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长会仍然是现代教育的重要途径,成功的家长会有助于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建立一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目标一致”的合作关系。 一、改变传统观念,构建“理念、信任、目标一致”的合作关系 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在学生  相似文献   

2.
在师生的日常交往中,师生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双方合作学习的基础,但这种信任关系往往由于无形而容易被教师忽略。当儿童对教师缺乏信任时,不仅会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而且也会给儿童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据此,通过对访谈文本的现象学分析,可以发现儿童不信任教师是一种免受教师恶意、不公平对待、成绩失败的自我保护机制。教师要正确理解儿童不信任行为背后的含义,适当满足儿童不信任行为背后的自我保护需要,引导儿童采用积极方式满足自身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袁海梅 《小学生》2010,(4):34-35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这一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交融着师生的互动、合作、创新与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享受体育的快乐,体验到学习中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同时也能得到教师与同伴的激励、鞭策、鼓舞、召唤、指导。在体育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教师合作的可能性及现实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合作存在着天然障碍,然而从教师工作的回归性、无边界性、不确定性等特征来看,这些障碍同时也蕴藏着教师合作的契机.学校应从实施文化领导、建立信任机制、形成统一且包容的气氛等方面,促使教师合作由可能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国外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建立合作学习中的成就动机和人际信任;教师介入合作学习的策略。国外中小学合作学习的启示:合作性教学的首要因素是积极的相互依靠关系;合作性授课中建立学生间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建立个人责任机制;重视合作学习中社会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是一个有序的开放的合作系统,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系统中最为活跃的两大因素。需要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基点,信任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前提,平衡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关键,共赢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目标。师生通过以需要为基点、以信任为前提、以平衡为关键的协商性共生合作,实现师生自我成长的共赢目标。建构学校教育师生协商性共生合作平衡机制模型,有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7.
信任是建立和维系分销渠道长期合作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分销商信任的培育,需要从生产商的角度出发,分析分销商信任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找出培育信任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掀起了研究合作教育的热潮,把现实教育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上,通过改善课程中的人际关系,来提高教学质量.合作教育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牛始终保持平等.通过教师与学生进行公开的、信任的交往来换取学生对教师的公开信任和尊重.如果每位教师上课似好朋友般与学生交谈、游戏,那就能把学生与教师从相互怀疑,缺乏友爱的气氛中解放出来,形成教学中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9.
略论教师团队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团队文化建设是教师价值取向和观念意识的高度整合,有助于推动团队和个人的和谐发展。通过形成合作习惯、快乐工作、建立信任、培养归属感、公正执行制度、营造团队精神等方式打造优秀团队。  相似文献   

10.
傅泽华 《教育导刊》2011,(11):66-68
在倡导教师合作文化的今天,科组教师间的合作在学校的状况并不乐观,纵使在行政手段的要求下,存在着多种合作形式,但多为刻意的、表面的合作。如何消除合作中的障碍,营造良好的科组合作环境,建立基于个性的合作型科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此,提出几个解决对策: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创设和谐人际关系;营造平等、信任、民主的合作氛围;开展具有团队精神的活动;建立共同愿景;合理的激励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教育行动研究中的合作:为何与何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教师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中小学教师与理论工作者的合作是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行动研究的必然选择。然而,现实中这一合作或者演变为"人大于人"的合作,或者"走样"为理论工作者与中小学校领导的合作,甚至成为理论工作者的"独舞"。本文根据大学-中小学合作研究的实践以及来自美国大学与小学合作研究的个案,认为权利的均衡、信任关系的建立以及交流与沟通,是教育行动研究中的合作有效开展的三个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2.
师生互信的内涵和作用没有一定的信任,人类就不可能存在于一个有组织的社会。信任是合作的媒介,是合作的润滑剂。人与人之间先有信任,然后才开始了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教育事业问题的严重性估计得很不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长期处于紧张之中,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师生互信的内涵所谓师生互信,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彼此不怀疑、敢于有所托付的心理状态。师生互信是双方对彼此言行的认同和信赖,是双方的满意不断强化的结果。一般说来,师生互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认知信任…  相似文献   

13.
用爱教育学生,用心做教师,用智慧当主任。"敏感型"学生脆弱、易激动、心理需求很强烈。要建立彼此的信任,信任是一切合作的基础;严师亦益友,坚持"无痕教育";我们要帮助学生尽量克服性格带来的缺陷,发挥其优势。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推动自下而上学校变革和基层教育改革的重要主体。以结构化理论为分析视角,以深度访谈为方法,研究发现,教师参与教育变革存在被动执行者、艳羡观望者、主动担责者、先行领跑者4种不同的角色类型,其中主动担责者与先行领跑者可被视为变革主体,此类教师在变革资源的加持下在一定程度上可突破结构限制,主动实施教育变革行为。其中,反思、系统思维能力是教师成为变革主体的起点与关键能力;信任关系、教师合作社会网络是教师成为变革主体的促进因素。但是,教育权力结构限制、教育管理制度约束、学校变革资源缺失阻碍教师成为变革主体。因此,通过建构合作网络、加固信任关系、破除结构限制等补足所需资源,增强教师能力,为其成为变革主体提供可能空间与持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企业营销新理念—合作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之间进行一定形式、一定程度的合作营销是必要的,合作营销应是平等和自愿的企业在合作营销中,应合理解决利益矛盾,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建立沟通与信任机制。  相似文献   

16.
黄红 《学周刊C版》2011,(1):84-85
师生关系、师生交往,就其性质来说,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强迫命令的、权利主义的.即教师包办一切.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以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学生.用高压手段、来强迫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另一种是人道主义的、合作的,即师生平等相处,教师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合作,  相似文献   

17.
一、新课改中师生关系的特征新课改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与之相适应的师生关系的特征应是:1.理解、信任、尊重。相互理解、信任、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教师理解、信任、尊重学生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前提。教师只有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尊重学生的权利,让学生在成长中去判断、选择、思考、探索,才能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平等、友爱、合作。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学生的引路人、朋友、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  相似文献   

18.
钱红 《儿童音乐》2008,(10):70-71
对话式教学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合作方式,是中小学音乐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不能将对话教学简单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的谈话法。在对话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师生之间心灵互融程度将直接影响对话式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付出无私的爱,以赢得学生的信任  相似文献   

19.
为克服苏联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教师的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对学生搞“教学与教育分离”;不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师生关系较多地强调教师的权威和主导作用,而比较忽视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学生一方等等,以阿莫纳什维利、沃尔科夫、雷先科娃、沙塔洛夫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学家推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合作教育学。合作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把教学、教育过程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之上。这种新型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教育中始终保持无条件的平等,师生都享有尊重、信任、相互要求的权利。但平等,信任、尊重、相互要求,并不是说教师和儿童在生活经验、知识、道德成熟性方面不存  相似文献   

20.
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的“对话式”教育思想,近年来在我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对话式”教育中,弗莱雷认为对话建立的基础是平等、爱、谦逊和信任,其实质是反思和行动的辩证统一,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关系而不是控制关系.教学过程是双方互动和交流的过程而不是被教师操纵的灌输过程,教学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而不是强迫学生记住“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