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  相似文献   

2.
《语文知识》1998年5期张国义《明喻、隐喻和借代》中说,中等师范学校《阅读和写作》第三册《教学参考书》关于明喻和隐喻的界说不对。其实该教参是采用比喻的另一分类方法。传统的比喻分类沿用的是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的分类方法,根据正文(本体)、譬喻(喻体)和譬喻词语(比喻词)的异同及隐现分成三类:明喻、隐喻和借喻。《发凡》上说: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隐喻的  相似文献   

3.
一、相似点在比喻结构中的重要性 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对比喻的研究,系统而具有开创性,其比喻理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恐怕要数如下两点: 1、譬喻的分类。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划分法已成为传统分类法,六十年来的修辞学著作大都沿用。 2、提出了比喻的“三个要素”和“三个成分”。比喻的三类划分的成功,基于此。《发凡》指出:“这格(指比喻)的成立,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等三个要  相似文献   

4.
一、比喻,千姿百态 在修辞学奠基巨著《修辞学发凡》中,陈望道先生根据本体的隐显情况和本体、喻体联系的方式,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和借喻三类。这样分类,标准统一,分类简易,概括力强,便于掌握,几乎所有的比喻都可归入这三类中。因此,后来的《现代汉语》教材修辞篇和修辞学专著,大多采用陈望遭先生的说法。然而,仅用“明喻”,“暗喻”、“借喻”这三种类型来说明比喻  相似文献   

5.
比喻面面观     
0.何谓比喻?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该书为我国第一部兼顾古今作品的修辞学专著)中指出:“思想的对象同另外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作者并把它列为全书所阐述的“积极修辞”中三十八种辞格的首位。可见,比喻在辞格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了。1.比喻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表达方法。这种“以此喻彼”的辞格,源远流长。我们从所能见到的先秦文献中,就俯拾皆是了。  相似文献   

6.
抽象式比喻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现象 ,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 ,墨子就在总结论辩方法时 ,给比喻下了定义 :“辟也者 ,举也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小取》)“举也物”的“也”字 ,王引之云“也与他同”。墨子指出 ,比喻就是用他物来说明此事物的方法 ,并揭示了比喻具有“明之” ,即说明的作用。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进一步论述了譬喻 (比喻 )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夫譬喻也者 ,生于直告之不明 ,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与墨子一样 ,王符认为比喻的作用是“彰之”。这种观点被后世的学者继承下来 ,直到现在 ,许多修辞学专著和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7.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指出:“要用譬喻约有两个重要点须留神:第一,譬喻和被譬喻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似;第二,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相同。”这段话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比喻的特点,而且已被大多修辞书籍所沿用。对比喻的特点,古人也早有阐发,但不够全面。如《艺文类聚》卷五十六引晋挚虞《文章流别》说:“比者,喻类之言也。”朱熹在《诗经集传》里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里,前者道出了比喻的两个事物间要有相似之点(类),后者说出了比喻的两个事物要是不同的事物(此和彼)。的确如此。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若为同一个事物,比喻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但若二者之间绝无相似之处,则本体和喻体就失去了其联结的桥梁,没有了交通的媒介  相似文献   

8.
论比喻(下)     
<正> 把作比和被比事物联系起来构成比喻辞格,有各种表达方法。《修辞学发凡》根据不同的表达方法把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以后讲比喻的,大都沿用了这种分法。但是,事实上这三种表达方法远不能概括现代汉语比喻辞格的种种表达方法。于是,有人想出来一些弥补办法。例如曹毓生《现代汉语修辞基础知识》就在“比喻的基本格式”(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之外还列有“比喻格式的变化”——包括“紧缩”和“扩大”的格式。这是看出了矛盾,但未找到妥善解决矛盾的办法的具体反映。实际上它并没有摆脱《修辞学发凡》定下的框框。  相似文献   

9.
陈望道先生在《修辟学发凡》小认为“要用譬喻,约有两个重要点必须留神”,其中的第二点是:“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又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相同”。他认为“若缺第二个要点,修辞学上也不能称为譬喻”。他还举了二个例子,认为“上排牙齿如同下排牙齿”、“火车的汽笛如同轮船汽笛一般发响了”“决不能算是明喻”。许多修辞学著作说及比喻,都坚持如是说。然而象这样“举了相同的事物同正文排叠”的  相似文献   

10.
陈《文则》称:“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书日:‘若金,用汝作励;若济巨川D,用汝作舟挥;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苟子曰:’犹以指测河也,犹以戈啬黍,犹以雄始壶也’,此类是也”。为了加强语言的形象性,为了将事物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有时作者连续使用成串的比喻。这种文学手法,在修辞学上被称作“联珠譬喻”,也叫博确。博喻在我国古代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在(诗经)和庄周散文中多用这种手法,并且显得驾轻就熟,左右逢源,特别是至唐宋,博喻已成为许多名家惯用的修辞手段,如韩愈、苏武的文章,使用譬喻重…  相似文献   

11.
执教《先秦诸子选读》一书时,学生对课后的“相关链接”“知识卡片”及其他资料中出现的“譬喻”“比喻”“讽喻”和“设喻”等概念分辨不清。笔者不揣浅陋,试结合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王希杰先生的《汉语修辞学》(以下简称《修辞学》)以及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以上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2.
《修辞学习》84年3期刊出《关于比喻的四个要素》一文(以下简称《四要素》),作者把相似点和本体、喻体、喻词等量齐观,说成是“构成比喻的一个关键要素(也就是关键的成分)”。我们未敢苟同,特提出如下几点就教于作者。(一)《四要素》批评“传统修辞学在谈到比喻的要素时,只讲到本体、喻体和喻词,  相似文献   

13.
通感在修辞学上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通感到底是不是一种修辞;荷塘月色中的两个句子到底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都是令中学语文教师感到莫衷一是的问题。鉴于此,笔者从传统修辞体系和认知性修辞体系来分析这两个问题。从传统的修辞学体系来分析应为套用了比喻和移觉的修辞手法;从认知修辞学系统来分析应为运用了通感性比喻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发展基于语言的运用.汉语中的许多比喻词、借代词、拟声词、量词等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修辞有密切的关系.研究汉语史应该包括对汉语修辞史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汉语发展史的体系.其理由至少有这样三点:(一)许多语言现象得以产生需要用修辞学的理论来解释;(二)结合修辞来研究汉语史,可以帮助正确解释词义;(三)结合修辞研究汉语史,可以帮助考证、校勘.  相似文献   

15.
一、“较物”修辞格是张弓先生的创见 张弓先生是中国修辞学界的老前辈,生前是中国修辞学会名誉会长,“较物”修辞格是张弓先生重要的创见之一。“较物”作为一种修辞格,张弓先生早在1927年出版的《中国修辞学》中就已提出,1963年出版《现代汉语修辞学》时,又作了进一步阐明。 有些人认为“较物”这种修辞格就是比喻,不必另立一类,这是没有看到“较物”  相似文献   

16.
“修辞学研究随着文体的演进而发展”,这是一条被无数次历史事实验证过的规律。白话修辞学百年来随着文体变革而发展的历程,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与文言文体、文言修辞学的竞争分为三个阶段:(1)“新文体”倡导阶段;(2)“白话文”运动阶段;(3)“大众语”运动阶段。建国前白话文、大众语运动存在着不足,建国后白话语体、白话修辞得以发展。白话修辞学随着白话文体的成长壮大而成长壮大。白话文体、白话修辞学在与文言修辞学竞争中渐成主流。白话修辞学的诞生与成长,与引进国外修辞学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读了八九年二~三期“修辞新探”栏目中刊登的新疆孙光贵同志《谈比喻的分类》一文后,令人神驰。作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精辟地分析了我国修辞学者对比喻分类所存在的繁芜性,并将比喻修辞囊插为明喻、暗喻、连喻、直喻、借喻五大类,还为其拟表说明,增强了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透明度,这很有利于教者与学者。  相似文献   

18.
关于比喻的定义、特征、分类等问题,《现代汉语》修辞篇和修辞学专著,均已系统地论述过,已没有再重复的必要。本文拟在运用比喻的若干问题中,摘取个人体会较深的几个问题,略抒己见,并以此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是用某一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尽相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陈望道先生把比喻叫譬喻,他认为:"思想的事物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的修辞研究在“五四”以后逐步从文学批评的范围解脱,《修词学教科书》(1905)、《修辞格》(1923)、《修辞学》(1926)第一系列著述的问世,标志着修辞学已经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修辞学发凡》(1932)把汉语修辞研究从修辞格的狭窄范围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我国修辞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的体系”。(胡裕树语)①解放后的《修辞概要》(1953)、现代汉语修辞学》(1963)等,以语言单位和语言的构成要素为纲,进一步阐释了修辞学的“语言本位”的特质,拓展和规范了修辞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