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校新闻网作为高校对内对外发布新闻信息的工具和重要载体,是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的平台,是展示学校整体风貌的窗口,是学校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以手机网络、博客、即时通软件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新闻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新闻网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校来说,新闻宣传对内要做到"上传下达、宣传工作、凝聚人心",对外要做到"宣传形象、赢得声誉、促进发展".高校新闻网作为高校网络宣传的主要阵地之一,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学校形象塑造的新渠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平台".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不断演变、网络新媒体的层出不穷,高校新闻网的发展面临着较多的瓶颈.结合上海在推进高校新闻网建设工作的实践,就新闻网的困境和发展谈几点认识和想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迎春 《考试周刊》2011,(12):184-185
当前,高校新闻网作为高校信息发布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已经成为学校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文化宣传战线,也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本文分析了高校新闻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常熟理工学院五月阳光新闻网为例,针对当前高校新闻网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解决途径,希望有助于高校新闻网更好地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发挥新旧媒体资源的互补优势,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创新新媒体的教育手段与载体,有力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建立健全新媒体保障机制,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高校新闻网作为一种舆论载体,日益得到普及和广泛运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比较,高校新闻网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承载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功能、引导功能、宣传功能和氛围营造等功能。在新形势下,发挥高校新闻网的优势对于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兼具互动性、即时性、丰富性等信息传播优势的新媒体异军突起,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新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新机遇.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亟需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改革,积极探索、运用好这个新载体,以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也正逐渐成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载体。笔者从研究新媒体的概念、特征及发展趋势入手,细心调查新媒体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分析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变化,就此探索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  相似文献   

8.
黄继春 《文教资料》2011,(17):172-174
高校新闻网是新媒体时代高校重要的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阵地,它因快捷、海量、多媒体、交互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高校宣传工作者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新媒体发展趋势,切实建设好这块阵地,不断增强高校新闻网的引导力、战斗力、吸引力、辐射力和保障力。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联盟2014地平线报告(图书馆版)》由美国新媒体联盟、瑞士应用科学大学的库尔技术与经济学院、德国国家科学技术图书馆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图书馆合作完成。报告旨在呈现新兴技术对高校图书馆的挑战与应对措施。本年度报告所揭示的是"驱动高校图书馆中技术采纳的趋势"和"阻碍高校图书馆技术采纳的重要挑战",要求高校图书馆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当前,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媒体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作用:新媒体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学;新媒体让大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德育学习。指出了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问题:高校需要控制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新媒体导致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提出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技术优势,加强德育教育的功能;建立新媒体作为载体的德育教育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首的“微时代”,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教学载体提出了挑战.因此,为了适应“微时代”的发展,更好地运用网络沟通媒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建设“微队伍”、树立“微理念”、打造“微平台”、营造“微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合与发展是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务形态的核心概念。媒介融合不仅是不同媒介的整合与重组,交融与互动,同时,也是对传统新闻业务形态的整合与重构。它通过构建新媒体技术平台,对新闻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使新闻业务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新闻传播主体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转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新闻采编系统由单一媒体类型为基础的“新闻编制系统”转变为以数字技术为整合平台的多媒体的“新闻信息与服务提供系统”;新闻报道模式由单线性的平面化形态转变为全方位、立体式的形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数字科技及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私媒体已从新闻传播行业引入到教育教学中,为双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模式。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对私媒体双语教学进行了实践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私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焦虑感,提高课堂参与度,实现语言能力与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14.
“二级传播”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新的传播条件下,尤其是网络传播迅速发展之后,传统的“二级传播”的作用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由于网络媒介的特性,网络传播模糊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界限,传播的主权不再被大众传播媒体垄断,网络传播的主体呈现出个人化、多元化的特征。因此,“二级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角色及其在营造公众舆论中所发挥的影响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新媒体的交互方式给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新媒体、高职院校及学生的特点与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措施和方法,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6.
“微”时代之微课发展意义与存在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微课的产生和发展给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微课指的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正是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将“课”微处理化,形成了一段能在5-10分钟之内生动展示并陈述、解决一个核心重点问题的教学音视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学习以及教育自身都具有长远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媒体的发展,从报刊媒体到广播,电视革体,到新型的网络媒体,其进程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科技进步直接推动的结果,同时,新闻传播媒体的发展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趋同着社会化的发展,从而揭示着化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A校开设了人手一台笔记本的“网络班”.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常规课堂教学。两年之后.网络班学生表现出高创造力特征.他们的创造力倾向和创造性思维得分均明显优于非网班,课堂网络学习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引起关注。通过质性研究发现.课堂网络学习影响创造力的关键因素包括: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来源,使其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鼓励小组合作.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丰富技术支持并非网络班学生高创造力表现的直接影响因素.但技术本身所具有的新媒体特点.能够为创新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已成为高职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灵活性十分有利于高职校园文化的传播。如何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传播校园文化使高职学生积极地接触、吸收、领悟校园文化至关重要。计算机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信息收集、存储、统计的"云处理",校园网络文化的大众化互动和增强校园文化正能量等方面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之初,网络新闻经过几年的探索,开始从最初简单粘贴的新闻处理方式向解读新闻的方向发展,这期间,体现互联网传播集大成优势的网络新闻体裁——网络新闻专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新闻专题以其集中统一的平台把同一主题的相关新闻信息集纳在一起,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使受众形成对新闻的全面认识和完整印象。但在具体实践中,国内许多网络媒体却由于种种局限而没有充分发挥出网络新闻专题的优势,因此,如何让网络新闻专题“深”一点,“活”一点,成了网络新闻专题发挥解读新闻功能的关键。笔者试着对网络专题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意见,包括增强互动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专题的表现力以及树立网络专题的品牌意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