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编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在课后都有"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试一试"、"议一议"的要求,可归纳为"读"、"议"、"说"、"试"、"讲"的五字教学法.此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习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进行"情治"、"德治"、"法治"很重要.只有做到了"情治"、"德治"与"法治"的完满结合,学校管理者才能够真正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起色、上台阶、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诗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渲染"与"烘托"、"抑扬"与"对比"极易混淆,现做如下区别. 一、"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浓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表现手法,用在诗文创作中,也叫渲染.诗文中的渲染手法,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相似文献   

4.
"物"理"务"理"悟"理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好物理,应按照由"物"理、"务"理到"悟"理这三个阶段进行. 所谓"物"理,就是通过"物"--物理实验、物理现象引入物理概念,来研究物理规律,就是要以"物"喻出理的本质,以"物"明了理的内含,以"物"提示理的真谛.这一阶段是感性认识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周易》中的"爻"作了诠释.文章从"爻"的形状生成说起,论述了"爻"与"十"、"爻"与"×"的关系.文章又从"爻"的形状论及"十"与"×"的普遍性.文章最后由"爻"的本义("爻,交也"、"爻,效也")论及"爻"的衍生义.  相似文献   

6.
"某"与"某某"     
"某"是指示代词,"某某"是"某"的重叠形式,二者在句法、语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句法上,"某"只能前置于某些词语或后置于姓氏;而"某某"除了这两种用法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中心语、同位语的前项或后项等.在语义上,"某"有时表指别,有时表称代,有时兼表指别和称代;而"某某"一般只表称代,有时还表量的加强.因此,我们认为"某某"不是"某"的构形重叠,而是构词重叠,"某某"是一个称代词.  相似文献   

7.
陈顺成 《现代语文》2006,(5):106-108
"制定"和"制订"使用情况较为混乱,与现行辞书对二者的界说不无关系."定"、"订"在本义和引申义上都不相同,与"制"结合后,"制定"和"制订"二词的语法功能无异,意义却是泾渭分明.近代,"制订"误用为"制定",二者渐混.应该从意义角度对二者的使用条件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8.
小议"大潮"与"小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潮"与"小潮"的内涵 要弄清"大潮"、"小潮"概念的内涵,可先从"涨潮"、"落潮"、"高潮"、"低潮"、"潮差"等基本概念说起.从一地的潮汐现象看来,"涨潮"就是海面上升,"落潮"就是海面下降.涨潮和落潮交互更替:涨潮转变为落潮时,水位最高,称为"高潮";落潮转变为涨潮时,水位最低,称为"低潮".  相似文献   

9.
汉字"六书"戴震归为"四体二用",唐兰、陈梦家提出"三书"说,近人刘又辛又提出新"三书"说.本文观点一、"六书"是六种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为造形法;"转注"一类为造意法,而"假借"一类为记音法.二、新旧"三书说",或排"转注"假借"于造字法之外;或只承认假借为造字法而不承认"转注"为造字法,这是欠妥的.愚意"三书"应为造形、造意、记音三类.三、汉字是一种形、声表意和记音表义相结合的文字体系."象形"、"指事"、"会意"是以形剐义;"形声"是以声别义;"转注"为以声别义,是对义符的区分.而"假借"是以记音符号表义的.  相似文献   

10.
许多字典辞书中都将"口无择言"的"择"字理解为"选择"义,认为与"口不择言"之"择"等同.笔者认为,上述解释恐非确诂.本文从"口不择言"和"口无择言"两词在古书典籍中的使用入手,分析了其不同含义,从而得出前一"择"为"选择"义,而后一"择"为"败、坏的"义.  相似文献   

11.
"が"表示新信息,"は"表示旧信息.有时"が"、"は"也可以替换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严羽的"兴趣"说是在前人"兴"与"趣"理论的基础上,将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了一个新的诗歌理论范畴,它有继承,更有发展.也由此构成了严羽"兴趣"说理论的主要内涵:一是抒情本质,所谓"诗者,吟咏情性也",这是诗歌最本质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规律.二是要有生动幽美、朦胧空灵的艺术形象.三是含蓄蕴藉、虚实相生、自然浑成的诗境,且情味隽永、一唱三叹.  相似文献   

13.
一、汉字部件"支"可独立成字,或为形声结构,或为会意结构,二者不可得兼.二、"支"作为部件,在楷书中或作"支",或作"攵",或作"支".从"支"、从"支"的都不止一字.  相似文献   

14.
释"谩詑"     
东汉扬雄<方言>中有"谩詑"一词,义为欺诈.其组成语素"谩"和"詑"均为"欺诈"义.<方言笺疏>中记载的"訑谩、谩訑、譠谩、诞谩、谩佗、谩他、忚"等,都是与谩詑有关的一系列合成词.  相似文献   

15.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 "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我"与"无我"探讨诗歌的主体特性.这里我们不妨借来探讨在德育工作中德育者的主体个性.  相似文献   

16.
"咬文嚼字"是指导学生学习文章时,对一些关键词语反复咀嚼、推敲、体味.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达到把握课文主旨的目的."旁征博引"指在理解课文字面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习一篇课文,这两种方法都很重要,既要"咬文嚼字"准确地把握字意、词意、文意,还要善于"旁征博引"不断地积累、充实、提高自己.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柳永的<雨霖铃>是一曲情调忧伤、意境凄切的千古离别之绝唱,词中"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句中的"处"作何解,值得讨论.我们以为,这里的"处"当作"……时候"讲,为时间名词.不作处所名词.  相似文献   

18.
初听到"我被萌到了"、"你太萌了"这样的句子确实会被"萌"字蒙得一头雾水.仔细探究其词义,才发现该字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大十八变",变出了许多种新义项.  相似文献   

19.
"党风"、"学风"和"文风"是毛泽东在论述党的作风建设时经常运用的三个概念.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实际,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党风"、"学风"和"文风"的科学内涵及主要特点.毛泽东对"党风"、"学风"和"文风"概念的科学界定,在党的作风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达到"是一个常用动词,很多词典都列有专门词条; "达致"未被词典收录、解释,却频现于报纸杂志等书面作品中.一般认为"达致"相当于"达到".实际上,"达致"在语法、语义、语用方面都与"达到"有区别.本文主要从语义特点、语法结构、语用功能三个维度考察"达致"一词,以分析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