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对全国的控制状况。该书所反映的户数,作者认为仅仅是指两税法的税户,并不是当时全部的户数。倘以此税户数与天宝课户数相比较可知,江南各州的户口并未全面下降,相反有一部分州有不少增加。在江南十五州中,户口下降较严重的是浙东山区,主要原因是频繁的民变导致了政府控制力的削弱。受战争的影响,江南地区的税户分布极不平衡,浙西苏州税户的剧增比较特殊,这与苏州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密不可分。元和税户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江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2.
“元和体”诗曾广泛流行于元和中后期和长庆年间的诗坛上,其原因是:首先,“元和体”诗以其形式、题材内容上的显著特点引起人们模仿的兴趣,而“元和体”这些特点的形式又与元稹对诗歌美学的追求分不开;其次,时代审美风尚的变化为“元和体”的流行提供了外部条件,这个“温床”促成了“元和体”的流行;第三,与科举考试有关,试诗赋是进士科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对诗赋的用韵要求严格,而以近体诗为主要形式的“元和体”,正可以提高学子们作试帖诗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由忠州返京的具体时间为元和十五年四月初。元和末长庆初,白居易的精神处于矛盾的两极状态:既获得了诸多快意、欣慰的补偿,又难免陷于焦虑、失落的境地。白居易毅然辞谢中书舍人一职而请求外任的原因在于朝政乖舛及其忠而不用。《忠州刺史谢上表》与《杭州刺史谢上表》真实地展现了元和末、长庆初白居易欲振起又主动放弃的心路历程。白居易由兼济而独善的真正起始时间应以自请出刺杭州为分界线。  相似文献   

4.
元和体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和体”是中唐元和、长庆年间盛行的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作家的一种近体诗体。它不包括白居易讽谕时政的乐府诗,只限于“杯酒光景间之短小律绝”与长篇排律二体。“元和体”的范围在晚唐的扩大抹杀了它所固有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续汉书·郡国志>对东汉时期各郡国的户口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记载,但是通过与<汉书·地理志>户口数记载的比较和对同一郡国户数与口数的比较,某些谬误得以显现.该文以文献、考古资料为依据,针对玄菟郡、辽东郡户口数谬误进行辨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东晋南朝时期,史籍有关户口的记录,类多不实,甚或阙如。在籍户口与实际户口之间,差距极为悬殊,见于记载的统计数字大大偏低,显与东汉以降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南部中国人口逐渐上升,至唐代后期终于超过北方的基本形势,不相符合。本文试对此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南朝户口资料的分析与推算,刘宋大明八年(464年)今湖南境内在籍人口共274950口,而实际人口有85万,是在籍人口的三倍多.湖南的人口规模反映了东晋南朝南方人口的增长幅度并没有想象中大,而且在地域之问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宋神宗时期户口的特点是户口数量快速、持续增长,主户在总户数中的比重显著提高.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了两宋最高水平。这个现象的出现与熙丰变法密不可分。户数,尤其主户的显著增长,是宋神宗时期开辟财源的重要方面,又是实现王安石开源思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元和体辨说     
章对元和体这一概念从历时性的纵向角度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将历史上对于元和体的解说归纳为元稹和白居易,唐李珏和李肇以及唐以后诸家的论述三个阶段,并论述了这三种说法的内在联系,即元和体的内在特征-新变。在此基础上,将元和体界定为:元和体是对唐宪宗元和年间普遍流行的,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元白,韩孟等多种诗歌创作倾向的一种概括。  相似文献   

10.
论元和体     
以白居易、元稹为中坚的中唐诗人在唐宪宗元和年间 ,针对诗坛颓风 ,革新诗体 ,形成“元和体”。但人们对于元和体历来评价不一 ,差异很大。评价的差异源于对元和体内涵认识的差异。要论定元和体的价值 ,就必须首先限定元和体的内涵。元和体具有深刻的现实性、精细的描写和语言世俗化的特征 ,它是中唐多难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经历了盛唐的极盛与大历初到贞元中的相对委琐靡顿之后,唐诗发展到元和年间,伴随着政治上对安史之乱的深刻反思,对贞元弊政的革故鼎新,形成了一股创新求变的文学思潮。韩愈主张“唯陈言之务去”(1)白居易宣称“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2)明人许学夷论中晚唐诗时,突出肯定了中唐诗风的新变,他说:“大历以后,五七言古、律之诗,流于委靡;无和间,韩愈、孟郊、贾岛、李贺、卢仝、刘叉、张籍、王建、白居易、元稹诸公群起而力振之,恶同喜异,其派各出,而中唐古、律之诗至此为大度矣。”(3)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更是…  相似文献   

12.
敦煌残卷不是《氏族志》,不是《姓氏录》,不是否定孙子故里“惠民说”的铁证,它是当时关于“氏族郡望”的常识性、普及性抄件,它以原始史料的形式,证明了孙子故里“惠民说”的合理性、科学性,证明《元和姓纂》的编写体例是孙子故里考证“条其源系,考其郡望”的重要依据,证明《元和姓纂》的编写体例是弄清孙子故里郡望的关键所在。敦煌残卷的编撰年代应为天宝年间,更具体一点说应为天宝十年前后。  相似文献   

13.
通济渠是隋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条,其东段通称汴河。由于早期文献记载或简略不明,或易生歧义,所以关于通济渠东段(汴河)的具体流经线路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当代历史地理学界主流观点是认可中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里对汴河的记录,即西起黄河板渚(今河南荥阳市北),向东流经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宋州(今商丘市),再偏向东南流经宿州(今安徽市名),至泗州(今江苏盱眙县北洪泽湖中)入淮河。通过研究认可此说,并且发现盛唐人高适的《东征赋》是佐证此说的一条新的重要书证,它比《元和郡县志》早了六七十年。  相似文献   

14.
宋代对白居易的诗学批评,以“元和体”(“白体”)为突破口,复兴了白居易诗歌及理论的现实主义主张,重新体认了元和体“自适旷达”风貌的矛盾性。对白居易的批评视野的开拓,也加快了宋人梳理白诗题材的脚步。正是在对白居易的诗学批评中,宋人开启了建构“宋调”的大门。  相似文献   

15.
元和时期,是唐诗发展的“中兴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形成了颇具时代风貌的“元和诗风”。进士行卷对“元和诗风”的形成发展产生两大作用和影响:一是进士行卷有助于韩孟、元白两大诗派的形成和诗歌风格的确立;二是有利于元和时期现实主义诗歌思潮的流行  相似文献   

16.
历代学者对于"元和体"之内涵往往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不自觉的美学增殖,所以其对"元和体"的论述和事实真相渐行渐远,而当代学者进行研究时往往遍采历代史籍文集中对"元和体"的论述材料,因而结论各异。确定材料依据,是"元和体"研究的关键之所在,本文以元白自述材料为主,以元白注元白,兼采唐代史料,对各种材料爬梳抉剔,以求还原"元白体"之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东汉永和年间全国人口的南北分布呈南增北减的形势。羌人大起义与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导致的社会动乱以及连年的自然灾害,是北方地区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同时,北方流民的不断南下以及少数民族的内附,又使南方各州在籍人口普遍增长。  相似文献   

18.
元和诗歌高潮的到来与唐德宗的推动不无关系。德宗在位多年,因自身对文艺的爱好出台相关政策,造就了“文雅中兴”的局面,为元和诗坛的成功铺就了道路。首先是贞元时代通过科考制度选拔了一批优秀的青年诗人,为元和诗坛聚拢了新生力量;其次是继续推行“儒释道”并行的文化政策引领了新旧并包、异常活跃的社会思潮,为元和诗人的创新提供了宽松的思想环境;最后是德宗本人的诗人气质及文艺政策和宫廷宴集活动带来了“文雅中兴”的局面,营造了一个有利于文学创作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19.
徐璐 《文教资料》2013,(27):7-8
中唐前期诗坛曾一度沉寂,而到了元和时代,诗歌重新出现繁荣气象,各家诗派百花齐放,风格迥异,但都印上了元和时代的特色.年轻的诗人李贺深受元和的熏陶,除去奇诡的个性特征外,他的诗歌具有典型的时代社会意义.本文意在品味李贺诗歌,挖掘诗歌背后的社会环境,探讨元和诗坛的成长背景.  相似文献   

20.
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年》是批判美国内战前奴隶制的佳作。通过文本细读和分析发现,电影主要批判南方白人男性对黑人男性的规训以及南方白人男女对黑人女性的控制,暗含北方对南方的东方主义凝视,以及南方出于地域保护主义引申出的反凝视。究其根本,南方白人凭借奴隶制对黑人他者进行系统性歧视和劳动压迫,并对女性进行性别和族裔双重压迫,而美国北方以地域东方主义的视角对南方进行道德批判和凝视,激起南方反扑。由此可见,种族主义奴役黑人的同时,也在反噬白人自身,受到主流话语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