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刊之友》2010,(6):20-21
樊云芳(1945年5月-),女,上海人,著名记者。“还在大学时代,我就做着记者梦。这个梦萌生于一篇振聋发聩的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时她想,“要是我今后能当一名记者,并写出一篇这样震撼人心的报道来,这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2010,(6):20-21
樊云芳(1945年5月—),女,上海人,著名记者。"还在大学时代,我就做着记者梦。这个梦萌生于一篇振聋发聩的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时她想,"要是我今后能当一名记者,并写出一篇这样震撼人心的报道来,这一生也就不算虚度了。"  相似文献   

3.
书讯     
《我就是我》中年女记者樊云芳新闻作品选《我就是我》,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编辑了樊云芳1981年至1986年发表的新闻、通讯、新闻特写、人物新闻探索性报道等5个方面,共57篇作品,显出了她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文采、独特的构思,独特的新意。”每篇作品都附有行家的简评。定价:2.10元(李国全)  相似文献   

4.
樊云芳:每一天都要当节日过樊云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1991年获得第一届“范长江新闻奖”。整个80年代是樊云芳新闻事业的辉煌时期。她不知疲倦地奔波在采访途中,倾听时代强音,感受心灵变化,记录中国前进的一个个脚步。业绩给樊云芳带来荣誉:全国三八红旗  相似文献   

5.
经常阅读《光明日报》的读者,多数会注意到这个名字:樊云芳。这位四十一岁的女记者,近年来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报道。从1981年到1984年,她每年都有新闻作品入选全国好新闻,有的新闻作品还被作为范文,选进大学新闻系的新闻写作课教材。今年,她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几个头条,又有了新的高度,引起了读者很大的兴趣。在上海、在北京、在武汉、福建……我都听到过一些新闻界同行们谈论樊云芳的报道,广州的一位同志给我写信说:“樊云芳的报道,已形成了她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并讲有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很想了解她是怎样学习和写作的。这里,我把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女记者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6.
26年前,还在大学读书的她曾含着眼泪,一遍又一遍地读着那篇震撼了一代人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心中涌动着一个强烈的愿望:我也要当一个记者,写这样的作品! 26年后,她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从《焦裕禄》作者穆青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范长江新闻奖”奖杯,成了40万新闻大军中的9名幸运者之一。26年弹指一挥间。多少酸甜苦辣凝成深深的足迹。她的名字列入了中国名记者的行列:樊云芳。破碎的记者梦樊云芳并非是幸运儿。复旦大学毕业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中如火如荼的年代,这位上海姑娘被命运的巨澜冲到当年杨家将征战的古战场——山西雁北。当她和未婚夫、同班同学丁炳昌相依相偎来到荒凉的塞北时,心情极为沉重。上大学时一心想当记者的她,此时却心酸地想起曾有过的记者梦:一个美丽的梦,一个遥  相似文献   

7.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萌发了她的记者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使她懂得了记者职业的神圣。 事业成功的樊云芳成为中国新闻界的一颗星。[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李国民 《新闻传播》2006,(11):65-66
最近,看到有关樊云芳同志事迹报道后,感触颇深。18年前,笔者在武汉参加全国高校校报研讨会期间,曾听过樊云芳同志应邀到会作的学术报告,并拜读了《我就是我——中年女记者樊云芳新闻作品选〉,被这位中年女记者的才华和成就所折服。殊不知,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冬樊云芳同志不幸患了癌症,4年后,她“死而复生”重返记者岗位,如今已退休但仍活跃在采访第一线。从樊云芳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期名记者忠诚党的新闻事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人民的高尚职业精神、职业品德。樊云芳同志的经历,对年轻记者编辑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颇具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命对樊云芳来说有两次——以47岁时那场使她命悬生死之间的癌症为界:之前,她是在新闻界叱咤风云的著名记者,一个锐气逼人、成绩斐然的“女强人”;之后,获得新生重返记者岗位的她,褪去光环,尽职尽责地做着快乐的“普通记者”。有人说,樊云芳已将曾经的辉煌内化成淡泊的品质,她  相似文献   

10.
1991年12月上旬,光明日报国内记者会在北京召开,我和湖北记者丁炳昌同居一室。一日会罢,门推开,老丁之妻、本报湖北记者站站长、中国新闻界独一无二的记者“夫妻店”女“老板”樊云芳拿着一张表格入得门来。“喂,”她冲着丈夫:“我的基本工资是多少?”众记者一楞,目光一时全在她脸上凝注。一脸的认真,无半点开玩笑的印痕。哈!中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竟然不知道自己的月薪是多少,又为记者会上各路诸侯提供了茶余饭后口头传播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1.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作者。《光明日报》中年女记者樊云芳便是众多令人喜爱的作者之一。最近,有机会读了她的新闻作品选《我就是我》,这种认识又深了一层。(?)为在那里,无论写人、状物,确实给了读者一些“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文采、独特的构思、独特的新意。”请读一段她(?)导语: “章虹,这个坐在轮椅上度过了20个春秋的残疾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在6月份的全国首届残疾人  相似文献   

12.
我与《新闻知识》打交道已三年多了。认识她后,每期必读,尤其新闻知识讲座、业务研究和各类体裁的采写经验,还有各地优秀通讯员的经验交流,更加引入爱读,使我受益匪浅。我的豆腐块文章及新闻报道,先后在地、省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我上学时就钟爱文学.向往“记者”,上十年的闭门造车,一切良苦用心付之东流。经文化馆一位老师的指导与介绍,我与《新闻知识》交上朋友。认识她,我这个小人物在工友眼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记者”。当年我在《中国电视报》上就发了2篇稿,《汉中日报》7篇,《中原铁道报)、安康铁道报》共19篇。《新闻…  相似文献   

13.
妻子在不是我妻子的时侯,常常想当兵,就因了他爸不是什么大官,也因了她住在一个小城,这个梦破灭了。其实,她想当兵的愿望始终没有放弃,就因这,她选择了当兵的丈夫。妻子的个一米六八,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透出了一股俊俏灵气。在我之前,追求她的不少,然她无一相中,直到我一身戎装出现在她眼前,她才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自从有了我,她的从军梦便随着我踏入了军营,每个队列动作因想着她,我便整齐有序;每一次射击因想着她,我便弹无虚发;每一篇稿件因想着她,我便信心十足。在我的…  相似文献   

14.
2006年11月22日,主持人李湘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或者回应,或者自白》的文章,正式承认她与珠宝商李厚霖离婚。这篇博客顿时“一石激起千重浪”,掀起了被媒体持续关注了将近两年的“李湘婚嫁事件”的又一个高潮。自从04年底、05年初,李湘和李厚霖恋爱、结婚以来,“二李”婚姻被各类媒体不断  相似文献   

15.
记者梦     
我的妈妈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她常常捧着报纸给我讲一些感人“故事”,并从妈妈那里得知这些“故事”都是记者写出来的。为此,我羡慕得要死,盼望着有一大自己也能成为一名会写故事的记者。这个梦我一直做了十多年。当我从孔孟之乡入伍来到东北的小兴安岭,这个梦仍然时刻萦绕着我。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就自封为“见习记者”,写起稿来。连队、机关、深山哨所,都留下了我心碌的身影。有时为完成一篇稿子,竟忘记了吃饭。于是乎一份份稿件就这样带着我的梦幻,带着遐思飞往报社、电台。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可我采写的稿件如…  相似文献   

16.
张秋瑰 《新闻记者》2005,(11):39-39
持续攀升的房价让太多人“望房兴叹”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各种各样的牢骚也已经发得很多了。让我再次发出感慨,感慨“住房梦”难圆、“住房梦”遥远的却是源自大众媒体,源于不久前在媒体上看到的两则简讯。  相似文献   

17.
有人把新闻工作的精神和作风,概括为“报道员精神”,即勤学苦练的拼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勇攀高峰的闯劲。这个“报道员精神”概括得好,值得发扬光大。我认为这个精神能启迪心智,摧人奋进。 1979年,我从湖北老家来到了西北边唾。那时,刚当上新兵的我,常常做着在报上上稿的梦。起初,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有关新闻写作知识,在床头伏案练笔。每写完一篇稿件,就多一份欣慰与快乐。但因写作基础差,寄出的一篇篇稿件都石沉大海。尽管如此,我凭着一股“拼劲、韧劲和闯劲”仍坚持练笔不辍。 我在每次寄稿回归的路上,精神总是特别亢…  相似文献   

18.
编后语     
编后语叶子或许就这么巧,这么绝,或许就在会长默默地坐在熄了灯的窗前掩卷沉思时,我却亮起了自己案上的那盏灯,忘情地编着稿件,一篇接着一篇……仿佛每一篇稿件都寄托着心中的一个梦:那是1988年走在去敦煌丝绸古道上的一个梦──同仁们呼吁要有一个自己的组织;...  相似文献   

19.
叶辉 《新闻实践》2008,(5):36-38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是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30周年,也是光明日报恢复记者站30周年。报社决定编辑出版记载各记者站在30年中难忘的新闻工作经历。在我25年的新闻工作经历中,难忘的事很多,如与我的老师、享誉中国新闻界的名记者樊云芳的交往,而最难忘的却是最近一次对她的采访。2006年3月8日中午,忽接本报副总编辑翟惠生的电话,让我和严红枫火速赶到海南采访本报驻海南记者樊云芳。  相似文献   

20.
胡德慧 《新闻窗》2006,(5):29-30
《光明日报》记者樊云芳以报道许多知识分子的典型事迹而闻名全国。她发现和再现新闻的才能获得舆论界广泛好评。有新闻官员这样评价她:“别人发现不了的新闻,她能发现;地方报纸刊发过的新闻,她能重新报道又有新意;有的东西,在某些人看来是发不出去的,但是一经她的手,就发表了。”这其中主要的因素,就在于她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具备发现有传播价值题材的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