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阅读的意义是建构文本的意义、超越作者的视界、提升读者的素养。阅读的本质是自主阅读和自主应用。要想实现阅读的意义,阅读教学应进行必要的改革:内容上,从目前过多重视“写什么”转向重点探究“怎么写”;方法上,从目前过多重视“牵我读”转向重点探究“让我读”。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什么是阅读?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这里说的都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什么叫创造性阅读?俄国诗人克里雅日宁说:“读书有三种: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他说的第三种阅读,就是读出了新意,超越了文章本身,探索和发现出书中没有说的新答案,这就是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特点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读懂到…  相似文献   

3.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自学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下面从以下几方面阐述阅读的现状及意义和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一、数学阅读的现状及意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近日,笔者曾就“数学阅读”的意义及方法向我校高中学生问卷调查,调查表明:85%的学生认为阅读是文科的事,数学是理科,不需要阅读,只要会做题就可以了,73%的学生解题时不是先阅读条件,而是先看题目中的数字,然后作答.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强调了阅读能力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发展智能必须从培养阅读能力抓起。学会阅读足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而阅读又“是一种技能”,“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学习阅读是这样一种事件,即学习理解书面材料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以便领会这种意义。  相似文献   

5.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早期的阅读教学“认为是把握文本的意义”。后来,阅读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抽象的定义是:“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也是信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借助于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的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关于“阅读”的概念已有不少说法 ,都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具有代表性的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的定义为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是从阅读活动的要素构成 (读者是阅读的主体 ,读物是阅读的客体 )和矛盾性质 (从符号中取得意义 )来探讨阅读。曾祥芹先生主编的《阅读学新论》一书在讨论“汉文阅读本质论”时 ,将阅读定义为“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缘文会友的交往过程”“书面文化的消费过程”“人类素质生产的过程” ,以阅读的不同功用来定义阅读。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对阅…  相似文献   

7.
一、阅读不仅仅是吸收信息 提起阅读,许多人马上想起吸收信息。确实,吸收信息是阅读的最重要功能,所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就是从这一角度去解释阅读的含义的:“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其实,阅读除了吸收信息外,还有其他功能。因此,对阅读含义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扩大其外延。  相似文献   

8.
萨特曾经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教师作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中介,其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价值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引言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谓“阅”,《说文·朗部》写道:“閲,具数于门中也。”本意为查点,计算;可引申为披览书籍。所滑“凑”,《说文·言部》写道:“讀,诵书也。”本意是分析、理解书的意思。可见,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阅读教学成效不彰,很明显地表现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强。究其缘由,可列种种。但最根本的,我们认为是观念问题。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观念比技能更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阅读理解观,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会从根本意义上获得提高。  相似文献   

10.
阅读的境界     
什么是“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性界说中有这样的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所以,阅读要有一定的境界。本文试从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
朱琳 《语文天地》2013,(11):57-58
“误读”一词是由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布鲁姆提出来的,他认为一切阅读都是误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语词的能指之间的无止境的意义转化、播撒、异延,而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所以寻找原始意义的阅读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创造意义,是读者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即“误读”。这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的目标指引:“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12.
“深度阅读”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的文章阅读基础上,对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及哲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能够从一篇文章中不断挖掘出新的感悟。“深度阅读”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耐心和观察感悟能力,这样才能够从美文中“品”出深层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讲,“深度阅读”的要求可以适当地降低。  相似文献   

13.
整本书阅读可以在“实践、使用、运用、实现”中抵达“服务美好生活”的“有用”意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形成以指向“立人树人、交流沟通、作文作品”的实用性育人价值。文章重新从新课标整本书阅读的视角下关注整本书的阅读意义,探索指导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如果仔细研读一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建构主义、对话理论、作者中心论等新旧阅读理论交织在一起。比如:“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从这些表述看得出清晰的建构主义印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阅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此所作的定义性界说中有这样的话:“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当然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而不同读者对同一读物所产生的心理过程(阅读效应)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易经·系辞》),就说出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可以说,阅读既凭借于文本,其结果又往往会超越了文本。  相似文献   

16.
美国阅读心理学家吉布森和利文认为:“阅读乃是从课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按此说,人们在阅读中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和归纳信息等思维活动获得文本的意义从而达到对文本的理解的。这样的理解.应该说是与原文的内涵和外延相一致的,它不会超出文本原有的思维空间,即阅读只是对文本所叙述的事实或事理的接受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语言课程标准解读》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新课程改革也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  相似文献   

18.
《语言课程标准解读》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新课程改革也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  相似文献   

19.
一、朗读与写作相结合。朗读教学是写作文的前提和基础,“读”是“说”的基础,“说”是“写”的前提。信息论告诉我们: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获取过程,而写作过程是一个信息输出过程。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品味技巧。”让学生读范文,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从一定意义上讲,阅读和写作是统一体的二个方面,是在同一载体上进行的丰富积累和积累运用,形成语感和表达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