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际之和思想是先秦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达到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人际之和思想由先秦宗法社会制度中派生而来,宗法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要求以伦理道德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先秦儒家的人生理想,先秦儒家体“仁”、实践“仁”就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重义轻利”是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基本思想,贵“义”思想的确立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是儒家“仁”的思想的延伸。“重义轻利”思想又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认识它仍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的孝道思想,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与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是“泛众爱”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极力将其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管子》是管子学派的代表作,深刻反映了管子的思想。先秦儒家与《管子》的孝道思想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孝”这一重要道德范畴给出了各自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伦理思想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尤为实出。儒学在封建社会中被定于“一尊”,正得力子它的伦理思想。毫无疑问,研究儒学应以它的伦理思想为主题。本文仅就儒家伦理思想的源头——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略作阐述。一、仁、义、礼三者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仁”、“义”、“礼”是构成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三个基本范畴。“仁”作为儒家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其基本涵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它是调节“人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宗法等级关系的基本原则。汉儒董仲舒明确地说:“仁者,所以理人伦也”。(《全汉文·谙丞相公孙弘记室书》)但在宗法等级制度,即礼制下,人都羁于宗法关系之中,各自处于一定的等级地位;人的一切言行必须符合宗法等级的地位和要求。这样,“为仁”爱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借鉴了先秦诸家的“自然天论”思想,并吸收了殷周时期神秘的“天命”理论,而且综合了秦汉之际人们所获得的自然知识,以解决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的哲学。“天”在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既统摄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学说,又贯穿董仲舒思想的始末。在董仲舒“天”的哲学理论中,为了解决儒学在西汉发展时所遇到的,如何将先秦儒家的德治理想与专制体制相结合的问题,“天”被赋予了多层含义,但最为重要的是董仲舒对天赋予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成分,并以“仁”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君主被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取法天的仁德之政。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人本思想及其现代企业管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思想是先秦儒家学说最鲜明的特色,它以“仁”为核心,主张以人为目的,强调对人的尊严的重视和主体的自由创造力量,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现代企业管理已进入“企业文化”的创新阶段,以人为本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主流,虽然儒家人本思想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理论多有出入,但其精华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管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孔子“仁”和“礼”的思想是互为补充的。“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规范。但是,从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主流思想不断强化“礼”的等级观念。统治者实际的政治操作是外儒内法、崇儒尚法。“仁”的道德标准,包括《论语》的说教,是要求老百姓去做,统治者并不照此约束自己。我们在古代很难找到几个符合儒家“仁德”标准的皇帝。萧公权说:“孔子陈义虽高,而弟子之能力行者极少。”(《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二章)孔子那么善于教学,都没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完人,现在我们就别为难中学教师了。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以天人论为形上依据,吸收百家思想,对先秦儒家仁义思想进行了改造。他的改造突破宗法血缘限制,否定了孔孟的“亲亲”之仁、“敬长”之义,从人我的角度对仁义思想进行区分,把“仁”和人、“义”和我联系起来,提出了“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的仁义法思想,从而赋予“仁”和“义”新的内涵。这一改造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伦理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他的心性论。他的这种思想虽然渊源于先秦以“仁”为中心的儒学,但在根本义旨上有悖于儒家“仁者人也”的义理,否定了人的主体性,是对孔子“仁”学的一种歧出。  相似文献   

10.
“仁”是先秦儒家学说的一个基本范畴,更是支撑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基于对时代特点的分析,先秦儒家根据“仁”的不同层次,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即“士——君子——圣人”。他们认为要使人成“仁”,符合“礼”的要求,就要求主体不断地博学、内省、躬行以形成个体的“知德”、“好德”、“行善”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代,哲学流派主要有六家,分别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名家资料大都散失,法家主要是政治思想,阴阳家也仅有一些片断资料。儒墨并称显学,道家为隐士思想,虽非显学,但影响广远。儒家尚仁贵中,“仁”的本义是承认别人也是人,是古代人道主义的开端。仁又是差等之爱,承认等级差别。“中”反对“过”与“不及”,承认事物的发展有一个适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谈仁德     
肖群忠 《中国德育》2014,(14):33-37
正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诸多歌星就一起合唱"让世界充满爱",每一个人都在内心涌动着对爱的渴望。建立一个充满爱的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理想。"爱"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语汇,用儒家学说的范畴和德目来表达的话,那就是"仁"。反过来说,"仁"就是儒家所说的"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儒家所倡导的仁德。仁德的内涵那么,仁作为德性和品质规范,它究竟包含哪些品质或者说有哪些道德内涵呢?在《论语》中虽然言仁之处很多,但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中有一些具有世界性价值的因素,能够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的基本伦理的一部分。特别是“仁”即人类之爱(人道主义)的思想,它既是天赋的条件,又需要后天的修养,以达到人与人、人与万物为一家的目的。这种观念在中国不仅儒家有,佛教中也有,只是表现为另外一种形式而已。因此它在整个中国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仁”的思想、“修身”的思想、“诚”的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思想是以他人为着眼点的。自我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从“人禽之辩”、“义利之辩”和“王霸之辩”的讨论中,展现了共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行为准则和政治目标。先秦儒家提倡以德为主,以法为辅,但其政治权力分配中的扬臣抑君思想,导致了封建君主的不满。儒家德治思想在道德意识领域中具有制约腐朽堕落思想的作用,在政治领域也具有理想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陆贾新儒学思想秉承了先秦儒学中的化独尊性与惟我性一面,以儒家“仁”礼”思想为本,对汉代化思想建设提出了与法家相一致的具垄断性特征的意见。与法家不同的是,陆贾秉承的儒家独尊性传统,是以“礼”为中心的、至上的道德本体论为形式,它具有更为思辨的内容。通过分析先秦孔、孟、苟在化思想上所蕴涵的惟我性传统与内涵。认为以陆贾为中介,奠定了汉中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学说中的“仁”和“义”之间存在着矛盾辨证关系。“义”需以“仁”为本,“仁”又需以“义”为节。而在具体道德实践中则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辨证取舍。在这种取舍中,作为“仁”道之本原的亲情之爱并不总是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亲情原则作为儒家伦理道德的立足点,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量才与选才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作为先秦著名思想家,在衡量人才、识察人才、选用人才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可资借鉴的思想和主张,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一、衡量人才概而言之,孔子量才的标准主要有四条:一是品德;二是知识;三是能力;四是体质。1.品德标准。孔子认为人才应首先具有仁德的修养,因为这是从政的根本。所谓“为政以德”(《为政》),“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他把仁德看得高于一切、至上至尊:“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相似文献   

18.
朱兆乐 《广西教育》2012,(29):23-23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天下归仁”是孔子的社会理想。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曰:“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相似文献   

19.
金英 《鸡西大学学报》2008,8(1):133-135
《毛诗序》系统地阐述了先秦儒家的文艺观,是先秦到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我国诗歌理论的总结。它继承了儒家诗教思想,并把这一重要思想作为解诗的依据,采用“关”“刺”的方式解诗说诗。《毛诗序》较之儒家诗教又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即对诗的解释更加具体、更重视史实、更强调政治性。它将诗篇与特定的时代盛衰联系起来,有“《风》《雅》正变说”。《毛诗序》解诗说诗也有不完全合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本在先秦儒家礼论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孔孟荀礼论之差异,逻辑联系及其特点,孔子兼综“德”,“礼”,以“礼”释“仁”,孟子礼,义并论,统合情,理;荀子尊“礼”重“法”,综合“仁”,“义”,“礼”,孔孟荀礼论探究至善,重视内在的人性,人道和人的需要,注重人伦教养和理性规范的结合,体现了先秦儒家伦理精神的内在发展过程及其所具有的形上意义,它奠定了传统礼教或名教的主导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