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议报道是各级电台电视台新闻宣传中的重要一环,在新闻节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以胶南电视台为例,在电视新闻中,时政新闻约占新闻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会议新闻又占时政新闻的一半多.  相似文献   

2.
岁末年初的这段时间,一打开电视不管是哪个台哪个频道。只要是新闻类,扑面而来的几乎都是各地各级领导下乡给农村贫困户送钱送物的报道。这类送温暖的电视镜头几乎一个模式:电视从贫困户的家门口拍起,然后领导带领一大帮子人马从远处走来,到了贫困户家里后,领导拿着下面递过来的红包、粮食及棉被等物交给贫困户。户主无一例外地会说:“感谢领导的关怀,谢谢!”看了这千篇一律的为送而拍的镜头,我不禁想起了“五毒”书记张二江,张二江在拍完这些镜头后,突然对拍摄人员说:“镜头怎么样?要不要重拍一遍?”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改革会议报道的呼声在各新闻媒体始终不断,但呼声归呼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面貌依旧的会议新闻仍屡见不鲜,报道会议的记者仍然把镜头对准到会的领导。眼下面对电视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改革“会议”报道乃大势所趋,从中央台到各省市主流媒体,除了一如既往地做好会议程序性报道之外,最大变化的亮点是在抓“会议”鲜活新闻上下工夫,从内容到报道形式都寻求突破,巧妙装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笔者就对当前改革“会议”电视报道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用百姓视点报道会议事实上,充分挖…  相似文献   

4.
沈浴晖 《视听界》2007,(3):91-92
打开地方台的电视新闻,特别是市、县级的电视新闻,一个久冶不愈、久论无效的通病就是“三多三少”:会议新闻多、领导活动报道多、空洞的无新闻由头的成就性报道多;新闻事件、新闻故事少、基层的典型报道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少。“三多三少”使得不少市、县台的电视新闻成了彻头彻尾的“电视政闻”,新闻节目成了名副其实的宣传节目。  相似文献   

5.
会议报道是各级电台电视台新闻宣传中的重要一环,在新闻节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以胶南电视台为例,在电视新闻中,时政新闻约占新闻总量的三分之一,而会议新闻又占时政新闻的一半多.各类会议报道充斥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时段,排挤了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新闻,有价值的新闻上不了影出不了声,受众反感,记者埋怨,受众往往听不完、看不完节目便调了频道,严重影响了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6.
试论海量新闻背景下的"守门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新闻报道开始从“及时”向“全时”转变。电视、广播将新闻播出的时间限制突破已到极至,24小时的新闻台不断出现;报纸也努力突破版面空间上的限制,不断扩版;在储藏量上有着先天优势的网络,新闻更是处在不停地刷新中。新闻量正在急剧膨胀,这种现已存在,以后将继续发展的情况即本文所指的“海量新闻”。在海量新闻背景下,传统传播模式中传播者“守门人”的作用方式正在改变,媒介①与受众自身也越来越多地扮演“守门人”的角色。传播者作为“守门人”卢因(Lewin)在1947年提出“守门人”(或“把关人”TheGatekeeperTh…  相似文献   

7.
徐旭中 《视听纵横》2005,(3):114-115
长期以来,因为“山会海”的影响,在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里,会议新闻所占比重甚大。纵观电视会议新闻报道,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形,面对一大叠讲话和报告,电视记不善于选择角度去报道,陷入了程式化的误区,稿千篇一律,写得如同“会议公报”一般。至于镜头台上台下互相映衬,拍的则是会标、主席台、与会,几乎成了公式,单调枯燥乏味,似乎电视会议报道就是让领导干部说说话、露露脸。因此弄得观众甚为反感,有的观众一看会议新闻便转换频道,可以说如此报道自然产生不了应有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改革会议报道的呼声在各新闻媒体始终不断,但呼声归呼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面貌依旧的会议新闻仍屡见不鲜,报道会议的记者仍然把镜头对准到会的领导。眼下面对电视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改革“会议”报道乃大势所趋,从中央台到各省市主流媒体,除了一如既往地做好会议程序性报道之外,最大变化的亮点是在抓“会议”鲜活新闻上下工夫,从内容到报道形式都寻求突破,巧妙装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笔者就对当前改革“会议”电视报道谈儿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绝大多数媒体上,关于领导,人活动的新闻就这样两种:一是会议,二是视察。领导开会也叫“出席会议”或“到会讲话”,但不能叫“参加会议”,因为那是指主席台下面的人。有时领导到会还可以叫“亲临会议”,或“亲切接见与会人员”,因为领导日理万机,仅在会上露一下脸就忙别的去了。而为了体现领导亲民、务实、民主,党政要员的视察一般在正规媒体上出现时都被称为“调研”,偶尔也会称“考察”、“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前,县级广播电视台在新闻宣传中经常出现的“四多四少”现象.即“会议新闻多,社会新闻少:播出时间多,新闻信息少:跟随领导镜头多,反映群众呼声少:剪裁拼凑多,现场新闻少。”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新闻观,并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报道。  相似文献   

11.
改进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是新闻媒体面对的一个共性问题,各地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如天津市提出新闻报道要坚持“为先进典型让版面.为人民群众让镜头”,福建省提出精简会议报道,让基层新闻唱主角,河北廊坊市领导明确提出要“把版面留给基层,把镜头对准群众”,这些无疑都推动了新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南京的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将新闻之眼投向了社会新闻,从贴近性的角度看做得不错。但也有一些新闻做得有些出格了。比如“暗访卖淫女”的节目,将记如何与卖淫女接头、商谈、及卖淫女脱衣的镜头详细的呈现在了银屏上:比如“中介里的争端”的节目,将争议双方的对骂、对打,甚至连滴落的鲜血都给了特写性镜头。这样的新闻看了让人有种不适感,有些群众将之怒称为“新闻三级片“。  相似文献   

13.
纪执磊 《视听界》2002,(4):86-86
近年来,随着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扛起摄像机走上了电视记者的岗位。笔者发现地方台的电视记者有“三种镜头”越来越多,应引起同行们的重视。第一种现象是镜头太高。记者的镜头大多是仰视,对着的多是领导和上级,却很少对着群众。笔者对苏北部分县市的电视新  相似文献   

14.
对于各种会议,很多新闻单位习惯于用与会领导的行政级别来判断它该不该报和报多长。某些行业性部门性的会议,本来只是例行的工作安排或总结之类,并无新意。但往往因为某个级别较高领导的出席。就似乎变得重要起来,不惜用很大的版面、很长的时段加以报道,结果报纸变成了“会议简报”,广播电视成了机械的“传声筒”。曾有香港同行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内地的电视或者其他的媒体,给人的感觉信息量好像不大,除了会议之外还是会议。”会议新闻过多、过滥成为新闻宣传的通病,也成了新闻改革的一大“拦路虎”。  相似文献   

15.
几乎所有的新闻理论都会告诉我们,新闻是以“真实”为核心的。随着电视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在许多包括新闻杂志类节目在形式上越来越“戏剧化”,采用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化”的手法。作为信息传播的形态之一,电视的艺术化倾向是否改变了新闻的真实?本文试图通过电视新闻杂志部分表现手法的归纳和分析,理性解读新闻“艺术化”与真实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电视媒体发达的今天,平面印刷媒体和新闻通讯社对图片新闻和视觉新闻越来越重视。其实,在中国新闻界最早提倡写“视觉新闻”的是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先生。他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中写道:“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穆青的人物通讯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语言,这些文字很好地运用了视觉的因素,读来栩栩如生,就像是一组组的电视镜头,因此,我们不妨称…  相似文献   

17.
以往曾多次看过针对不正之风及各种假、恶、丑现象的“曝光”新闻,也曾无数次地为之感叹,而前不久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两则“曝光”新闻一则是山东某些娱乐场所提供赌博、色情服务;一则是广东、湖南某些考点发生高考舞弊事件,倍感“曝光”新闻的可贵和记者的可敬。 说其可贵,就在于曝光的内容得民心、合民意,老百姓拍手称好;就在于曝光的内容令腐败分子、不法之徒心惊肉跳、惶恐不安;就在于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乃至推动对各地娱乐经营场所的清查整顿和对高考舞弊案的严肃查处。这两则曝光新闻,镜头拍摄来之不…  相似文献   

18.
在电视现场报道中,记者为了突出现场感,强调记者“在”现场,会千方百计抓拍一些画面语言非常丰富,并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镜头,而且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行为也被非常明确地记录到镜头中,成为构成新闻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被称为“抢”新闻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有偿新闻”也叫“软广告”,是指某些企业单位或经营个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想方设法在一些媒体中上镜头、占版面、出声音等,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为自己做广告,而给予记或编辑以物质利益的行为。《中国新闻工作职业道德准则》严格禁止记搞“有偿新闻”,  相似文献   

20.
电视会议新闻是党和政府通过电视媒体直接宣传政策、指导工作、动员群众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长期以来,电视新闻会议报道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所占分量大)、“长”(单条会议新闻长)、“呆”(声画两张皮)、“空”(程序式、公式化)的现象,逐渐疏远了与受众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议新闻的权威性和感染力,湮没了会议新闻的价值。因此,为会议新闻报道“整容换面”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