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的加速,继续教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在推动终身学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个人职业素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探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概述,包括其定义、特点、内涵和特征、目标和任务。基于国内外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经验,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对策和建议。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旨在为推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继续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对此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认识和重视。继续教育是高等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是展示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一扇窗口,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是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大众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高等学校内部改革,尤其是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手段。因此,高等学校应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并把它当作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从目前状况看,高等学校开展继续教育,必须克服两种倾向,一是用全日制的、学历教育的模式开展继续教育,忽视非学历的提高与发展性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发展继续教育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继续教育内涵的分析,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为高等学校发展继续教育带来了历史机遇,同时高等学校也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以积极促进自身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要积极研究高校在新的形势下发展继续教育的策略,树立继续教育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理念,推动继续教育向高层次发展,形成开放性的多元化的继续教育体制,实现继续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网络化。  相似文献   

4.
论石油高等学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复合型企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基本保证,继续教育依托于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可发挥自身优势,全心全意为企业开展继续教育,以推动企业发展.文章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论述了石油高等学校在继续教育中的基础功能,分析了石油高等学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优势和困难,同时提出了石油高等学校为企业开展继续教育的新思路、新对策,这对于提高企业人才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办好继续教育杨俊发,王桂华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社会各界,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开办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与此同时,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大学后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由此我们深切地感到,必须认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大学...  相似文献   

6.
加强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需要依法理清有关权利义务关系。参加和接受继续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和激励高等学校教师参加和接受继续教育是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维护高等学校教师参加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是工会的权利和义务,支持、协助、管理、督查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是国家及其有关行政机关的权力和责任,实现高校教师参加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需健全法律制度体系、抓住主要形式、建设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继续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继续教育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增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知识结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继续教育。开展继续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并以普通高等学校为依托,发展着各国的继续教育事业。开展我国的继续教育,也必须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在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发展我国继续教育的措施与办法。  相似文献   

8.
马欣  李旦 《继续教育》2012,(10):9-11
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终身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职务晋升、人才流动、职业转换的过程无不与继续教育息息相关。在市场环境变幻莫测的今天,企业对各层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沟通协调能力、执行驾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建立企业和高等学校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互补的"双赢"模式。着重介绍了企业与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企业和高等学校联合开展继续教育的具体模式及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终身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职务晋升、人才流动、职业转换的过程无不与继续教育息息相关。在市场环境变幻莫测的今天,企业对各层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沟通协调能力、执行驾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建立企业和高等学校的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互补的“双赢”模式。在此,着重介绍企业与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企业和高等学校联合开展继续教育的具体模式及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丹麦是目前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其通过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态势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动态多元、教育形式的双向互动和教育内容的逐步拓展。其中,民众高等学校、家政主妇学校和丹麦农业合作社是丹麦特色化的实践机构。结合丹麦经验与中国国情,可以依托劳动力市场开拓继续教育阻断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新场域,利用已有继续教育机构打造新型线上线下帮扶平台,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教育项目。  相似文献   

11.
继续教育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并不意味着削弱政府部门在继续教育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 ,政府更应健全调控和监督机制 ,从法制上规定继续教育类高等学校办学的发展方向和竞争的正当性 ,从投资调控和人才需求信息上引导其专业设置 ,从质量控制上保证办学质量 ,使其从国家计划调控模式下解脱出来 ,但又不放任自流 ,逐渐形成国家政府、继续教育机构与继续教育市场责任分明、衔接协调、相互促进的开放的运行方式与运行过程。一、我国继续教育市场现状1 继续教育市场发育受到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制度的制约。我国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 ,现行的户籍管…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定位和发展方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琳琳  王丰 《继续教育》2007,21(4):24-27
本文以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探讨高等学校发展继续教育的社会推动力及优势地位和强力作用。针对我国高等学校成人与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继续教育的路径,以期使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发展能有效地推动我国终身教育理念的实施与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 ,对继续教育的认识问题是影响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实行归口管理 ,理顺管理关系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是发展学校继续教育的基本保证 ;探查学校继续教育资源 ,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各方面办学积极性是发展学校继续教育的有效措施 ;勇于探索 ,大胆实践 ,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是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目标。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一定会有序而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分析继续教育服务的内涵、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服务的定位和服务体系构建必要性等问题的基础上,从"一主多元"继续教育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服务手段创新等方面,对高等学校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实施集约高效的继续教育服务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补充和增新,以提高其职业能力的教育。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继续教育。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这是继续教育的历史重任。集教学、科研、产业于一身,人才资源与设备力量都比较雄厚的高等学校应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在继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开展继续教育是时代赋于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继续教育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素质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特别强调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复合型企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基本保证,继续教育依托于高等学校,高等学校可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企业开展继续教育,以推动企业发展.文章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分析了对继续教育的认识,论述了石油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石油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思想,这对于提高企业人才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做好高等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心理特点;其次,要掌握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心理策略。  相似文献   

19.
根据沈阳理工大学两年多来“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进展,总结了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充分发挥高等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结合行业、企业需求,进行高校继续教育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开展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衔接与沟通模式的研究,介绍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开放式远程服务平台的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而教育转型又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含义和背景的系统分析,在探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必要性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内容,并据此提出中国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