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用小刀从硬泡沫块上削下一小块薄片,加工成圆形(直径Φ4mm左右)。在一个饮料瓶盖中,先装半盖子水,把泡沫小圆片放入盖中心。这时会看到小圆片先从中间慢慢向盖子边缘移动,快要到达边缘时,小圆片加速运动到边缘,并尽力要往盖壁上爬,最后,小圆片一部分在水里,一部分在水和盖壁的交界处的盖子上(露出液面)。如果用牙签把小圆片“推”到瓶盖中间的水里,它仍然要往盖壁处加速运动,且尽力往盖壁上爬,不管你怎样“推”,都将无济于事。如图1a所示。  相似文献   

2.
1 仪器装置图 (如图 1)2 用途及特点(1)用途 :模拟汽油机将汽油燃烧放出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2 )特点 :操作方便 ,实验成功率高且效果明显。3 制作材料2 5 0mL量筒一个 ,塑料小药瓶一个 ,曲别针一个 ,2 0cm长饮料吸管三根、测力计弹簧一根 ,小喷雾器一个 (如香水瓶 ) ,2 0cm× 2 0cm镀锌铁皮两条 ,5cm× 5cm× 0 5cm海绵一块 ,7cm× 11cm硬塑料板一块、6cm× 7cm软橡胶垫一块 ,煤气电子高压点火器 (或打火机的压电点火器 )一个 ,细棉线、汽油、乳胶、5 0 2胶水、透明胶带、化学用薄铜片、硬纸板、小螺丝若干。4 操作过程(1)汽…  相似文献   

3.
无线输电     
白梓辰 《阅读》2023,(ZD):34-35
<正>实验材料:剪刀、透明胶带、小灯泡、灯座、漆包铜线圈(注意不能用裸铜线)、小瓶子、家用电磁炉。实验步骤:1.将漆包铜线绕着圆形瓶子均匀密集地缠10圈,线圈两端分别留出5cm用来接灯泡。2.用胶带将线圈外侧粘好,以防线圈散开。  相似文献   

4.
竹子的妙用     
江南的山区,毛竹、小山竹几乎到处可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开展自然实验教学,指导学生利用竹子进行分组和单独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实验效果。下面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一、做“土电话”实验 用直径为6cm的毛竹,锯成两截两端无节长12cm的竹筒,将筒的一端用薄膜蒙上口,用细线捆牢,在薄膜中间钻一小孔,穿过一根棉线,线的一端头拴一根火柴,防止线被拉出。两人各拿一个竹筒,把线拉直,一个对着筒口讲话,另一个将筒口  相似文献   

5.
如图1所示。找一个直径约2cm,高约6cm的小塑料瓶,小眼药水瓶最好。用一根细铁丝从塑料瓶的上端颈部处穿过,再做成一个与塑料瓶直径相当的铁丝框,在铁丝框里穿人一个约10g重的螺母作为配重物,用透明胶布使其固定在下边,在铁丝框上粘上几条3cm~5cm不干胶的塑料带,或将一般的塑料带用透明胶布固定在上面。  相似文献   

6.
画眼点睛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眼神采最能表达一个人内在的思想和情感:坦诚时清澈如泉,情爱时柔似秋波,忧愁时呆滞无光,奋发时炽热如焰,愤怒时刚如利剑……这就是作家、艺术家总是要抓住人物的一双眼睛的缘由。顾恺之说:“四体妍媚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阿睹”即眼睛)意思即是说,身体的其他部分的美丑都不太重要,如要刻划出人物内心的精神状态,关键就在眼睛上。 所谓“画眼点睛”的艺术,就是因小见大、以少胜多、以有限展示无限、以集中凝  相似文献   

7.
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磁铁的力量》一课,安排了"哪种情况吸得多"这一活动内容。教材设计了一个分组实验:用棉线系住蹄形磁铁中间,通过铁支架将磁铁悬挂起来,在磁铁正下方放一盘子,盘子内放小铁钉,用直尺测量磁铁与盘子的距离,当距离分别为1cm、2cm、3cm时,  相似文献   

8.
聪聪两手托着下巴,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桌上放着一本翻开的《窗边的小豆豆》。书页被风吹得轻轻翻动着。“聪聪——”一个清脆的童音传来。聪聪吃了一惊,眼睛不由得循声找去。桌上站着一个小不点。聪聪又惊又喜:“小书虫!我正想找你呢!”“我看你在发呆,一定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小书虫不急不慢地说。“今天老师上阅读课的时候说‘阅读因思考而快乐’。我到现在也没有想明白。”聪聪说。“原来是这样,”小书虫想了想,“我懂了,你们老师是要你们读书的时候学会思考。”“怎样思考呢?”聪聪急切地问。“别急,让我想想,”小书虫眨眨眼睛说,“我想…  相似文献   

9.
简易显微镜     
简易显微镜宁夏灵武县教研室甘德家一、原理人们要长时间注视物体而不感到疲倦,应将物体放在离眼睛250毫米处,这个距离称为“明视距离”。但在这个距离上看物体,不易辨清表面的纤细部分。但如果象图1那样,通过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来观察一个小物体(用AB代表),...  相似文献   

10.
储呈进 《阅读》2013,(3):20-21
有句话说得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意思是说,看一个人要想看到他的心里去,可以看看他的眼睛。同样的道理,要想把一篇文章读懂读透读出意思来,那也得善于去找文章的“眼睛”。文章的眼睛叫做“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章中的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个词语或句子往往“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文章中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文眼”一般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呢?  相似文献   

11.
1.意图 解决纸板模型和旋转幻灯片显示用北斗斗柄指向定季节时形象直观方面的不足。 2.目的 (1)演示季节更换时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斗柄指向的变化。 (2)指出北极星的位置没有变化。 (3)介绍“星等”、“恒星”等天文知识。 3.材料 取厚为3~5mm,直径为50cm的纤维板一块,长为157cm,宽为3cm的竹篾  相似文献   

12.
王泽海 《阅读》2011,(4):20-21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这是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读书名言。  相似文献   

13.
一、材料及制作 (1)取高11.5cm,直径8.5cm的罐头盒一个,将底部挖一个4.2cm圆洞,焊上高0.6cm,直径7.3cm圆形铅铁圈一只。在左上方挖小孔一个。右下方挖直径1.8cm洞一个,焊上一圈套,装上一玻璃管(见图1)。  相似文献   

14.
1实验装置(图1)图12制作材料4使用方法(1)将1号底座套在镜筒上使小孔正对着燃烧的蜡烛,观察大小不同的孔的成像情况(见图3)。(2)将2号底座套在镜筒上,观察不同形状的小孔的成像情况(见图4)。(3)将3号底座套在镜筒上,同时观察大孔、小孔的成像情况。再在大孔上安上凸透镜,观察小孔成像与凸透镜成像有什么区别(见图5),并且可以了解傻瓜相机的工作原理。(4)将4号底座套在镜筒上观察多个小孔的放易拉罐的支架一个,易拉罐(装八宝粥的罐)若干,凸透镜两个,废圆珠笔芯(尺寸见图2)。3制作方法如图2所示,将易拉罐底部去掉,内部涂黑作镜筒,半透明的塑料…  相似文献   

15.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应用和巩固所学知识,激励学生的创新激情,在学习《电磁铁》和《信息的传递》这两部分内容时,指导学生制作了简易有线电报机。1电报机的总装图和电路图(如图1所示)图12制作材料①木板、木条若干;②小电机一个;③5号电池3节;④彩笔1支;⑤弹簧1根(或橡皮条1根);⑥漆包线若干;⑦小线轮2个;⑧小开关1个;⑨导线若干;⑩铁片若干;11○大头钉、小螺丝钉若干;12○中号铁丝1段;○13白纸若干;○14小螺丝1套;15○用完的圆珠笔芯1根(大小以能紧套在小电机轴上即可)。3制作方法(1)用木板制成25cm×18cm×6cm的底座。(2)选用长10cm…  相似文献   

16.
秦国圜钱可分为两类:一是圆形圆孔钱,二是圆形方孔钱,这两类构成了前后相续的发展序列。秦半两始铸于秦惠文王二年,其前身“一珠重一两”和“半圜”钱铸行于世早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是战国最早铸行圜钱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初中化学课本第五章第一节[实验5—2]中的实验装置,过于落后。用这种装置进行演示,所需的药品,消耗的酒精,应用的时间都多,而且效果不理想。 为此笔者对这一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是:用口径为2cm的试管一只,在长方形(长8cm,宽4cm)的小薄木板1上,固定一根长13cm的铜丝2和一根长13cm的铁丝3。使铜丝与铁丝相距1cm。将它们装在铁架台上,接上小灯泡和直流电  相似文献   

18.
新美南吉  杜丽蓉 《阅读》2015,(Z2):12-16
寒冷的冬天从北方来到了狐狸母子居住的森林。一天早上,小狐狸刚要出洞去,突然“啊”地喊了一声,用两只手捂住眼睛,滚到狐狸妈妈的身边,说:“妈妈,眼睛不知扎上什么东西了,给我擦一擦!快点!快点!”狐狸妈妈吃了一惊,有点发慌。它小心翼翼地把小狐狸捂着  相似文献   

19.
清人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说:“天地之间,风云日月,人情物态,无往非吾诗所自出。”可见天地间的一切,无一不是写诗的好材料。但要做到这一点,有个前提,即首先得从“风云日月,人情物态”中发现诗意。所以,罗丹在他的名著《艺术论》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他又进一步指出:“所谓艺术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看出美来”而“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  相似文献   

20.
捞鱼记     
毛越 《阅读》2024,(18):54-55
<正>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和妈妈决定去池塘里捞鱼玩。我拎着小水桶和捞网,哼着小曲儿,迈着轻快的步伐,仿佛是草丛里翩翩起舞的蝴蝶,一路奔向池塘边,把妈妈远远地落在了后边。我来到池塘边,发现那儿已经有位小哥哥,他一动不动地站着,眼睛专注地盯着水面,仿佛被施了“定身法”。我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引出来了:他在干什么?不会是像姜太公钓鱼一样,等着“愿者上钩”吧?这时只听“哗啦”一声,小哥哥从河里拽出了一个瓶子,他大叫一声“有好多鱼”,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