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的主体性是人类一般的基本的特性,也是人类继续向前发展,不断超越现有水平,朝着更完美的方向发展的动因、条件与力量:人的主体性的培育主要是依靠教育来实现的,教育致力于人的主体性也就是提高教育自身对社会作用的本质力量。我们今天讲素质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素质。  相似文献   

2.
单培勇 《教育探索》2003,2(11):88-90
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教育主体的学习素质观念。因此,以终身学习理论为依据,提出与素质教育相对应的“学习素质”这一概念,对它进行合理界定与全面论证,并将学习素质与素质教育进行比较,人们发现:学习素质观念更能发挥人的主体精神,提高人的素质;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表明,它丰富和发展了终身学习思想;运用国民个体素质提高法则的理论,探讨自然人实现超生物性转变,可进一步扩展素质潜能,以全面推进社会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就制约体育方向的“学科中心论”、“手段论”、“目的论”、“素质教育论”等中外体育观念进行异同比较,在比较中将体育改革定位于人的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指导思想,在这一观念引导下,对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观进行比较,阐述了体育知识、能力、素质内涵的新变化:当代体育知识,不仅是力量,它首先是;身体素质内涵全面扩展,除了生理素质外,还应向心理素质、科学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扩展。  相似文献   

4.
谈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但要进行科学素质教育,而且要进行人素质教育,并使其相互融合。科学素质教育是当代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人素质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哲学思想素质、审美素质和字表达素质方面。而只有将科学素质教育与人素质教育相融合,才能实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的三重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首重理念以素质生成为本,表明教育目标开始由“传授知识”向“培养素质”转换,这一转换引发了教育着眼点在社会与人之间的重新确立--坚持以人为本,具体说即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素质教育二重理念。要真正实现以人为本,需要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本作保证,这是素质教育的三重理念。它们相互派生、相互蕴含、相互支持,共同构成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简论优化的素质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素质。在教育的概念中强调素质的目的性适合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素质教育,基本上涵盖了我们十几年来各个不同切入点的教育改革实验研究。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以法律文件的形式确立了素质教育的地位,为进一步深化办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优化素质结构的核心是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本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适应人的发展的一个命题。首先,人的主体地位提升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人主体性的发展是有层次、差别的,它受制于主体的人本身及影响他的外界种种条件,所以发展主体性必须要针对每一个学生。其次…  相似文献   

7.
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素质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红发 《教育探索》2001,(11):10-1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说到底也是素质教育的世纪。我们应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即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为主要内容,以学会做人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全面实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一、要树立学会关心、学会做人的素质教育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呈融合的趋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呈可持续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持续、整体、协调、平等地发展。这两种趋势要…  相似文献   

8.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神圣使命,而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本质为人格素质提升与品德素质发展。就对学生的人格素质提升与品德素质发展之培育、引领、示范而言,教师确实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论逻辑与事实逻辑都证明教师的人格素质与品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即师德人格为灵魂工程师之灵魂。随着对应试教育的反思和对素质教育考量的深入,  相似文献   

9.
儿童素质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二:内化与外化。在这两条途径的背后存在着相应的发展机制;自我激活机制、活动内化机制。儿童素质教育具有基础性、整体性与主体性的特点。实施儿童素质教育时,必须遵循三条原则;早期教育与终生教育的统一;内源性素质与外源性素质教育的统一;单一性素质教育与综合性素质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体、智、德、美等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为根本特征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教育模式,是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核心。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重视发展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不断研究教法,做到因人施教,教学形式多样,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幼儿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它所重视的是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培养,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几位语言学家对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的论述,比较了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异同,提出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本文认为,交际能力的四要素不是并列的关系,语言能力是基础,没有语言能力其他的三个方面的能力就是无本之木。最后本文认为应对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扬弃:第一,应客观认识传统教学法中的失当之处,全面发展四会能力;第二,应有针对性地训练交际能力中的语言能力之外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12.
词汇水平是影响学员英语综合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词汇能力的内涵及其对英语综合能力的促进作用,依据对学员词汇量和词汇学习策略状况的调查,在词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策略培训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学员词汇水平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明确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等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经对比分析认为:忽视了语言交际功能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突破了交际能力的文化局限;跨文化能力是比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的一种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说明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和技术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是基础,转换能力是核心,技术能力是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维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更加深入的今天,国家间交往日益频繁、深入。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在交际中要实现交际目需要交际者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章综述了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学术界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以便为当前国内外语教学实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一定的语用能力则有助于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及交际准则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可尽量少犯语用错误,从而避免语言表达不得体和跨文化交际失败。  相似文献   

17.
在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测评的基础上,追踪调查他们的就业及职业发展状况,发现两项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的初次就业,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在就业后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提出职业院校要进一步重视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用人单位要重视实施再教育以挖掘学生的潜能等建议,以利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高职外语教学中,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职业行动能力的重要环节。分析了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职业行动能力中的作用,探讨了提升学生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发展职业行动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对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在此,笔者希望通过回顾过往的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这两种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分类、共性、差异三个角度对语用能力与翻译能力进行的比较分析表明:语用能力与翻译能力都是通过研究使用中的语言来分析人类的交际行为;都注重语境分析;都将社会文化因素作为重要的分析参数。二者差异之处在于,语用能力侧重言语行为的推理,翻译能力更关注语言分析之后的跨语际再现;语用能力分析语言与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翻译能力则更进一步关注其后续的语境重建能力。语用能力对翻译能力的构建具有启发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