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2022年,各台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节目形态共同打造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春晚盛宴。在紧扣时代脉搏、凸显时代精神的主流价值引领下,挖掘地域特色资源,尽显创意文化表达。其中,各台尤以传统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使命担当,多元融合的节目编排、技术赋能文化传承和创新呈现方式,使春晚成为国人文化记忆重塑的重要媒介,并在文化景观的展演中连接民族情感,铸牢国家想象共同体,彰显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肖冰 《视听界》2015,(1):99-101
临近春节,春晚又成为各级电视台的重点节目。央视春晚"高大上",卫视春晚"高富帅",网络春晚灵活多变,城市台如何在三重挤压下开辟出自己的"一线天"?本文以徐州台三届"百姓春晚"为例,探索城市台春晚的特色之路。一、"百姓春晚"的创作原则作为欢庆春节的一种表现方式,春节晚会已经成为现代传播语境下的新年俗。其本源与艺术创作的本源一致:来源于百姓,传播于百姓,分享于百  相似文献   

3.
2022年春节期间,河北广播电视台倾力推出六台主题春晚。这组系列春晚以大主题立意、多手段创制、全平台统筹为特色,注重以文化为魂讲述春节-冬奥故事,以创新手段打造精品节目,以全媒宣推营造声势声量,树立了河北春晚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4.
高坦 《中国广播》2006,(3):30-31
2006年春节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打破往年春节一台晚会的传统,以9套频率联合协作方式,首次录制了除夕到初七大联欢节目——《欢乐中国》。联欢节目由除夕10小时直播互动春节晚会和大年初一至初七,15台各具特色的主题晚会共同组成。节目展示和讴歌了全国各民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听众通过电话、短信等互动方式参与了大联欢。为记录这一创新之作,我刊编辑部特邀请各频率的主创人员撰写文章,梳理春节大联欢节目的创新理念,总结各频率展现的亮点及特色,请大家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5.
宁群贤 《传媒》2012,(3):27-28
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举国欢庆、阖家团圆时,精彩好看的电视节目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为营造喜庆欢乐的节日氛围,广东卫视致力于打造一台独具"年味"和"粤味"的春晚以满足观众的需求,让全国观众在大年之夜能有更多的节目可以选择观看。  相似文献   

6.
张璇  陈琳 《新闻战线》2022,(4):48-51
虎年除夕,各大卫视的“春晚档”竞争火热。要在大咖加持、流量霸屏、精品爆款迭出的春晚阵营中脱颖而出,必须寻求“破圈”之道。广东广播电视台以“创新”为旗帜,立足湾区特色,打造“高站位、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充满家味、粤味、年味、青春味的粤港澳台青年春晚,充分体现粤港澳台青年精神风貌,为讲好湾区故事、广东故事搭建闪亮舞台。  相似文献   

7.
去年11月,笔者曾在《青年记者》发表过一篇文章《对鸡年春晚的期待》.文中说:“人们有理由期待,鸡年春晚能办成一台正能量满满,充盈温暖,赏心悦目的联欢会,让春晚重新赢得众多民众的青睐.”笔者除夕在电视上看过后又在网上认真看了这台晚会,有的节目还看了两三遍,觉得比去年猴年春晚有很大改进.  相似文献   

8.
语言类节目一向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之一,也是每年春晚节目中备受关注的主打节目之一。在2009年春晚之后,小沈阳几乎一夜成名,他的许多调侃之语迅速传遍千家万户,什么“(piapia)的!”  相似文献   

9.
创意是城市电视台春晚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决定着春晚的整体基调与节目效果。本文以具体个案为基础,从春晚的形式、特色和亮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未来城市电视台春晚的策划有一些新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日益激烈的"春晚"收视争夺战中,以差异之道策划制作的辽视"春晚",凭借独特的乡土文化、雄厚的文艺基础、精致的创意编排,受到观众的认同和喜爱,又以鲜明特色和原创品质铸就了优质的"春晚"品牌。  相似文献   

11.
刘博雅 《传媒》2018,(5):79-81
本文分析了央视春晚舞台多媒体的发展变迁,认为其在影像内容和影像载体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春晚舞台多媒体也开始摆脱了单一的、附属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春晚的主导,完成了与节目、舞台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春晚舞美效果的极大提升.  相似文献   

12.
说起过年,大家必谈的一件事情就是春晚,在时间的流淌中,它俨然成为了一种仪式,更是对家的一种牵挂。羊年春晚,在不变的情谊中,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新风,像一出精彩的"大变脸"。变脸一:在内容上,新增春晚吉祥物和反串歌曲表演。央视羊年春晚新增吉祥物"阳阳",表达了"活泼阳光、三阳开泰"的美好寓意。这是33年春晚历史上第一次设立吉祥物,开春晚之先河。在春晚直播结束的第二天,吉祥物"阳阳"就在京东、天猫等各大电商平  相似文献   

13.
马年春晚不仅是一台荟萃了精彩纷呈节目的晚会,更是一次充满仪式感的盛会。它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和节目样式,用影像白描、虚实交织、谈古论今等艺术形式,荟萃直观具体可感的图像、声音、文字等审美符号,塑造了鲜明的荧屏形象。春晚节目不仅力求好看、好听、有趣,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人文情怀和文化象征,并关注了传统文化的新发展。马年春晚是一次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仪式,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席赞 《现代视听》2011,(12):31-35
面对新媒体的传播格局,尤其是网络春晚的冲击,近年来央视春晚略显疲态,但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生命力。除了颇受关注的收视数据外,在民族精神、节日庆典、国家形象等方面,基于其特殊的媒介身份与价值,央视春晚拥有网络春晚难以替代的优势。参考网络春晚的经验,央视春晚可从节目制播、话语呈现、民族文化等层面突破常规,担当起中国最大电视平台之上最知名公众节目应有的职责,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合一,传播欢乐与关爱,维系国民情感与信仰,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以实现价值的延续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据《2016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1月30日,视频网站备案的网络综艺为618档,6637期,竞争之势从各大卫视蔓延到视频网站,处于白热化阶段。要如何在综艺混战突出重围?不少导演将市场瞄向了民族音乐。诚然中国的民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音乐各具特色,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若能巧妙加以利用,便能使节目脱颖而出,实现收视口碑的双丰收。本文主要以《天籁之声》为例,针对其对民族要素的运用,对该档节目的整体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民族情怀在音乐真人秀节目中的"正确打开方式"。  相似文献   

16.
闫利超 《传媒》2023,(S1):110-112
从1983年到2022年,春晚走过40年,除夕夜一家人团聚观看春晚也已经成了一项具有仪式感的新年俗。“不惑之年”的春晚通过40年来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守正创新,形塑人们的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感。2022总台春晚通过在主持人组合、跨屏互动、沉浸体验和节目创新等多方面的融通联动,为观众呈现出一台高水平、有温度、面向未来的文艺盛会。  相似文献   

17.
2008年的央视"春晚"是十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台综艺晚会,回观2008央视"春晚",这台综艺晚会内涵丰富,主题鲜明,切入社会热点,展现时代风貌,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其舞台置景色彩协调、灵动多变、独具匠心,与节目相得益彰、异彩纷呈,晚会声音表达微妙传神,恰如其分地渲染节目,给观众以全方位的美妙视听享受;直播现场多机位、多角度的摄制,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出大型综艺晚会的曼妙与精彩。  相似文献   

18.
李胜 《中国广播》2009,(3):57-58
2009年春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都市之声、中华之声、神州之声、华夏之声、民族之声、文艺之声、老年之声等10套节目及中国广播网在《和谐中国年》的大主题引领下,优化节目编排,凸显创新理念,形成整体声势,从1月25日到1月31日,每天以121小时的超大容量,各具特色的节目特色,向全国听众奉献了多台丰富多彩的文艺晚会和特别节目。《和谐中国年》节目以直播和录播相结合的方式,传递春的温暖,营造欢乐祥和,讴歌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辉煌成就,吸引了大批听众网民广泛参与。各频率在《和谐中国年》的制作中也探索出春节文艺节目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9.
杜泽壮 《传媒》2014,(5):44-45
正2014年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倡节俭办晚会的第一年。这一年的春节晚会整体数量少于往年,各台晚会的制作经费也普遍低于往届。晚会的布景、包装也趋于朴实,但其受关注程度却并未因此而下降——网络、新媒体平台(包括移动端)多屏化、碎片化(视频网站分单节目播放的春晚视频片段)的播出方式更便于受众观看,2014年的春晚吸引了越来越多网民的关注。卫视春晚定位各异语言类节目占先综观2014年卫视春晚,风格各异是最大的特点。如辽宁卫视春晚主打  相似文献   

20.
杭晨 《新闻世界》2023,(2):74-77
在电视节目娱乐化、明星化泛滥的现状下,河南卫视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植根文化沃土,深耕文化节目,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本文梳理了河南卫视文化节目的整体发展脉络,分析了河南卫视为何选择“文化立台”这一频道定位,重点以河南卫视文化节目的开山之作《梨园春》和近年成为爆款的《唐宫夜宴》这两档节目为例,从两档节目的共性因素来一窥河南卫视文化节目的成功之所在,创新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