本思想是沈从文编辑思想的重要体现.长期的编辑实践,使沈从文对读者、作者、编者“三者”在编好一份刊物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刻认识.从市场竞争的角度,他提出积极营造读者至上但并不一味迎合读者阅读爱好的编辑观;从人本关怀的角度,他提出关心作者、着力建立稳定的作者群的编辑思想;从职业操守的高度,他提出编者谨守职业尊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7.
重视科技期刊编辑流程中的退稿工作林江拥有高水平的作者及编者是保证期刊质量的前提,但由于编辑部人少力单等原因,我们在工作中往往注重可用稿件的回修,而忽视对不用稿件的处理。笔者在编辑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对不刊用稿件采取不退稿的方式,不利于编者及作者的业务...  相似文献   

8.
编辑务必在意作者的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与作者是一对相互依存的亲密伙伴.编者善待作者是一桩意义深远的建设性行为. 作者普遍在意的是他的作品投给出版社后的前途和命运,但是,他们的在意未必能引起所有编辑的在意.尚未进入信息时代,英国有位女作家就说过:"编辑的废纸篓是一个深渊,凡是进了那里的手稿都会一去不回."假如手稿未被录用,就不会收到刊用通知,请不要感到意外,"编辑们习惯于让沉默来代替否定"……  相似文献   

9.
1.编辑作品的定义与保护的内容通常把已存在的单个作品或某些单一的事实、数据等以独特的方法收录在一起的作品,就叫编辑作品。并把编者看成是编辑作品的作者。例如我们所见到的一些辞典、杂志、报纸、锦言集、名  相似文献   

10.
在每期的《新闻知识》上,都能看到“读者·作者·编者”和“评刊员之窗”这两个栏目,我觉得,贵刊这两个栏目办得好,它对于读者、作者和编者均有好处。好处之一,读者的心声能够得到反映。一个刊物办得怎么样,广大读者是最好的裁判。而读者的心声能否得到反映,则取决于编者的编辑思想如何。《新闻知识》的编者存  相似文献   

11.
编创十功     
本文作者乌饶忠华是上海《科学画报》主编。《编创十功》是他长期从事科普编辑工作积累起来的经验之谈,内容具体生动,而且富有哲理。文中所讲的十项基本功,虽是就科普刊物的编者和作者而言,但对我们专业和业余新闻工作者来说,也颇有启发。我们从这一期连载这篇文章,供读者学习新闻业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选题组稿与创办精品科技期刊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17  
通过分析选题组稿过程的特点和当前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形势,论述选题组稿工作对于实施精品科技期刊战略、创造中国学术期刊品牌的重要意义.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必须充分重视选题组稿工作,并通过有效实施,使之达到:提高科技期刊的载文质量,保障其生存和发展;体现编辑人员的主体意识,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密切编者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实现作者-编者-读者协同办刊,为把我国科技期刊办成精品期刊和世界名刊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编辑聊天记     
正好赶上个周末,几个搞编辑工作的朋友凑在一起,海阔天空地聊开了。不知是哪位饶有风趣地谈到了本行。他说:“咱们这班人在家当编者,出门访问是记者,自己写文章又成了作者。作者和编者往往是对立面,可在我们身上却统一了起来。”另一位搭腔了:“也别一概而论,咱们写文章的时候,也难免和编辑部闹些小意见,且不说他们改稿有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02,(2)
编辑加工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对投稿作者的作品进行编辑加工是编者的权利也是编者的责任。但整体的编辑过程却必须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尊重投稿作者的权利和利益。对法律类文章进行文字加工,本人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一些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15.
树立良好的文风,每一个动手写文章的作者要负责任,书籍、报纸、刊物的每一个编者也要负责任.如果把良好的文风比作一棵美丽的花,那么这棵花是由作者和编者共同培育起来的.作者和编者一般合作得很好,但是有时候也发生争论.争论常常起于修改稿问题.有的作者说,编者不应该随便修改作者的稿子,编者的修改会破坏作者的风格:有的编者说,修改稿子是件苦事情,没有哪个编者特别喜欢改稿子,只是有很多稿子非修改不可.有人说,应该"文责自负",有人说,编辑部"有删改权".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知道编者的一些甘苦.我觉得,只要大家想到作者和编者是共同为读者服务的,是站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6.
秦中悦 《编辑学报》2016,28(4):376-377
根据近些年来硕士研究生论文投稿与刊发比例不断增多这一事实,以《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等为例,归纳近几年来刊发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情况,分析研究生作者的特点,从编辑的视角编辑论文、规范格式、指正不足之处,同时从师者的责任心去帮助他们了解学术规范,扮演着编者、师者、友者的多重角色,形成一种高校学报所特有的研究生作者与学报编辑良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曹娟 《编辑学报》2011,23(4):300-302
从编者的角色定位以及在编辑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出发,倡导用编者的服务意识和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平等、公正和理性地化解编辑过程中与利益关系人的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的交流模式,把理性、理解、服务、公开与公正贯穿于编辑活动过程的每个细节,营建编者与作者、编者与审稿者的紧密合作关系,共同维护期刊的品位和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8.
编辑是一种难免不出差错的工作,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给失手出错的“倒霉“同行曝光.编辑队伍同其他队伍一样也难免鱼龙混杂,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多地“展览“臭手制造的劣品.然而,某家老牌社科学术刊物的一则80字编者<更正>却是一个拙劣典型,我犹豫许久,尤其是看到至今该刊的编者启事依然不断发生类似的硬伤和瑕疵,还是感到很有必要把这<更正>拿出来一议.这则编者<更正>它使我们看到,哪怕是只有80字的编者更正启事,也能发生难以料想的诸多不简单问题.而详细分析、诊断这个典型,则可以使我们受到或许并不寻常的考验和训练.……  相似文献   

19.
三校过程对稿件的编辑加工质量控制直接影响科技期刊的编辑质量.每一校次中,依次以作者、编者、读者的角色,循序渐进、各有侧重地修改润色稿件,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兼顾细节和全局,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编辑质量.  相似文献   

20.
编辑是一种难免不出差错的工作,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给失手出错的“倒霉“同行曝光.编辑队伍同其他队伍一样也难免鱼龙混杂,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多地“展览“臭手制造的劣品.然而,某家老牌社科学术刊物的一则80字编者<更正>却是一个拙劣典型,我犹豫许久,尤其是看到至今该刊的编者启事依然不断发生类似的硬伤和瑕疵,还是感到很有必要把这<更正>拿出来一议.这则编者<更正>它使我们看到,哪怕是只有80字的编者更正启事,也能发生难以料想的诸多不简单问题.而详细分析、诊断这个典型,则可以使我们受到或许并不寻常的考验和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