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达到《纲要》中的这些具体目标,中小学教师首先就应该具有《纲要》中所提到的这些能力以及具有重视课程内容与实际社会的联系的意识;因此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的教学就首先应当能够培养这种能力及意识。师范院校的数学建模活动在这方面有着积极的意…  相似文献   

2.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些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我们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这个新的形势下,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如何开展?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转变?下面根据学校的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做一些探讨。一、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放在信息技术的首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为信息技术提供了全新的理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丰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使学生掌握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处理与交流、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与思考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为学生打造终身发展的平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已很明确,由过去的“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发展到了目前的“培养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再过多地侧重于有关计算机技术性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把目标转移到内涵更丰富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上来,如学生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良好的信息道…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现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赋予人才素养以新的内容——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基础教育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2000年,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要求“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并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教育部又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2003年2月,《普通高中技术课…  相似文献   

9.
康靖 《甘肃教育》2010,(15):62-6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小学至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信息技术教育。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刘晶 《青海教育》2009,(9):91-91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要实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扎实灵活的落实“三维目标”,促进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现这一目标,课堂讨论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自2000年《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两个重要文件发布开始,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在全国开展起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为信息技术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要“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6.
对异质分组教学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科共通能力,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为此,我们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研究》,对我校信息技术课进行了异质分组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1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课程实施方面的具体目标,即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荻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