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王绩“古意”非泛泛的“托古喻今”,而是诗人借竹、龟、松、凤、桂的兴衰命运,兴寄对生命个体有限性的忧思和对自我生命存有的独特反思,寄托深远,颇有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古意     
我做了一个梦,夜色迷蒙,我和诗人李白在长安古道吟诗对句。诗人兴致盎然,佳句层出不穷,而我也有如神助,对句如流。小小的古道长亭,竟惹得长安城好诗之人纷至沓来,争欲一睹敢和诗仙对诗且不落下风的我的容颜。频频挥手间,我闻到了清晨阳光的味道,瞬间人去亭空,只留一个我恍惚依然。走进办公大楼,见到同事领着她的女儿,边走边在读着什么。我问:“小姑娘,读什么呢?”刚上幼儿园大班的小女孩回答我:“唐诗。”此  相似文献   

3.
张永生 《山东教育》2013,(7):115-115
“马兰不择地.丛生遍原麓”“不美珍馐宴.忘情摘嫩椿”“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适逢春意浓,又闻野菜香,每当春风轻拂,脑海中便会涌出古人咏诵野菜的诗句来。  相似文献   

4.
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的绘画美学观以“古意说”、“书画同源”论为主,在当时针砭时弊,扭转了一代画风。本文主要将他的“古意说”与他的绘画作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力求对他的绘画美学观和绘画作品有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初唐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历代传诵,对于它的内容和批判精神,专家学者更是给予极高的评价。如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中指出:“诚然这不是一场美丽的热闹,但这颠狂中有战栗,堕落中有灵性。‘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起以前(梁、陈宫体诗)那种光是病态的无耻……如今这是什么气魄。对时人那虚弱的感情,这真有起死回生的力量。”林家英先生也认为:“《长安古意》的批判艺术是通过对美的人生的追求表达对丑的人生——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否定。”然而,对其组织构造、结构功能,却言之  相似文献   

6.
元初画家赵孟额(1254—1322年)倡导“古意”影响一代画风。本文从赵孟颊个人处境出发,研究其在特定环境下受到的种种压力和文化冲突,用以解释赵孟颊倡导“古意”的合理性。本文认为赵所倡导的“古意”是文化冲突的产物,也是赵孟颞的文化策略,是那个时代解决文化冲突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7.
《大学》以精辟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以及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程序。研读《大学》,可从“三纲领”和“八条目”及其内在联系入手,以大学之道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为主线,力求发掘不同历史时期著名学者对“大学之道”的传承与发扬;从大学校训对大学之道的吸收与运用的角度,揭示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之道对确立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德育回归生命,是对学生主体的认可,是对生命的尊崇。百年名校如皋中学坚持以“崇实求是”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以“生命化德育”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了“尊崇生命”、“彰显个性”以及“生命与德育相融合”的生命化德育的实践理性与经验。  相似文献   

9.
从影响赵孟颊“古意说”形成的因素进行客观和深入地分析,以求对他的“古意说”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不仅指向对生命本身的珍视,还应关注生命的价值追诉和社会意义的考量。从“如何活”、“为何活”和“怎样更好地活”三种生命形式出发,可以把生命教育的内涵界定为生物性生命教育、价值性生命教育和意义性生命教育。立足生命教育的本质内涵,反思当今生命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认识欠缺、方法单一等问题,提出生命教育的将来应该从“外界引导”过渡到“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11.
佛教“苦谛”与杜荀鹤诗的身世之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山林隐逸诗人中多叹老嗟卑之作,在杜荀鹤诗集中,更是充满了感伤身世的凄凉戚苦之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饱经坎坷、屡受摧挫的人生体验使他不得不信解佛理禅意,尤其是对佛教“苦谛”深有体会:另一方面也因为与佛门有较深渊源,所以对世事人生有比一般人更深的感悟和更多的感叹。这种身世诸苦的诗篇,反映了封建社会部分文人的心灵归宿与精神结局。  相似文献   

12.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观是以“表现人生,指导人生”为具体内容的。人道主义是“为人生”文学观的灵魂。文学研究会最初提出“为人生”,就是“要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但是,在社会先进思潮的影响下,“为人生”的方向逐步得到了明确和发展,由略带全人类性的“为人生”向略带阶级性的“为人生”转化,强调要“同情第四阶级,爱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要写出他们的“血和泪”,并要求“文学在揭露罪恶社会的同时,应该负一部分制造光明的责任”,充分表现了文学研究会以文学反映时代、批判现实和改造社会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言志"说与"摹仿"说出自中、西方不同的诗学话语体系,在美学内涵和价值追求方面有着巨大差异.但它们共同体现了对文学艺术的某些本质规律的探索和认识,都很重视艺术的社会作用,其终极价值关怀是一致的,本质上都是"为人生而艺术"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出现的一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因作者没有直接说明潜在的原因,故该怎样解释,学界一直存在分歧.事实上,朱自清在江南确曾有过文本中点到的"热闹"、"群居"的生活,而"惦着江南"自然表达的是作者北来清华后对江南生活的想念和怀恋.  相似文献   

15.
犹太教基于"纯洁化"的生活形式的追求而指向的"共同体想象"就其本质而言具有世界性意义,这一点使其在后现代视野中具有了与基督教"上帝观"(后现代条件下)之内涵达成沟通的可能,即通过二者之间的"对话"具有达成关于未来生活设想的"共同意见"的可能性,而这可以为后现代社会下的人类整体未来走向提供有益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6.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7.
学界历来对庄子之游歧义纷争,聚讼不已,而庄子之游关联着庄子对生存世界的总体看法,对其准确理解事关重大。作为庄子主体心态阐释核心的“游”,可以说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审美精神,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游”成为深蕴中国文化人心灵中的情意结,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境界论中的深层根基。  相似文献   

18.
苏东坡寓惠创作四"多"两"少"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东坡贬寓惠州后,创作上“四多”“两少”:与程正辅的诗书居多,赞王朝云的诗词居多,与僧道唱和的诗居多,《和陶诗》居多;与子由唱和的诗居少;词居少。造成这四“多”两“少”的主要原因是:惠州时期是生活极端困难、一生中思想最为苦闷的时期,因而只能叙写身边小事以自娱。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气"是宇宙、人生的本体,也是美的本体,艺术表现了"气",也就是表现宇宙、人生的真谛,即表现了美.根据"气"的运动、变化、性质的特点,艺术采用"虚实相生"、"动静相衔"、"刚柔相济"等方式来表现美.艺术因其所表现的仁义道德与"气"相融合而具有价值.艺术欣赏就是感知"气",并让生命与"气"交融而体验生命的自由.  相似文献   

20.
“兴”的审美效果有高下之别。“兴”有不同的类型。兴是“诗缘情”理论的实践及发扬,是一种独特的生命省察方式,是中国古人混沌思维、巫术思维的具体体现。探讨兴的原始发生可以看到,最早的兴句可能是人对神的致敬、问候,是诗歌权力性质与一般口语的标志性区别之一。将“兴”规定为“物”“我”的审美互动可以具有普遍的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