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进行生产性阅读,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所指向的社会形态现代性研究域,以“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和“依法执政”所指向的民主政治现代性研究域,为两大理论资源开发背景,解读“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理念的内涵,并从三个维度探讨党的执政能力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国际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观新时期的高校教育,是否也确立“权为学生所用、情为学生所系、利为学生所谋,以人为本,学生为先”的教育理念呢?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一直认为腐败是“最大执政威胁之一”: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从腐败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和我党为增强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所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历程两方面来看,我们有信心赢得这场反腐败战役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执政党执政是有成本的。如果一个政权维持它的运作总是要比别的政权多花费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物力、财力、精力等,那么,实施的效果暂且不论,至少这种运作在成本上是难以为继的,如果入不敷出,就会导致执政破产。所谓执政效益,是指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运用执政资源所达成的执政成果和效率。执政资源是执政过程中可供投入的部分,执政成果是执政过程中的产出部分,是执政党表现出来的执政业绩,构成了执政收益。执政效率即是执政成本与执政收益的比率。执政党执政可以看作是一个“成本投入与结果产出”的过程。投入有多有少、有优有劣,结果也有大有小、有好有坏。执政成效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是政党维持其执政地位的基础。执政成效所指向的目标必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当前,衡量党的执政成效的根本标准就是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是否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促进党的路线、纲领和奋斗目标的实现。执政效益也是极其丰富的,主要包括: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3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29日下午就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进行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他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深入分析和研究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胡锦涛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利用所面临的难得机遇、正确应对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从而完…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集中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党执政规律是指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随着共产党执政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集中体现: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为共产党执政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努力发展先进文化,为共产党执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共产党执政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7.
权威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必要机制,是集体行动的高度认同,是执政党维护执政安全、夯实执政之基的政治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其执政权威本质上是一种人民权威,是人民发自内心的信服和尊崇。生态文明建设中党的执政权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相应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更有利于升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执政党的权威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执政党自身的性质宗旨、执政绩效等与人民群众的自愿认同、高度认同相互建构的结果,其生成逻辑表现为先进的执政理念是执政党权威的生成之“魂”、优良的执政作风是执政党权威的生成之“本”、坚实的执政基础是执政党权威的生成之“根”。  相似文献   

8.
“后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前执政、执政到执政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后现代化的一种战略眼光和前瞻思维;它不是对“党执政”的否定和弱化。而是承继中的超越、升华中的结晶。“后执政”意昧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依法执政、党政分工。它具有继承性和超前性、工具性和权威性统一的显性特征,带有执政理念转型和党的建设、政治明建设日益凸显的隐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确立,标志着我们党通过几十年的执政实践,完成了由“阶级为本”向“人民为本”的观念转变;科学、民主、法制的执政理念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一次重大飞跃;和谐、疏导、整合、稳定的执政理念的确立,说明我们党在执政意识中,把人际环境的融洽和谐、多元利益的兼顾协调、社会管理的协同参与,放到了突出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0.
执政党的具体执政行为与它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间存在一个夹角。夹角越小,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实现的程度越高。苏共的教训警示:执政时间越长,越要保持该夹角最小化。提高党员干部“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自觉性,具有为保证党的具体执政行为与中国人民的利益间夹角最小化提供内在动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防止和反对“和平演变”则是所有执政的共产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毛泽东和邓小平先后对此作了积极的探索。其所积累的丰厚成果,业已熔铸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了研究和部署,反映了党心民心,体现了时代要求。在上一期报告会《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文中,我们就“为何突出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从历史经验看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轨迹”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什么”等几大方面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配合高校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帮助大学生理解把握《决定》的丰富内涵,本期再次组织了一组学习问答。  相似文献   

13.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前提,在于首先明确,中国共产党执政于中国并构建和谐社会的 合法性,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藏的深刻内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这一合法性的认同,体现 为三大要素:一是她的执政理念,二是她的制度性安排,三是她的绩效的反作用力。生态经济是和谐社会的 一种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始终“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内联系为核心”。这个核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决定》所阐明的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方方面面。深入领会和牢牢把握这个核心,对更好地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只有切实施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才能有效地加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实施“依法治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实现在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突破,财政部党组积极推进学习型、创新性政府组织建设,在机关中实施“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本文以其干部培训实践为基础,总结和分析了注重干部素养和能力提升的培训教育方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充满科学、民主与法治精神,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视野审视这些精神,具有重大审美价值。她把握了规律性,从“道理合一”到“意志同盟”,实现科学执政;她富于创造性,从“兼容并包”到“雅俗共赏”,实现民主执政;她还体现时代性,从“器物相宜”到“义利一致”,实现依法执政。“三个代表”思想,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组成“三位一体”的审美形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此,我们有必要把握几个重点,作如下领会。一、关于共产党的领导与共产党执政的联系与区别问题毫无疑问,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党的执政”是从“党的领导”发展而来的,在一定意义上“党的执政”就是“党的领导”的国家形态和法制形式。但两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一是地位不完全相同。“党的领导”贯穿于取得全国政权前、后两个时期,且本身不具有国家政权性质。“党的执政”则是党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后,且具有国家政权性质。二是直接面对的对象有所不同。“党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格不仅来源于宪法这一国家大法的赋予,也来源于中国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28年浴血革命取得政权的拥护和55年社会主义建设丰硕成果的认可。但执政又不仅仅止于资格,还需要有能力。实事求是讲,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封闭状态下执政”到“开放状态下执政”,其执政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对执政能力更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当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出与我们已经熟悉了的、习惯了的、学会  相似文献   

20.
一个长期被误解的历史概念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误把“共和行政”理解为召公、周公共同执政。这种错误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其实“共和”是指共伯,他的名字是“和”所以称作“共和”。故而“共和行政”应是一人执政。古本《竹书纪年》、《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