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西方现代派的重要作家,卡夫卡的作品被一种深深的孤独感所笼罩。本想要阐明的是,卡夫卡作品中的孤独意识,只是他摆脱现实孤独的一种策略。通过作品,他在精神领域与各种思想展开对话,并把自己从现实的孤独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2.
邓国琴 《文教资料》2008,(19):20-23
孤独是卡夫卡的一种生存姿态或生活方式.也是他对抗社会的武器.他的孤独是灵魂深处的孤独,是一种真正内心的孤独.孤独意识浸润着卡夫卡的整个世界,在家庭里、在社会上、在生活中,孤独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他,几乎成了他生命的唯一,而他也在写作中,尽情地释放着他的孤独.  相似文献   

3.
卡夫卡是世界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对恐惧的独特体验 ,他与孤独的紧相拥抱 ,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恐惧占据心灵 ,孤独融入生命 ,而死亡是最后的“涅” ,这正是卡夫卡创作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孤独对于卡夫卡来讲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孤独性格的形成与其自身忧郁敏感的气质以及时代环境的影响都不无关系。作家笔下的主人公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沾染上孤独性特点,其中既有永远在路上的迷茫者,又有受尽欺凌的弱小者,但无论是哪种具体类型的孤独者,他们都是鲜明地表现了作家对时代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卡夫卡生活在中西方的同一个时期,两位作家的生命经历和创作作品都体现着两位伟大孤独者的孤独情怀,笔者试图通过比较《阿Q正传》和《骑桶者》,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形象塑造、个性抗争三个方面,透析鲁迅和卡夫卡的孤独情怀异同。鲁迅和卡夫卡是中西方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鲁迅出生比卡夫卡早两年,去世时间比卡夫  相似文献   

6.
“故都”——“孤独”。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借故都之秋景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本文从演绎生命的孤独、追寻艺术的孤独、叩问政治的孤独来一窥郁达夫之“孤独”的秋。  相似文献   

7.
鲁迅和卡夫卡生活在中西方的同一个时期,两位作家的生命经历和创作作品都体现着两位伟大孤独者的孤独情怀.笔者试图通过比较《阿Q正传》和《骑桶者》,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形象塑造、个性抗争三个方面,透析鲁迅和卡夫卡的孤独情怀异同。  相似文献   

8.
孤独已不是生命运动中需要逃避的一种情绪感觉 ,恰是艺术家从生命底蕴处获取创作的一种力量。作为生命存在的体验 ,孤独意识在每个存在主体内心中不同形态地存在着 ,它不仅是现实性的意识、理性的意识 ,还是主体的意识、潜意识。伟大的艺术家在注重体验生活孤独的同时 ,会深刻而又真切地体验生命的孤独 ,并将孤独感改道注入艺术创作 ,以艺术的方式表现生命本体与生命存在相结合的人的各种状态。由我及彼上升为整体性的、有意义的精神情愫 ,将纯粹个人的孤独激荡升华为对全人类普遍孤独的关注。我们在本体论上承认孤独 ,还应在价值论上尊重孤独。孤独能凝聚艺术家内在生命的力量 ,走向艺术表现的孤傲与独创 ,实现人的生命自由 ,促使生命向力发出耀眼灼目的投射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早年接受了尼采的影响,后来在生活中采取了与尼采一样孤独的生存姿态。因为孤独,他们选择了极为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且也获得了同样深刻的文化批判和质询“存在”的思想效果。他们的孤独在表现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与他们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点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孤独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这便是独处的妙处。”寂寞孤独的是身影,激烈奔放的是遐思。正如纷繁复杂的世事一样,凡人们聚集之处,必有孤独。孤独不是寂寞与凄凉的结晶,也不是痛苦与创伤过后的余音,更不是苦难与折磨余下的不忍目睹的残局。孤独是一种心境,一种自我感觉,它不是感伤与无奈,而是静思沉悟后的平心静气;孤独不是“超然物外”的纯粹孤立,它缘于一种爱,一种洒脱不羁、不饰雕琢的朴素之爱。爱和孤独是人生两只最为美丽的曲子,无爱的心灵不会孤独,未曾体味过孤独的人不可能懂得爱,恰如惆怅属于善良,孤独则容纳于广博的爱。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陈染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陈染小说中呈现的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的孤独状态.阐述孤独及孤独感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重新认识孤独的美学意义,使人在更高的层次上超越孤独,塑造不羁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张俊 《培训与研究》2006,23(10):1-3
本文试图通过讨论美国小说家舍伍德.安德生的创作背景来分析他的名著《小城畸人》的孤独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孤独主题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残雪对卡夫卡纯艺术层面上的解读,既打开了一条进入卡夫卡城堡的道路,也提供了一种理解残雪的可能的方式。卡夫卡之于残雪,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心灵上的相通。在卡夫卡的荒诞和残雪的梦魇背后,是两位作家对人的生存困境与存在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一生是寂寞的,寂寞既是她的气质,也是她的诠释。萧红的寂寞意识决定了她的小说精神特征:童年母题、女性视角、生命主题。本文拟从这三方面来探讨萧红的寂寞意识与其小说精神特征的内在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Anna Kirova 《Interchange》2004,35(2):243-268
In spite of the growing body of research on lonelin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enomena of loneliness and boredom has not been sufficiently addressed, especially in respect to children. The question, “How does the child’s experience of boredom stand phenomenologically in relation to the experience of loneliness?” is explored from a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the phenomenology of both loneliness and boredom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o the study.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s experiential accounts of loneliness and boredom are collected through research conversations. An origin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ard game is devised and used to initiate these conversations. The themes of loneliness and boredom emerged in a process of phenomenological reflection based on the participants’ lived experiences,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experiential accounts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two phenomena are derived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these themes. Both boredom and loneliness are viewed as important pedagogical ingredient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ld’s inner self.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向来有两种力量:一种是锋利如刀,一种是温柔似水。卡夫卡显然属于后者。他孤独胆怯处处表现出一种柔弱。不过这柔弱一旦变成一种"以柔克刚",又常常会让人有无法估量的感觉,而卡夫卡正是在文学的世界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力量。他的作品,在新奇中充满诡异,显示出一种深不见底的"幽魅",不论你如何解读,都能找到一种"神秘"而又"意犹未尽"。《城堡》是这样,《变形记》甚至包括《地洞》无不如此。它是卡夫卡生命的写真,又是他梦与现实的一种纠结。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缅怀他,纪念他,或许从中能感觉到,文学就是这样,虽轻如空气,但却无时无刻不在给人以滋养。  相似文献   

17.
从卡夫卡的微型小说《起程》的文本分析入手,认为起程的味道是孤独和恐惧,追寻的目标是身份和空间,追寻的原因是民族心理的隐性基因和父子关系的显性状态。  相似文献   

18.
孤独一直是陈染着意表达的主题之一,但她笔下的孤独主题不是心绪的直白宣泄或纯粹形而下的阐发,而是她内在想象和形而上思考的结合。陈染在创作中深刻地感受孤独,品尝忧伤,并将孤独提升至人生哲学的层面,把忧伤升华为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艺术上、美学上的卡夫卡是丰富多彩的。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已有的对卡夫卡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作品的"异化"主题上,本文拟从艺术形式的创新上,把卡夫卡与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比较,从而分析卡夫卡小说中显示出的巨大创新:其一,在叙事重心和艺术视野上的转向,由公众化转向私人性;其二,叙事艺术手段的革新,多用隐喻和象征;其三,具体到操作层面,人物是非典型和反主角的,情节是细节真实和整体荒诞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