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颁布后,基础教育质量评价领域陆续出台了多份贯彻落实的相关政策,基本上形成了新时代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政策体系。政策实施的效果,需要多种政策工具交叉协同运用来保障。运用内容分析法,对4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政策文件中的政策工具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权威工具使用比例较高、激励工具和学习工具使用低频化、政策工具内部结构失衡等情况,这与我国新时代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真问题不匹配。因此,建议后续的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政策调整宜适当减少权威工具的使用,合理释放权威工具的正向效能;提升激励工具的使用频次,激发评价体系内部动力;增强学习工具的使用力度,充分发挥多重工具效能;完善政策工具内部结构,提升政策工具的协同性。  相似文献   

2.
张怡 《高校后勤研究》2023,(11):64-67+84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为了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顽疾,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政策文本出发,运用内容分析法,使用政策工具理论,对政策条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政策工具使用比例失调,对政策对象的关注度不均,导致政策条款缺乏人文关怀,执行者积极性不足,改革乏力等消极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两点建议:优化政策工具的有效配比,建立多元主体共治的评价体系,促进教育评价政策实施落地,提高教育评价改革质量。  相似文献   

3.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选择偏好进行研究有助于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体系,推动政策实践运作。依照施耐德和英格拉姆的政策工具分析框架,对改革开放以来65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进行计量与内容分析。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工具选择存在着权威工具使用过度化、激励工具使用失衡化、能力工具使用片面化、学习工具使用低频化等问题。为此,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工具的时代转向应从以平衡协同为导向增强权威工具执行效果、以合理有效为基础完善绩效评估工具指标框架、以供需适切为手段深化能力工具选择运用、因事制宜充分发挥学习工具的多重功能等方面着手,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工具选择。  相似文献   

4.
吴小平 《江西教育》2022,(13):17-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着眼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全局,推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职业院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职教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江西...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是推动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研究基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本,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政策工具和政策内容两个维度对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政策工具组合呈现结构失衡样态,政策内容分布突显决策偏好指标,政策工具与政策内容配置具有差异性.建议采取调整政策工具结构、优化政策工具组合,聚焦核心评价主体、加强政策工具供给等措施,优化教育评价政策的制定,完善新时代教育评价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6.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的系统性改革文件和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对包括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改革在内的不同教育主体、教育领域提出了明确要求。科学认识《总体方案》出台的时代背景,探寻精准落实《总体方案》的实践路径,着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7.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举措。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当前,全国教育系统掀起了学习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的热潮。  相似文献   

8.
王真真 《山东教育》2021,(13):12-13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性文件,也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2021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全面落实《总体方案》“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针对教育评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关键领域改革,必将成为构建新时代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以2017-2021年我国国家层面颁布的有关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二维分析框架对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政策总体结构中存在“权威类和象征与劝诫类的政策过溢,而激励、系统变革和能力建设类的政策相对不足;组织领导和态度立场类政策过多,而机制创新和师资队伍类的政策相对不足;缺乏法律法规范畴内的文件”等问题。政策内容中存在缺乏更多细化、可量化、可考核的目标任务,激励工具内容单一,部分政策操作层面规定缺乏明确性等问题。因此,应该优化政策工具整体结构,适当增加激励、系统变革(含机制创新)和能力建设(含师资队伍)类政策工具;完善权威工具法律支撑;进一步细化相关政策内容,增强政策内容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政策、公共政策、教育政策一脉相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政策是组织或个人为未来的目标任务制定的一种计划、纲领、准则,公共政策是一个国家或政党为每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制定出来的纲领性、计划性、指导性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教育政策则是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目标和任务制定出来的,用来调整人们社会关系和教育关系的某种持续性、纲领性、计划性、指导性的行动纲领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2.
作为制度创新的产物,独立学院政策生成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呈现了从政策摸索到政策扩散、从政策实践到政策规范、从诱致性政策变迁到强制性政策变迁的制度化构建特点,凸现了体制转轨中政策制度化构建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3.
政策分析的程序在政策制定和政策评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基本步骤包括:界定政策问题、确定政策目标、搜寻备选方案、预测方案结果、选择政策方案、评估政策效果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基本国策的内容及渊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本国策是国家规范全国范围内较长时期行为的总政策和在某一基本领域所实行的主要政策,在政策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对我国目前到底有多少基本国策,其出处及以何种形式体现等问题,说法众多,并无一致的认识,造成了理论研究和实际使用中的混乱。经查证相关资料,我国基本国策的渊源和体现形式主要有以法律形式确定、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形式确定、以政府工作报告形式确定、以计划纲要形式确定、以政府白皮书形式确定、以政府规章形式确定和以领导人讲话形式确定等多种形式。其内容主要有计划生育、对外开放、保护耕地、长治久安、环境保护、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男女平等、保护资源和水土保持等九项内容。  相似文献   

15.
对于我国的基本国策,人们在理解和执行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容易产生理解偏差,使用随意性大,认同度和重视程度不同,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力强弱不同等问题。因此,对基本国策要以科学辩证的思维方法去理解,明确基本国策的标准,强化权威性,提高执行力,以保证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底,我国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两基"的成就,创造了我国教育发展历史的新高度,显著改变了中国教育的基本面貌。"两基"政策及其形成过程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良好的社会氛围营造了"两基"推进的政策环境;完善、完整的政策体系保证了两基政策的有序落实;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确保了"两基"政策的科学推进;有序有效的政策执行推动了"两基"政策目标的全面实现;有效的监控、监督机制提高了"两基"政策落实的效率;及时有效的政策调整机制确保了"两基"总目标的实现。站在新的起点上,"两基"成果的巩固提高必要而重要",两基"政策需在调整的基础上拓展延伸。  相似文献   

17.
政策工具是政府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可以控制的手段。任何一种政策工具都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假设。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工具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在复杂的高等教育改革中顺利实现政策目标,必须在公众参与和民意调查基础上识别政策目标群体的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等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政策工具,这是高等教育政策执行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我国政策科学研究取得许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的薄弱,基础理论对解决公共政策中现实问题的支撑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政策科学发展的"阿基里斯之腱",因此对公共政策基础理论进行反思,从政策主体、政策客体、问题、价值等政策理论的基础理论入手,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政策科学发展,已成为公共政策学未来发展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19.
There is a growing consensus that existing arrangements for policy making in education are far from optimal. This paper is about policy making and the roles of—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elected officials, civil servants and academics in the making of policy. It aims to open up a conversation about new ways of making education policy that make better use of academic expertise by shedding light on policy ma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former policy broker. With specific reference to England, experiences of the world of policy are drawn on to provide an account of the following: the disconnect between academic research and policy; what good policy advice looks like; and, most significantly, what an expert policy advice mechanism in education could look like. The mechanism put forward is one possibility for further discussion with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n the first instance: an independent group of diverse academic experts to provide trustworthy and transparent policy advice to the education ministry. It is envisaged that by bringing a set of insights together here, understandings of the world of policy making will be enhanced and further thinking and conversations about mechanisms for expert policy advice in education will be induced, starting with this flagship journal's readership. The subsequent accumulation of these discussions may then, in time, lead us towards better policy making.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传播是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政策传播有效与否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以及政策的成败。政策传播机制是政策主体与政策对象之间传递、交流和共享政策信息的互动方式以及行为过程。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由政策传播主体、政策传播内容、政策传播媒介和政策传播受众等要素组成;软件包括制度构建、互动平台、政府—媒介—受众的合作、以及效果评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