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剑波是一位长于哲学思考的忧郁型作家,在他的“声音”三部曲中,运用了隐喻、反讽等现代派的修辞手段,描绘了一个理想与现实极度悖谬的荒诞世界;兰色的惊悚、灰色的颤栗和紫色的悲怆,构成了他整体忧郁的基本色调,构建了他所特有的弃具象之“看”,而就抽象之“听”的、并以“声音”为核心的文化符号,成为新世纪对先锋小说探索的某种回响。  相似文献   

2.
李建军是近些年来在中国文学批评界引起争议最多的批评家。学术界对其文章的评价,呈现出批评与理解的双重态势。从李建军文学批评的理论来源,客观、全面、理性地认识李建军的文学批评,探讨其具有怎样的理论品质,是本文的旨归所在。  相似文献   

3.
国际知名的新加坡华人修辞学家郑子瑜于2008年6月仙逝。他在黄遵宪研究、文学批评及中国修辞学史等诸多领域均有众多创新。他的创新道路、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如:勤奋苦读与独立思考法、瞄准薄弱环节攻关法、实证法与考证法、文学与修辞学结合交融法等),均给我们带来众多启示,他的创新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已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元问题",小说批评在其中具有极为典型的示范意义。而以80年代的王安忆小说批评为例,梳理新时期文学批评在建立过程中所引发的批评模式、批评话语、批评姿态的转变,这不仅表征了当代文学批评在面临具体作家作品时的共性问题,也意味着新时期的小说评价过程中在评价范式与审美标准上凸显的小说评价史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老舍的文学批评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文学批评家的老舍,他的文学批评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及西方文学批评的某些特色,从而形成了颇富个性色彩的艺术审美型的文学批评观.抗战后,他的文学批评观逐渐向社会功利性倾斜,但基本上保持了艺术审美和社会功利的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6.
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调整。汪曾祺喜欢“用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最平凡的事情”。在词语的使用上,汪曾祺经常选择那些平凡的日常口语。在句式的选择上,汪曾祺多用短句、散句。在辞格的运用上,是少而极富日常生活性。对语言修辞效果的这种追求,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简洁平淡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批评已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元问题”,小说批评在其中具有极为典型的示范意义。而以80年代的王安忆小说批评为例,梳理新时期文学批评在建立过程中所引发的批评模式、批评话语、批评姿态的转变,这不仅表征了当代文学批评在面临具体作家作品时的共性问题,也意味着新时期的小说评价过程中在评价范式与审美标准上凸显的小说评价史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学批评的尖锐、浮躁和意气,凸显出茅盾文学批评鲜明的艺术特征和独特的美学品格。当下视野中的茅盾文学批评,有其现实借鉴意义,具有异世而同时的比照和反思价值。茅盾文学批评开阔的历史识见和浓郁的社会气息、他批评视角的及物性、他作为批评家的勇气和正直以及他对异域思想理论资源的理性态度,都值得当下文学批评深思。  相似文献   

9.
创作名家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另类的批评家,他的文学批评虽然少而零星,但自成一体,特色鲜明。如果说他的文学创作仿若一曲优雅抒情的浅吟低唱,那他的文学批评展露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他一改往日的徐徐而歌,幻化为一个舞者,外露、放肆而又个性张扬。文章主要试图从三个方面对沈从文的文学批评进行考察:一是归纳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三个主要特色,即感兴、忧患与独见;二是分析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不足,并解释其文学批评优劣的共生关系;三是探讨沈从文文学批评的价值,肯定其文学批评在当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史上,安东尼奥·葛兰西的经历、批评论著的完成和批评理论思想都具有独特性。他在他的“实践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认为文艺是“上层建筑”,艺术史、诗歌史就其实质来说是从艺术、诗歌或审美的特殊角度来研究历史,他把文艺史当作更加广泛得多的文化史的一部分和一个方面来研究;他提出了“民族——人民的文学”的思想;他对文学艺术问题的探讨是从政治前景出发,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中,他评论了文学遗产、作家作品、文学体裁、文学思潮、文学思想;通过这些具体的批评,他在文学批评的准则、文学批评的“距”、文学批评必须全面占有材料等几个方面,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作出了贡献;同时,他在批评中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永远需要的批评精神和敬业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文学修辞批评的出场方式有两种,分别向两个学科辐射:文艺学界在修辞诗学中延伸,修辞学界在修辞技巧和修辞诗学的双重视域中展开。两种模式同中有异,各具特色,为文学批评和学科建设带来丰富的启示和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格非的许多小说贯穿着一个"寻找真相"的叙述模式,这种模式是源于格非对世界的不真实感、非连续性和非逻辑性的切身体验;同时,它也指向了词的历史所指的缺席,隐喻着词与物的分裂,体现着格非对历史传统和文化积累的质疑。格非对语言既依赖又不信任的双重态度,更凸显了其对世界的唯理论式的怀疑主义态度。他最近对乌托邦问题的思考,也为我们重新思考过去的革命历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两部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批评专著。过去的学者一般从文学批评角度研究较多,这里拟就修辞角度探讨钟嵘《诗品》的评骘艺术,重点从其修辞的运用,总结其修辞策略,领略其独特的修辞表达效果,从而窥见其文思之深表意之远。  相似文献   

14.
文学修辞批评的出场方式有两种,分别向两个学科辐射:文艺学界在修辞诗学中延伸,修辞学界在修辞技巧和修辞诗学的双重视域中展开.两种模式同中有异,各具特色,为文学批评和学科建设带来丰富的启示和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哈罗德·布鲁姆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其代表著作<西方正典>在构建自己的经典文学批评体系时所持的保守落后的文学批评标准以及他毫不宽容的拒斥其它文学批评流派的狭隘视野,可以看到他的文学批评体系在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6.
修辞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批评作为文学批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在当代的复兴,对文学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从西方现代修辞批评角度看,对修辞本性的哲学反思,将修辞看成是一种话语实践,看成是对真理的认识和表现,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文学和文学性问题;另一方面则可以从修辞批评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关系看,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更靠近修辞批评这一特色,以更好地发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姓名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姓名在鲁迅小说中有着独特的意义。从人物姓名的语言运用上看,他力求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从修辞上看,他在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通过姓名展示人物性格的表现作品主题。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8.
夏天敏小说对语言有超乎寻常的体验和把握,他的小说在叙事语言方面有高原人的"口气"和特色,以丰富的方言词汇、灵活而厚实的言辞显示了积极修辞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李健吾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批评大家之一,他的文学批评独具一格,极具魅力,形成了一套“李健吾式”的文学批评理论。在他看来,文学批评是一门说出见解并不忘批评使命的创造性艺术。文学批评要本着公正、自由和同情的原则,以“自我存在”、人性扣以往杰作为标准,达到走进杰作、发现优劣的建设性目的。  相似文献   

20.
何其芳在重庆时期的文学活动对于何其芳本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理解何其芳文学批评的前提条件。何其芳文学批评精神主要体现在他的批评有一股正气,这股正气来自于他人品的高尚、思想认识的明确,以及他的批评有真感受和真依据。其次,他的批评分寸和尺度把握好。再次,他的批评诚恳、真切、公正、平等。今天的文艺批评界需要学习何其芳的文学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