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唐梦婕  刘洋 《海外英语》2023,(22):37-39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目的是整个翻译行为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以杨静远和纪飞版本的《柳林风声》两个中文译本为例,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比和分析儿童文学的翻译。通过对两译本中关于词汇、句法和修辞方式的英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杨静远译本和纪飞译本之间的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和修辞三个层面,杨静远译本在词汇的选择上更加口语化、句法结构更加简短、倾向于保留原文的修辞手段,而纪飞译本倾向于保留原文的词汇特征和句法结构,且省译原文的修辞手段,这是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造成的。就目的论而言,杨静远和纪飞的版本都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这也证明了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琰 《现代语文》2010,(7):121-122
戏剧翻译具有二重性:可表演性和可读性。目的论认为,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本文从目的论出发,对京剧《凤还巢》译本(魏莉莎译)的可表演性、可理解性和美学功能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人类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骑着决定的作用,而批判一篇译文的好坏在于看其是否"充分"地实现了翻译目的,这是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本文以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浮生六记》两译本存在的显化现象,发现这两种译本在对隐含文化信息进行语用显化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主要因为译者受到了各自翻译目的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使他们在语用显化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主张译本预期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忠实法则和忠诚原则。通过举例分析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并以"目的论"与商务英语翻译的关联为切入点,探讨了"目的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代丽春 《考试周刊》2012,(30):23-24
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认为任何一个译本都有翻译目的,译本怎么翻译、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则是由其目的决定的,而评价一个译本的成功与失败也是要看其翻译策略是否满足了翻译目的。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视角下.从文化意象和双关语两个方面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吴钧陶译本做出分析,指出在新的时代特征下,吴钧陶译本满足了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和译者的翻译目的。符合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决定手段”准则,从而得出吴译本是一部好的译本的结论.以对吴译本重新做出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英国经典音乐剧《猫》的两个汉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目的论在不同译本中的应用,探讨目的论在音乐剧翻译中的可行性。音乐剧翻译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翻译活动,需要兼顾其文学性、音乐性及可表演性,目的论能够为音乐剧翻译提供理论指导,通过对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个译本对文学性、音乐性及可表演性的保留程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女生徒》是日本著名作家太宰治创作的短篇小说。基于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三原则,按照藤涛文子《翻译行为与跨文化交际》中归纳的九种翻译方法及不同译文的比较评价方式,选取《女生徒》的三个中文译本,就语句层面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三译本的翻译目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需要传达源语的审美和艺术形式。在语句层面的翻译方式上,三译本多用重构和适应的翻译方法,均能够按照目的语文化进行调节。总体来看,三译本基本上都能够符合目的论三原则。同时,也再次证明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同样适合于文学作品的译本分析。  相似文献   

8.
何蕾 《海外英语》2014,(18):123+128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该文基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皇帝内经》的Veith女士和李照国译本进行对比探究,得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外译的原因以及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两译文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及霍克斯译本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找出两个译本译者采用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文章以德国的"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对翻译的目的、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最后得出结论:杨宪益译本倾向于异化,霍克斯译本倾向于归化;两位译者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诚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其各自的翻译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翻译目的论倡导者认为翻译应该从源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译者应根据译文的目的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对薛涛诗词两种译本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揭示翻译目的论对两种译本的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的影响,以探讨目的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论包括三个主要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儿童文学的特点,对英国女作家J.K罗琳所著的小说<哈里·波特>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探讨译文如何达到为儿童翻译,为儿童服务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论将翻译目的作为所有翻译行为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即目的决定方法。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语言处理手法和翻译策略,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翻译效果。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叶芝的《当你老了》两个汉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说明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在原文基础上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活动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我们对鲁迅作品《孔乙己》的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和英国学者蓝诗玲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下,不同译者做出不同策略选择的主要原因在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预期受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周晓寒 《考试周刊》2010,(43):36-37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的核心理论。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大卫·科波菲尔》部分段落的三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并从翻译目的、连贯法则、忠实法则方面简单探讨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Skopos目的论,引起西方翻译理论家的颇多争议,但在国内从翻译实践来批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文章仍然较少。从翻译实践来看,目的论存在优点,也存在缺陷。比较《洛丽塔》的两个译本后发现,译者并未前后一致地按照翻译目的进行翻译,目的论也无法为译文质量提供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考察译本的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从而检验辜氏《论语》英译本是否满足其翻译目的,评价其翻译是否充分,研究的启示在于:该译本是符合其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译者不但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深刻和透彻的领悟,而且还应对译入语文化作潜心研究,同时考虑到译本的文本功能,以更适合译入语读者接受和更利于文化传播的方式使得中国的典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  相似文献   

17.
翻译的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从习语俗语、历史典故、方言等方面比较了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三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莱尔译本和蓝诗玲译本)在翻译策略上的不同。由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不同,他们的翻译方法也有很大差异。文章最后指出,这三个译本基本反映了三代人对鲁迅的理解和诠释,因而都拥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翻译目的论把翻译目的看作是翻译实践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译文读者。因此,文章运用翻译目的论,对《呼啸山庄》两中译本作了对比研究,认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具有读者意识,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阅读目的、对译文的期待等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理论,它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汉斯·维米尔提出,其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认知模式。文章拟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哈姆雷特》选段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主要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三方面分析了两个译本的不同点,从译者的主体性方面分析了两个译本的相同点,以期揭示翻译目的在翻译实践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认为任何活动都有其目的,翻译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的行为,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翻译目的的影响和制约。本文将对目的论视角下英语语言文化与翻译的交融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