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国家"双一流"建设政策极大调动了各高校发展建设的积极性,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尤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其相应的团队支持方面,实施过高的增速。然而,高层次人才引进后,更为重要的管理机制没有跟上,不够完善,拖累和延缓着高层次人才强校模式的实施和转型。为建成真正的"双一流",必须不断优化和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模式和管理机制,构建学校、学院、高层次人才三者之间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2.
高层次人才已成为重要战略资源,对于国家发展和高校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当前高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融入学校事业发展中呈现出多方面的“悬浮”特征,成为阻碍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浙江大学通过强化高层次人才“主人翁”地位,建设和优化“四重机制”,有效解决了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所出现的制度、价值、能力等方面的“悬浮”问题,激发了高层次人才的主体能动性和行动积极性,实现了高层次人才个体与学校、国家三者价值的融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3.
《神州学人》2012,(11):46-49
中组部等11部委出台"万人计划"10年选万名人才据"人民网"消息,近日,记者获悉,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最近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也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高校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生力军,对于国家建设、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迫切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建设,努力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5.
人才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证,人才就是生产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作为培养创新人才主阵地的高等学校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把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抓紧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计划,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构筑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6.
正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培养造就大批优秀青年人才,中组部从2011年起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每年重点扶持一批青年创新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本专业领域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综合素质全面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我国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为深入解读《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务院人才  相似文献   

7.
高层次人才作为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领军者,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以来,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不仅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化发展,同时也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影响。为此,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建立长远发展计划与完善的引进、培养制度,创新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渠道与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重视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有助于促进国家与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于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国家的发展战略来看,高层次创新人才已经受到了国家与社会的共同重视,并且通过制定人才发展政策、引进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从而促使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正福建农林大学是一所具有78年办学历史的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国家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与福建省政府共建大学,是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福建省本科一批招生高校。近年来,学校坚持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育并举、全面提升,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政策引领,着力构建高层次人才工作格局。出台了《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意见》等一系列管理文件,对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尖端人才实行"一院一策、一才一策",优先重点推荐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申报国家或省人才引进计划。经费支持,着力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造。设立了3亿元人才建设专项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战略背景下,高校的发展愈发离不开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对高校的发展起着全局性的作用。在高校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应该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服务人才发展上,进一步强化人才服务理念,细化人才服务内容,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层次人才资源成为国际性的紧缺资源。各个国家在人才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其成败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实力和发展。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参加本国的现代化建设或使海外人员以国外作基地为国服务,是发达国家经历过的重要发展历程。但是海外高层次人才有属于自己的特征和属性,如果还是依靠原有的陈旧的管理模式,很难保障高薪聘请的人才的潜力发挥。因此高校应该与时俱进改革自己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障高层次人才的工作环境。本文则从契约管理的角度尝试提出一条可行的、适合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管理模式,希望能为海外人才的科研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命脉这一主题,论述了高层次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这一群体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战略地位,发挥着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因此,高层次人才培养对国家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做好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优势和作用的需要,也是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分析在发展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积极探索高校高层次人才党员发展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神州学人》2007,(11):48-50
北京市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出新举措据《北京人才市场报》报道,北京市将立足于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特点,在出入境、资金支持和组织领导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李旺荣 《神州学人》2003,(11):26-27
出国留学工作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整体人才规划和人才发展战略,抓住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紧缺人才这一根本目标,深化改革,突出重点,使留学工作向着新的更高阶段迈进。简言之, 工作的核心就是提高层次,扩大规模,保证质量。这样一种定位,是适应国际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激烈竞争形势的必然要求,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的必然选择。进入新世纪,全球范围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更加激烈,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层次人…  相似文献   

16.
《神州学人》2011,(2):43-45
北京海淀 高层次人才创业最高可获600万元资助 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消息,北京市海淀区近日颁布《海淀区高层次人才聚集服务实施办法(试行)》,规定将设立人才专项资金,每年斥资1亿元招纳贤才,支持和奖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相似文献   

17.
2008年以来,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总数已达4100余人,带动全国各地各部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超过3万人。对于高校而言,加速海外人才、全球高层次人才的储备,以抢滩布局,是当下重要挑战。如何“快”、“准”地定向招募全球高层次人才,成为高校必须面临的新课题。本文选取我国近80所“985工程”、“211工程”及部分普通高校和相关国家部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中央或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中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即"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于近日正式发布,这标志着国家级人才工程"万人计划"全面实施。该计划于2012年9月正式启动,准备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万人计划"和"千人计划"一样,由中央  相似文献   

19.
地方本科院校承担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高层次人才是院校发展最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其原因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环境、所能提供的条件与人才个人需求、奋斗目标之间不匹配而造成的,因此有必要提升地方经济实力、全面提高薪酬待遇水平、健全人才使用机制,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留住人才、吸纳人才。  相似文献   

20.
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在高校高层次人才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科学发展明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全面把握高层次人才的成长规律,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求坚持和谐的管理理念,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和谐构建;要求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还要求重点解决好当前的几个重要问题:“两支队伍”的问题、“引进’和‘培秽的问题、如何改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体系的问题。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够顺利地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