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我校文学院教授王启才博士后的专著《汉代奏议的文学意蕴与文化精神》于2009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36万字,系作者2005年所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号:05CZW006)的结项成果。2008年11月该项目成果通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获“优秀”等级。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上公布的“2008年11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验收情况报告”说:《汉代奏议的文学意蕴与文化精神》。这项成果由阜阳师范学院王启才教授主持完成,属中国文学青年项目,共30万字。该成果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切入,系统梳理了汉代奏议发展的脉络,总结了奏议文体的功能、文学特点。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不仅首次对汉代奏议作了系统研究,而且对奏议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开掘,对汉代奏议的研究乃至中国古代文体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贡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也是一个有力的推进。”  相似文献   

2.
儒家经典和"汉家故事"是汉代奏议的两种主要组成成分."故事"一词兼有时间上的"故旧"和性质上的"原本固有"与"理所应有"之两重意义.儒家经典和"汉家故事"系统各由三个系列构成.受政治形势与学术文化的影响,西汉高祖到武帝时期,奏议中的经典成分不断增加.西汉中晚期奏议中经典与"故事"成分继续扩张.经光武 、 明 、 章三朝的文治,东汉奏议在组成成分和行文风格上承继了西汉中晚期奏议的一些特征,但选取的材料 、 言说的模式及其精神内涵却与西汉奏议存在相当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刘筱琰 《文教资料》2013,(29):145-146
奏议类公文是古代公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奏议类公文无论在公文方面还是文学方面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和价值,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性质。本文以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为脉络,从文学性的角度简述各朝代奏议类公文写作特色的沿革,在语言、结构、手法、风格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其中一些现象的原因、影响进行探求。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宋代奏议文献逐渐进入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等领域学者的研究视野,成为研究的新热点。回顾二十多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宋代奏议的研究无论在研究视角的广度还是理论探索的深度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以往研究的重心主要在史学、文学领域,而对于奏议文献本身思想内容的挖掘略显薄弱。作为士大夫言政议政的重要载体,治国理政思想才是奏议最核心的价值。在当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治理过程的新形势下,从宏观角度把握两宋奏议中的治国理政思想理应成为未来研究宋代奏议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邓显麒为人忠直,为官期间,敢于直谏,先后几十次上疏,对大小朝政提出批评和建议,被后世誉为忠谏名臣。死后,其奏疏被后代整理成书稿,名为《梦虹奏议》,刊行于世。《梦虹奏议》内容涉及选官、科举、财政、边防、赈济等方面,其中贯穿着“以儒为本”这一价值内核。《梦虹奏议》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是一部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6.
奏议,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上行公文文体。是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文书的统称。奏议类文体在唐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并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具有极大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可是学术界对于奏议的关注一直不够。80年代以来,陆续出版了一些相关的论文和专著,及文献整理。九十年代以后,对奏议各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对唐代奏议各方面的专题性研究逐渐增多。本文按照对文体的研究、对奏议本身研究的顺序把发表的论文和专著做一下梳理。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汉民族形成、民族精神初步确立时期的汉代奏议,蕴含、体现出大汉民族精神,其主要表现在:立大志干大事的事功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富于牺牲的理性批判精神。从汉代奏议角度审视民族精神的多重内涵,对今天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仍有某种借鉴价值与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整体上对南宋初期抗战派作家的奏议文写作特点做一归纳:奏议文不仅含有刚大愤激的气势,还具有诚恳深切的感情,主要体现在作者反对投降、呼吁抗战的义愤心情上,表现出一种对国家、君主和人民忠心耿耿的感情。南宋奏议文的语言也别具一格,形成了与北宋奏议文迥然不同的语言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奏议,或曰奏章、奏表,失臣下写给帝王看的汇报、意见或建议,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裁。随着封建社会解体,它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成为历史的陈迹,今天一般的青年读者对奏议比较陌生,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如果我们提到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清表》──它们都是奏议,很多人还是耳熟能详的。因为作为一种范文,上自南朝梁萧统的《文选》,下迄清代的《古文观止》,乃至今天五花八门的古代作品选,几乎无一例外地加以选收。至于奏议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怎样,在历史上起过什么进步作用,有无文献价值、思想价…  相似文献   

10.
周雯婕 《中文自修》2011,(12):18-20
奏议是臣子向皇帝上书言事、条议是非的文字的统称。奏议在历代有不同的名称,有表、奏、疏、议、上书、封事、奏折等等,名称不同,但实际上都是臣子向君王上书的一种文体。赏析奏议,既可览贤才之经国韬略,又可赏名士之文华辞采,更可感忠臣之丹心赤胆。阅读时,要抓住奏议作为实用性文体的根本特质,也要关注其特殊的阅读对象和功用。  相似文献   

11.
汉赋和汉代奏议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作者双栖、同时关涉政治和经学、文体互渗的现象,但汉人重奏议而轻赋,这说明汉赋独立的文学审美价值在汉代尚未得到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论宋代邸报的性质及编辑内容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以报道新闻、教化臣民为已任的宋代官报,其新闻内容不仅包含了宋代不同官书中的各种信息,更包含了进奏官从其他信源渠道所得的诸多信息,具有信息的集纳性与综合性;宋代官报通过及时为读提供朝廷的政令信息,采用不同方式优化传播内容及对朝廷有关赏功罚罪之事例的传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集权统治的政治观点,教忠教孝,进而引导读的行为,具有内容的宣传性和教化性。宋代官报传播内容的集纳性与宣传性表明,宋代的邸报、进奏院状报之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于官书,且比唐代的进奏院状有了更多的新闻纸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近代官报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臣僚上奏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国家办理国家政务过程中产生的自下而上的文书制度。随着国家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变化,秦汉至唐臣僚上奏文书的名称、程式、用语、称谓与书写格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奏议是我国古代臣下上奏帝王文书的统称。与其它文体相比,奏议文风在后世各代总体变化不算太大,但又总在变化之中。从汉代奏议看,其文风的衍变表现在直谏、讽谏的交替往复,从雄健博雅向典雅醇厚、刚烈质直转化等方面,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两汉世风、士风与文风的互动与变化。  相似文献   

15.
曹植章表“独冠群才”的精彩与悲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植不但是杰出的诗人,而且是写作章表的方家,他的章表具有立意高远、陈情恳切、理深赡等特点,并记录着一生的追求与失望,洋溢着一生的才华与情感。遗憾的是,无论这些章表何等的精彩,还是改变不了他受尽虐待和冷遇的悲惨命运。因而,这些章表实质上成了他理想的幻灭曲,悲吟在悠悠的天地间。  相似文献   

16.
叶玉琴 《莆田学院学报》2004,11(1):17-20,24
通过阐析晚清立宪改革中,台谏中人的许多奏疏是围绕着变封建体制为君主立宪体制这个中心问题展开。指出谏议的内容、性质明显带有近代议会民主色彩、资本主义倾向。台谏中人从君主立宪的角度去维护皇权,当他们看穿清廷假立宪时,群起抗争,掀起台谏风潮,在社会上造成积极影响。他们是一群代表统治阶级中下层拥护、参与宪政改革的中坚力量,应给予恰当的地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央政府管理台湾文献丛编"之一种的《清代福建大员巡台奏折》,共收录福州将军、福建督抚、福建水陆提督及其他官员巡台奏折471份,对准确反映台湾地方经济社会状况、全面呈现福建大员轮值巡台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补证清代台湾历史史实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Can Holocaust education be considered a tool for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f so, to what extent? These questions elicit discussions among a wide range of educators, and interest among politicians, educational planners, and ministries in charge of memorials. At first glance the obvious answer seems to be yes; both educators and students have strong expectations in this regard. But educators in both fields can find it difficult to include both topics in one programme. The article clarifies some basic concepts regarding the traditions of Holocaust education and human rights education, and then makes a distinction among learning about, learning for, and learning within a framework of human rights. This distinction makes it possible to differentiate the possible contributions, and the limits, of Holocaust education as a human rights tool in these three areas. Also, as these two fields evolved in very separate ways, common projects could bring together concepts and experiences from both fields to develop further possibilities.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article, I analyze a set of narratives about, and memorials to, Philip Ashton Smithells, the found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New Zealand and a pantheon figure within the discipline. Rather than analyzing these narratives and memorials as stories and artifacts that accurately reconstruct Smithells and his ideas and practices, I conceptualize them as choices that create representations or interpretations that are independent of the truth. I also conceptualize the memorials to Smithells, which include a building, painting, photograph, lecture, and scholarship, as triggers for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memories. But neither narratives nor memorials can guarantee what individuals or communities remember and, in this sense, history, a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past, is always fluid. Notions of choice and representation may unsettle those who regard history as synonymous with facts and truths and who seek the clarity of a definitive past. However, conceptualizing history as representations reminds us that our understand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its origins and its founders, will continually shift with new reflections and as fresh ideas emerge, material conditions change, and events unfold.  相似文献   

20.
明代封建皇权极度膨胀,在司法审判权方面主要通过奏裁、复核等形式使之权力进一步扩大,并形成明朝宦官参与司法,代皇帝行使审判权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