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武术俗文化特征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传统武术应归属于俗文化的范畴,因此要把握传统武术文化的特质,除了剖析它与其他诸文化领域的关系外,不应忽视对它俗文化特征的研究。文章从“传统武术中主要的活动载体是广大下层民众”、“传统武术中反映的民间宗教意识”、“传统武术武德中体现出的下层民众日常道德伦理观”、“下层民众的文化素质构成与传统武术的拳种名称及传闻”几个方面作了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王勇  夏青 《武当》2023,(10):82-84
借助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河北省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发展体系,分析当前武术拳种在继承中面临的困境,研究发现:河北省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存在路径不畅、内容缩减、扭曲传播的现象。探索河北传统武术拳种传承路径应加大武术教育改革,推进传统武术进校园;加强武术拳种保护,拓宽传统武术传承路径;借助互联网技术,树立传统武术拳种正确形象。  相似文献   

3.
由于现代性语境导致的传统武术拳种训练体系解体和武术拳种趋于同一性,引发了传统武术拳种理论基础过度现代性革新,出现了信任危机和传承问题,本研究对现代性支配下传统武术拳种发展的主体性问题进行哲思。研究发现传统武术拳种偏于一隅技击技术的独特性与现代性对技术标准普遍性的追求,造成特殊存在之间的矛盾是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与认同的主要困境。基于此,研究认为,(1)现代性支配下传统武术拳种主体性的传承问题主要存在两方面矛盾:一是主体意识与对象之间的矛盾;二是主体意识与传承之间的矛盾。(2)传统武术拳种的主体性认同问题主要包含习练者与传承人之间的意识认同,不同传统武术拳种之间的文化认同及民间传习群体与学院派传习的身份认同。通过探讨在现代性支配下的传统武术拳种主体性传承与认同问题,希望能为其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4.
以文化学为研究视角,以马林诺夫斯基的“生物需要”功能为理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传统武术的生存思辨进行了文化学意义上的探骊。主要结论: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文化理论更加强调文化满足人类生存的基础性功能,而长期以来对传统武术的研究大多忽略了其生物需要的基础性功能;明确“生物需要”是传统武术当代生存的逻辑原点和深层依赖;探索生物需要功能的实现路径已经成为传统武术生存的迫切诉求。  相似文献   

5.
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最激烈的竞争就是标准的竞争。传统武术标准化是大势所趋,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标准化学科相关理论为指导,对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及其对策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历史上的传统武术技术体系标准化可分为3大阶段,其标准化程度与波及范围基本上是不断加深和持续扩大的。当代传统武术技术体系的标准化,面临事实标准繁多的客观困难,和模糊性、历史性思维的主观阻碍。未来发展,需要厘清传统武术模糊性、历史性思维与标准化的关系,扫清标准化的主观障碍;从综合标准化视角,运用模块组合原理,以舍弃与拥有、简化与丰富的辩证关系为参照,以全息映照传统武术的主要文化内涵、典型反映传统武术的主要拳种流派为目标,在选取架构该体系的主要拳种的基础上,搭建基础技术通用模块和各主要拳种的功法、套路、格斗类型模块。通用模块和类型模块的组合运用,在不同方式下可展现出不同功能,适用于不同受众。  相似文献   

6.
“流动的现代性”在促进文化跨国交流的同时,亦对他国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传统武术的传承步履维艰.集中表现为:现代性消解了传统武术所依附的生态环境;多元健身文化的冲击导致了传统武术日益边缘化;学校武术教育的误读使得传统武术失去了本真;娱乐时代的兴起改写了传统武术的既定形象.树立国学意识、拳种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大师意识和品牌意识,将有利于化解传统武术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术门派众多、源远流长、是竞技武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传统武术博大精深与竞技武术不可分割;传统武术将抽象的民族文化具体化、形象化,然而由于传统武术缺乏规范性.致使许多优秀拳种都未能以全貌展示给世人.本文在研究传统武术起源、特点、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对传统武术进行科学规范化、体系化,以便更好地将我国众多流派的优秀拳种推向世界,使武术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增进国际友谊。传统武术的规范化将进一步促进竞技武术的合理发展。武术的多样化功能伴随着传统武术的规范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传承裂隙。从传承人“代际滞差”视角切入,综合运用参与式观察、口述史和主题分析等方法,历时性与共时性兼顾剖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多个传统武术拳种传承人习武、练武、传武的经历。研究发现,习武者在拜师初期形成的个体、群体与价值认同是传统武术代际传续的基础,而当社会转型导致传承人出现脱域问题后,不同代际传承人的传承观念和传承行为随之弱化,在坚守传统与现代转型、个体追求与门户轨则、主观想法与客观现实层面出现代际间与代际内的双重裂隙。传统武术在“社会结构—文化主体—行动者”的嵌套型滞差影响下,可以从“以考促传”“保持文化反哺”“激发知行效能”等角度弥合代际传承裂隙。  相似文献   

9.
广东传统武术受现代竞技武术的影响,大量传统拳种悄然消失,而一部分传统拳种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逐渐向竞技武术靠拢,使传统武术变成一种徒有其名、似是而非的运动形式。莫家拳虽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花拳绣腿”现象日趋严重、生存土壤日渐萎缩、传承之人青黄不接等等,只有逐个理清这些问题才能为莫家拳以及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实武”、“虚打”、“侠”的文化内涵和“侠”的表现形式四个方面,以传统武术文化为视角审视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文化精髓。研究结果表明:武术是中国武侠电影中“实武”的基础和文化根源;“虚打”是以“实武”为基础的电影创作成分;“侠”的文化内涵与武德在本质上存在一致性;“侠”通过“武”的形式与观众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1.
1体育的发展 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是出于生存,成于生活,归于生命。概括地说,体育的范围大体上是经过了家庭(族群)、社会、国家、国际四个层次;走过了猎、战、健、乐(博)、赛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稀有拳种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部分濒临灭绝的传统拳种的提法,它们是我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多方面对稀有拳种的成因进行剖析,阐述了保护稀有拳种的意义,最后从保护稀有拳种传承人,利用现代手段进行静态保护,营造适宜稀有拳种发展的文化生态等方面提出对稀有拳种的保护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综述法、文化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研究当下传统武术的发展。认为:传统武术作为人类格斗文化中的一员,其本质是带有规则的“技击之术”,对其研究和发展需要基于“技术”和“规则”;当前武术研究的“文化”导向将传统武术发展带入了歧途;传统武术的以“德”为主导的模糊规则让其技术体系停留在混沌之境地。传统武术的有序发展必须建立在系统、科学、逻辑的规则基础上;以技术进行分类,突出主技;以技击对抗为主要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空间的角度,在分析传统武术原初性文化空间和再生性文化空间嬗变的基础上,提出传统武术文化空间保护的措施。传统武术在传承过程中,其文化的保存较生态传承更难进行,从而造成原初性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转型。传统武术再生性文化空间的转型,使其本身在传承过程中日渐脱离武之为武的本真和本来面目。传统武术所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的变迁和试图恢复曾经存在于历史中的传统武术文化原貌的艰巨性使以民间文化为内核的传统武术文化日益成为历史的回音。传统武术文化的动态传承不仅包含传统武术的基本技术技法,还包括弘扬传统武术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内容;在对原初性武术文化空间进行保护的同时,也应该优化再生性武术文化空间;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基因的保持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双驱动联合力量来推进。  相似文献   

15.
薛欣  梅杭强  郭彩云 《体育学刊》2013,20(1):120-122
依据中国传统武术门派的形成、发展,结合当今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现状,分析了中国传统武术门派发展的可能趋势.认为社会需求要求武术外在仪式应和内化精神相融合;生活方式变迁要求拳种门派生存要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传承方式要求武术教育普及要与强化拳种相结合;竞赛制度要求传统技术体系要与运动发展规律相吻合.并由此提出,要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对待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为使传统武术拳种走出困境,并更好地服务社会,运用对比分析法剖析人类武技的发展趋势,提出传统武术的未来发展之路。研究认为:自18世纪以来,文明化是人类武技发展的大势所趋,欧洲、日本的武技先后跨入竞技体育行列,实现了“由术至道”的转型,而中国的传统武术至今尚停留于实用技术层面;传统武术的未来发展既应提炼核心技法,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适宜规则引导下的对抗性竞技运动,实现文明化的历史跨越,也应大力开发精神教育价值,将其创新性地发展为“以武育人”的实践途径,还应发挥自身特色,构建由根脉核心层、拓展延伸层、综合套路层等多层技法构成的独特技术体系,实现体系化传承。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为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提供机会的同时也要求其履行一定的责任。结合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现状,对"中国梦"视域下传统武术责任担当的困境及破解路径展开研究。研究认为,传统武术的文化安全存在问题、功能价值动员程度不足和武术精神实现路径与自觉实践不足是传统武术在实现"中国梦"中责任担当的主要困境;主要成因是对传统武术的属性定位狭隘、文化地位定位不合理、功能价值动员失衡和传播策略错位。提出传承内涵与创新实践路径并举、将传统武术落实到全民健身活动中和行政引导与拳种自主规划相结合的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18.
传统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传统武术在当今时代的普及和发展却不容乐观,有的拳种甚至濒临灭绝。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就影响传统武术推广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影响传统武术发展的各个因素,为传统武术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以促进传统武术更好的发展,向世界推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近现代以来,在西方体育、全球化、国际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武术开始出现"本土化"缺失的现象。南充市松溪内家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在本土地域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武术拳种之一。作为地方拳种,在西方体育和竞技武术的影响下,其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本土化"视角下研究南充松溪内家拳有助于地域拳种的传承与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南充市松溪内家拳从传入到本土化发展过程进行系统总结。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是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中国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能凸显地域和民族特色,培养地域民族认同感;中国传统武术的"本土化"发展更符合传统武术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论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是东方文明在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典型代表,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而八十年代以来,以高难关新为发展方向,以优胜为最高目标的现代竞技武术迅猛发展,并且成为现代“武”台上的独放之花,传统武术还要不要发展?没有传统武术,现代竞技武术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已成为武术界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