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五四时期儿童文学审美性缺失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儿童文学在五四时期获得了现代转型,但是存在许多审美困扰。五四时期儿童文学审美性缺失原因大致有三:“为人生”和“现实主义”观念的沉重,童心崇拜所致的“玄美”和“失真,”对“社会性”排斥的偏颇的儿童观等。对此加以探讨也可以为当代儿童文学的审美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一、儿童文学可唤回幼儿教师远去的童心当一个幼儿教师试图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对孩子进行人生教育时,自己首先要全身心地去体会童心的渴望和审美情趣,准确把握由自然童心到儿童理性思维的发展轨迹,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从直观感受走向理性思维,最后成为自觉的受教育者。怎样利用儿童文学唤回童心呢?首先要通过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走进儿童的世界,“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陈伯吹《儿童文学简论》)。一个成年人朗读、品味作品的同时,会触摸到儿童的思想脉搏,深入探索孩子的精神世界,在作品…  相似文献   

3.
秦文君是当今创作成绩辉蝗并广受少年儿童读者欢迎和热爱的作家,她热爱儿童,热爱儿童文学创作,把儿童文学事业视为最美的事业。秦文君完全是用一颗爱心来创作的,她重视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强调儿童文学作家的责任感,能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独特的审美趣味。秦文君又完全是用一颗童心来创作的,她极力宣扬其“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强调创作目的的“为儿童”和创作原则上的“少儿视角”。  相似文献   

4.
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文学在建构儿童理想世界,呵护童年生命,塑造并促进社会“新人类”成长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文学还为成人保留一个美好的童年,而这个童年是成人可以回归的精神家园,同时,儿童文学还可以实现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对话,并且某种程度上儿童文学也是成人的抵抗的文化政治,即面对被消解了主体精神的世界,面对被工具理性而剥离了灵与肉的社会,面对被横流的物欲而泯灭了求真爱美之心的社会,成人有可能借助儿童文学来实现他对现实世界的抵制和建设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5.
苏雪林是一位"以一颗单纯而真挚的‘童心’""编造美丽谎言"的儿童文学家.她以自然母题、母爱情愫、童年题材、儿童视角、童心状态、女性温婉书写的散文,讴歌母爱、礼赞自然、亲近动物、崇拜儿童.苏雪林的散文创作,不仅对于台湾地区儿童文学创作具有开拓意义,而且对成长中的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过程是倾注着个人感受和体验的生命活动过程,作为表现“成年人与儿童在审美领域的生命交流”的儿童文学,将会给学生带来更为深沉而强劲的生命启迪。因此儿童文学教学的真谛就在于引导学生体验童心,引领他们在诗意的精神家园里与儿童本真的生命一起漫步对话,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和升华。  相似文献   

7.
童话精神及其对童年生命的呵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儿童文学各文体里,童话最具有儿童文学的本质特征,它和童心世界离得最近,童话的精神世界和儿童的精神世界是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儿童文学思想的要点为:以儿童文学之真,契合童心美之纯真,摒弃难行难信的说教;以儿童文学之新,契合童心美之喜新爱奇,保护儿童爱美的天性;以活泼的生活情趣,还儿童以童心编织的美丽的梦,反对精神虐杀与奴化教育;以活泼的文字笔调,抒写童心中流出的话语;以精美的图画装帧,满足儿童爱美的天性。  相似文献   

9.
年届古稀的我,大半生致力于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平时,总想和孩子们一起玩“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等游戏,每年都盼着提前过“六一”儿童节。真可谓乐此不疲,童心常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儿童观的转变与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观问题是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集中到一点,就是“儿童观”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到30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再列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人格价值观的困惑是现代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代社会一方面物质明高度发达,另一方面人的精神世界存在危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自我失范、价值观崩溃,人成了“物欲”的奴隶。中国儒家人格价值观倡导人性与德性的合一,主张人格平等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崇尚和谐,把人的德性修身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要求以义驭利,这些对于培养健全的现代人格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理想的本质追求;和谐社会是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有机统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要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解决;和谐社会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理想人格的塑造是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灵魂和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的培育是理想社会的一种价值目标。冯契的人格思想立足于对中国古典人格理论的批判继承,对近代“新人”理论的总结提升和对马克思主义人格思想的弘扬,他倡导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实质上就是马克思提倡的共产主义新人,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格时期。  相似文献   

14.
人格是一种历史范畴,个体人格的完善必须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相一致。现代编辑的理想人格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审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和谐人格”是现代编辑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现代编辑理想人格的塑造必须通过编辑自身人格的提升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正面影响这种双重路径共同达成。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战国后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人赋。通过透视美人赋的基本特征,发现其蕴涵着一种文化意识——美人崇拜。美人崇拜意识肇始于周代民歌,美人崇拜是我国古代人民所追求的一种审美意趣,它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传统主题。美人崇拜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挑战,表达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对美的人格的追求。其实质是对生命本体的崇拜。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理想人格与当代道德人格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道德人格异化现象.回首故往,中国乃道德礼仪之邦,儒家的理想人格更是强调重德精神.通过分析儒家理想人格,吸取其精髓部分,为当代道德人格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理想人格的培养一直是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他们也提出了各种各样具有真知卓见的人格理想,但理想人格理论是与现实联系在一起的。而当今社会最大的现实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矛盾,因而,当代的理想人格的真善美就是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关系的合理协调当中。  相似文献   

18.
鉴于种种剽窃行径、特别是东窗事发后的乌贼战术,极度污染了学界的基本生态,应从历史语境的转移中进行澄清。古代社会并不笼统地容许文字挪用,相反,有可能比现代更为严酷,关键看它是否会为相关的特定个体谋得既在预期之中、又在情理之外的名誉或利益。而到了现代社会,鼓励知识创新的个人专利制度,更鉴于学术剽窃带来的种种危害,将它视作罪名独立、不可抵赖的过失。所以,尽管它仍属于道德罪过,学界也必须基于自清原则,让剽窃者得不偿失,让欲为者望而生畏。否则,整个学界的基本规则就会大乱,也就无法指望有序的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19.
崇石是我国各民族自然崇拜的一种普通形式,虽然这种信仰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最早期(母氏社会),经历剧烈的社会动荡以及文化的碰撞与融汇的洗礼,却丝丝缕缕地被传承下来。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可以看见它的踪迹。人们对石神的崇拜与礼拜仪式,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文明的冲击而泯灭。许多专家、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就这一民俗事象已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尝试从原始崇拜所经历的三个阶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再作浅析。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的转型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压力和危机。“人格危机”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传统人格失效,现实人格失范,理想人格失落。它引起了广大教育专家对现实人格的反思和对理想人格的探讨。本文拟从对现代人格的评价入手来探讨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