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俭福 《教育导刊》2003,(10):38-39
一、枚举“两舌”:看素质教育的孽障之现从生理结构上看,人只有一舌,何来两舌?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把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等现象称为一口两舌。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说的是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对上是一套,对下却是另一套……这些“两舌”现象比比皆是,造成了素质教育的诸多孽障。现列举两例。其一,1997年,某省某市在400多所中小学推行区域性教育改革,据说是旨在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大面积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先行改革的成功者,该市不仅在全国性素质教育经验交流大会上作了典型引路发言,而且迎来了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参观取…  相似文献   

2.
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课堂上说的是一套,日常生活中说的是另一套;口头说的是一套,生活中信奉的是另一套。这种现象反映学生存在着双重道德标准。教师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不仅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而且无法了解思品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使思想品德教育仅仅武装了学生的嘴巴,而不能完成塑造、改造学生世界观的任务。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形成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恶劣品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在教育实践中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3.
所谓“张冠李戴”在计算机流通系统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为读者借某一本书.而还回来的却是另一本书.但计算机却分辨不出;二是表现为读者借某一本书,但计算机显示的却是另一本书的数据.可见,所谓“张冠李戴”,实际上是指计算机流通管理中出现的混乱现象。  相似文献   

4.
2005年11月,南通。一场小雨过后,潺溪的濠河之水显得更加清澈动人。14至15日,由中央教科所、江苏省教育厅和南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研讨会”在濠河之滨的峰饭店举行。这次会议通过现场观摩、专家研讨和领导报告等形式。在深度解读“南通教育现象”的基础上,对今后一个时期如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实践上的指导和战略上的部署。与会普遍感到,日子虽然还在冬季。但扑面而来的.却是和煦如春的素质教育东风。对广大教育工作来说,他们内心深处的这份期待已经很久很久。  相似文献   

5.
丁曰宏 《学语文》2014,(5):62-63
一、“吾”与“我” 看《廉颇蔺相如列传》,细心的人会发现有两处同时使用“吾”“我”的情况:一处是“王日:‘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另一处是“廉颇日:‘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相似文献   

6.
一、考试背后的教育之痛。教育现象一:2004年惊现教育特殊现象:“南京高考之痛 。人们议论纷纷,是素质教育的错,或是理解并实施素质教育的错,还是考试的错?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在总结“南京高考之痛”后说:“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其本义是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管理)2000年第3期《教学生“会问”》一文提出:“教师‘满堂灌’自然不好,而‘满堂问’也未必可取。”对此,笔者深有同感。从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还存在着不少“满堂问”的现象,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本文拟就“满堂问”现象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时下总可以在书摊上看到“第三只眼看×××”字样的书名。其确切意思很难搞清楚。只是隐约感到作者是从彼一端看此一隅,想避开“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引来的眼障吧。于是,身处“创新教育”热潮之中已有不少时日的笔者偶生一念,何不从头脑发热的习惯中跳出来,权且作一回“旁观者”,这样或许可以在冷静中对问题看得更清楚、思索得更远些。 尽管“创新教育”的口号和讨论已在教育界形成热潮,但对它的认识却是莫衷一是。在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没有“创新教育”的提法,而是在阐述素质教育时,将“创新的…  相似文献   

9.
课上课下,常见一些教师板着脸训斥学生,训斥之语尖酸而刻薄,很是刺耳。面对教师的批评,不同的学生,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羞愧交加、无地自容;有的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有的不理不睬、满不在乎。出现诸如此类的现象,往往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掌握一些批评的“点金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包括两点:一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个是看在这种管理制度下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是否实现了共赢。上海市恒丰中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多年来,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不断推进二期课改的过程中,我校始终坚持“校长负责制”和“人本管理”。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探索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创新之根在实践   总被引:85,自引:2,他引:85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显然,这晨包含了两个要点:一是政治思想的,忠于祖国,能接社会主义之班;一是业务能力的,善于创新,能建社会主义之业。而创新又是同实践紧密相联系的,应该说,创新之根在实践。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相似文献   

12.
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举国上下的一致认识。然而,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还比较为普遍的存在着,出现了必修课上看“应试教育”,活动课上看“素质教育”对内搞“应试教育”,对外搞素质教育等等不正常的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1月,南通。一场小雨过后,潺湲的濠河之水显得更加清澈动人。14至15日,由中央教科所、江苏省教育厅和南通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研讨会”在濠河之滨的文峰饭店举行。这次会议通过现场观摩、专家研讨和领导报告等形式,在深度解读“南通教育现象”的基础上,时令后一个时期如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作了理论上的探讨、实践上的指导和战略上的部署。与会者普遍感到,日子虽然还在冬季,但扑面而来的,却是和煦如春的素质教育东风。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内心深处的这份期待已经很久很久。  相似文献   

14.
当前,克服“应试教育”的偏向,实施素质教育已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基础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师成人教育,在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方面是否也应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作些探讨呢?笔者在此不揣浅陋,谈点看法。一、高师成人教育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必要性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从范围上看,它是面向全体国民,而不是少数人;从时间上看,它不是阶段性的,而是具有终身性。素质教育的这一本质特征,使它不仅仅局限在基础教育,普通高…  相似文献   

15.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教育模式在观念和实践上的对立和差别构成了斗争性的一面。但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改变应试教育现象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以人事制度、考试制度的变革等举措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许多时候,会听到政治课教师如此发牢骚:“这帮学生简直没法说的,课堂上金口难开,个个木然地看你在讲台上表演,一声都不吭。”是啊,这种现象已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了。担任政治教师两多年的我,从一开始摸不着门路到现在终于有点“柳暗花明”的感觉了。  相似文献   

17.
正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更新了教育观念,学会了诸如:“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等。有些家长便认为只要孩子快乐,不管孩子做什么,做法是否得当,只要他觉得高兴就任由他去做,甚至鼓励他去做就是赏识教育。不料,这些所谓的“赏识”,却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是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相似文献   

18.
高海燕 《江苏教育》2007,(23):55-56
清思 反思 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 在中国,“素质教育是什么”主要在两个层面上得到了回答。一个是政府决策层面,由政府决策系统承担,以文件、决定、计划、法律等方式做出回答。纵观20余年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是决策层对素质教育的一贯表达;而实施素质教育的范围、要求、重点随形势和认识的变化有不同表述。另一个层面是中小学的实存状态。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对“素质教育是什么”的认识存在误区,表现为三点: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口干舌燥”地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地讲着,学生在下面默默地听着、练着,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按老师的要求行事;另一种是教师全面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一节课下来,不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也不知道还有哪些不会。当然,这两种现象都值得反思和探讨。“要把学生引向一个地方,首先得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这是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的一句话。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  相似文献   

20.
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举国上下的一致认识。然而,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出现了必修课上看“应试教育”,活动课上看“素质教育”,对内搞“应试教育”,对外搞素质教育等等不正常的教育现象。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