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交媒体信任是影响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网络人际信任,构建了社交媒体信任影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模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501位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体使用数据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并无显著相关性;2.社交媒体信任负向影响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3.社交媒体信任正向影响用户的自我表露,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对于理解社交媒体信任影响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解释机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学生群体成为网民的最大群体,其中人际交流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QQ、微博、人人网、飞信等即时或非即时的通信工具则是他们人际交往的主要网络媒介。新兴的网络人际传播方式带给了大学生与传统的交往方式不同的新鲜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些媒介的深入使用,由此而产生的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依赖问题引发各方关注,"网瘾"青少年、"网络成瘾症"或"病态网络使用"等概念被学者相继提出,并加以佐证。本文将以QQ这种人际传播的新形式为例,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依赖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3.
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社交网站的出现打破了虚拟人际传播与现实人际传播之间的界限,并且将二者融合起来。它采用实名制,并且为用户提供形式多样的交流形式,既弥补了传统网络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形式,又可实现一般网际传播中的异步交流,这种独特的新型网络人际交往模式构建起一个崭新的社会网络圈子。然而由于声音、眼神以及交往情景等限制,它依然无法在传播效果上等同于现实的面对面人际传播。  相似文献   

4.
余婧 《新闻世界》2014,(3):161-163
微博作为当下最活跃的网络社交工具之一,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青睐。微博以其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匿名性、自主性传播的特点,大学生愿意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说、或不好意思说的话通过微博平台表露出来。本文通过对合肥大学生微博用户在微博中的自我表露的实证研究,探究大学生微博用户在微博中如何进行自我表露,自我表露行为的动机,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大学生心路历程、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校内网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受欢迎.它促进了虚拟网络社区中强关系社会网络的形成,兼具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表露的绝佳平台。本文试从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三个维度对此现象的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博客既是博主的网络私人日记,又是博主与他人进行交往的平台。博客传播就是博主进行自我呈现的过程。其中,自我表露是博客传播中自我呈现的基本方式.自我隐瞒是保护性方式。同一位博主在不同信息上的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博主间的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水平因为性别、拥有博客的时间、博客更新的频率而存在差异.而且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之间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关系。  相似文献   

7.
杨洋 《今传媒》2012,(9):38-39
校园SNS(Social Network Sites)在兴起的几年内就迅速成为大学生网上社交的主要手段,其中"人人网"是国内主要校园SNS之一。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的视野,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大学生群体使用"人人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得出了如下结论:1.大学生整体上幸福感水平较高,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高;2.大学生使用"人人网"的程度和愉悦感不强;3.校园SNS使用与幸福感水平呈正相关,可以通过一定程度上提高SNS的使用程度、扩大网络人际圈、增加自我信息暴露来增强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8.
金鸿浩  毛展  张郑国 《新闻世界》2011,(11):110-111
本文以舟曲特大泥石流中大学生王凯“微博”直播灾情为案例,研究在特定事件中微博的传播过程,并结合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以及自我表露、符号互动等理论提出了描述特定事件微博的“3+2”传播模式,对一般事件中微博传播模式的解读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论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述了人际关系对人际传播内容和方向的决定性影响、由于这种关系而带来的人际传播中“装相”与“本相”的冲突。作者认为: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的文化氛围中的,因而人际传播中会有一种无形的“文化契约”,决定着人际关系,并影响传播的内容、情感的表露,尽管传播双方或多方并没有实际签订什么契约,规则却是潜在的。  相似文献   

10.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 ,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肖志芬 《新闻窗》2010,(2):91-92
SNS是英文SocialNetworkingService的缩写,指社会网络服务。近年来,SNS作为网络社区的典型代表,在传播形式和人际互动等方面表现出了越来越大的价值和影响力。SNS是web2.0的主要形式之一,特别是2007年至今。中国的SNS网络社区迎来了发展的难得机遇,尤其在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中广受欢迎。以“人人网”和“开心网”为代表,SNS网络社区迅速成长,雅虎、腾讯等门户网站也相继推出了SNS的网络社区。  相似文献   

12.
王慧 《东南传播》2010,(6):75-77
SNS类网站近年来发展迅速,无论是美国的Facebook,还是其在中国的复制品人人网、开心网,都已经拥有了众多的使用者,成为网络世界中的佼佼者。SNS的崛起为传统的网络传播模式输入了新鲜的血液,网络交往不再只是匿名、虚拟的代言词,SNS让网络人际传播呈现现实化的回归。目前已有的研究多是从受众的角度来分析SNS取得成功的缘由,本文则试图从网站自身出发,用历时性的视角,考察其受追捧的内在机制。总结出其过往的核心竞争机制,当下着力拓展的机制,以及未来应当纳入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自我表露对于人类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SNS的兴起,网络对自我表露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方法,深入调查用户在SNS中自我表露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徐叶巧 《新闻传播》2009,(8):140-140
如今,以网络为平台的特殊人际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本文旨在以腾讯QQ为例,通过分析腾讯QQ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效果上的特点.结合网络人际传播与传统人际传播在传播实体和传播情境上的对比.推出网民在网络人际传播的交流模式。  相似文献   

15.
超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1]人际传播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大众传播媒体中,如网络互动、电视访谈、广播热线.而网络又是一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渗透力最强、互动性最强、人际性最强.网络传播是超人际传播的一种.超人际传播结合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本文给超人际传播下的定义是:网络媒体或大众传播中存在的人际传播交流方式.超人际传播更优于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媒体中,超人际传播具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产生了强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文献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播是人类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分享。传播分为“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类。图书馆的传播活动主要是文献传播,但它离不开人际沟通。进入20世纪90年代,网络信息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信息资源,网络已成为电子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使图书馆的馆藏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手机电视发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持节  黄佳  林红梅 《新闻界》2007,(1):101-102
一、手机,崛起的第五媒体当前,多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生力军”,而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已成为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的主要对象。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充分的互动性,集通信技术、视频技术、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软件技术为一体,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优点于一身,实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综合优势——“交互式”传播形式,展现了传递与交流信息的方便和快捷,成为集“大众化渠道,个性化内容”为一体的新媒体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8.
网络直播成为新世代大众娱乐的重要方式,网络主播也时常被社会舆论推上风口浪尖。层出不穷的主播伦理道德事件是网络传播的性质使然:网上身份和自我建构导致网络道德标准被降低;参与者去中心化导致人人成为焦点;网络人际互动催发不良事件产生,网络社会结构推动主播阶层更迭。只有主播、观众和第三方共同行动,才能真正避免负面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9.
如今,网络社交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人们不再简单以血缘或地缘关系来连结彼此,而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信息需求,通过网络与志同道合的人联系起来。本文以网络社区豆瓣网为例,对网络社区的人际传播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基于兴趣建立的"陌生人"社交机制,并分析网络社区的人际传播所达到的文化认同建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人际传播活动在社交媒体这一传播媒介的发展之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用户在通过社交媒体开展传播交流活动时展现出一些与以往线下人际传播相异的特点.本文主要以微信为例来研究网络人际传播的具体表现和存在的弊端.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了解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人际传播的便利性,也应该意识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辩证地看待这种传播活动并对它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