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逼上书山     
16岁的时候,我说过一句关于书的"狂"话. 那一年,参加军区的业余创作学习班,管事的干事讲起上世纪50年代本部队的"业余作者"徐怀中和他的处女作<我们播种爱情>.知道那是他24岁时的作品,我居然脱口而出:"喔,我还有8年!"当时在侧的一个女兵记住了这句话,从此没少为这奚落我.多少年以后,她成了我的夫人.  相似文献   

2.
多留几样     
文革中的一次批斗会上,红卫兵小将厉声呵斥一位著名画家:“你不是画画儿,你那是玩儿!”当时在旁边陪绑的倪宝恕先生心里说:“你这话要是说我,我请你吃西餐。” 时隔30多年,倪先生谈起这件事,还乐不可支,“他那个‘玩’字真是说到了我的心坎儿里。”现年77岁的倪宝恕先生出生于京城一官宦人家,在从事教育及法律工作的40年间,业余搞收藏,以字画为主,家中藏品颇丰,不乏珍品。 1999年7月,倪先生在报国寺举办了个人  相似文献   

3.
一踏入高中日书房,见正中挂着一幅行云流水般的横幅”学贵有恒”。对此,我可谓是“局中人解局中意”,我明白,横幅上的短短四个字,勾勒出了高中日十年来在新闻写作道路上艰难跋涉的曲折途径,也折射出了他那惊人的毅力和耐力,那倔强的性格和不屈的意志……“十年磨一剑,今朝从头说”,高中日的话匣子一打开便滔滔不绝,这我知道,每一个从事过新闻工作的都有几本“苦难经”,然而令我们吃惊的是,高中日在业余从事新闻报道工作长达五年的时间内,没有上过一篇稿子。其间,虽然他无数次地心灰意冷过,但却一次也没有撂下过笔。让我们追…  相似文献   

4.
大凡从事业余报道的通讯员,都为业余的“零尾”时间少而懊恼。一次,陪同一位朋友去银行办事,但见他拿出5元钱准备储蓄,我便笑他太吝啬,不料他却认真地说:“这叫‘零存整取’。如此坚持下去,几年后就可积零为整,成为一笔可观的数目了。”细细品味其言,使我茅塞顿开:这种“零存整取”的储蓄方式,不是同样可以用在业余报道上吗?基层工作的确很忙,但只要把业余的零星时间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并坚持下去,想必也是能够积零成整,大有收益的。比如,可以采取如下“零存”办法。一是象  相似文献   

5.
我搞业余写作只有二年多时间。1989年,我去河南日报记者处刘传钦那里探友,他送给我一些《新闻爱好者》月刊,并说:“看看这刊物,业余想写点东西很有好处。”从比读《新闻爱好者》成为我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这有力地增强了我学写新闻报道的念头。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我在学习写作上  相似文献   

6.
    
这些年,由于工作关系,我接触到许多业余写作爱好者。使我刻骨铭心,常常想到的是那些身有残疾,涉世未深,刚刚走上社会,而又选择了业余写作这条路的小青年。还是先从我做编辑工作的时候说起吧。一天,我正在家伏案工作,忽然有人敲门,声音显得那样胆怯而又不规则。我开了门,站在面前的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年。只见他用两支拐架着佝偻的身躯,颈项扭曲着,右脸颊几乎贴着肩胛,左嘴角不断地抽动着,眼睛睁得吃力,手指头撮在一起朝里弯成鹰嘴形。他吃力地说:“王……王老师……”我的心一紧,将他赶忙让进屋,请他往凳子上坐,他不坐。却费力而羞怯地笑着,显得很难为情。屋里没有他坐的椅子,我赶紧扶他往炕边走,可他还是不坐,用那弯着手腕的手指指我桌上的纸、笔,我立  相似文献   

7.
“一脸倦容,两眼彤红,满裤子窟窿”是薛永胜给我的第一印象。去年的冬天,在下部队采访的船上,当团政委指着一位胖呼呼的中尉对我说“这是要塞区的薛干事”时,我竟有点不敢相信,不敢相信报纸上那些赫然印着“薛永胜”三字的作品竟是眼前这个“邀遏鬼”的杰作。显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糟透了。我们简单地握了一下手,便再没了言语。然而几天的采访活动下来,却使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从心底里敬佩起他来。1984年冬天,18岁的薛永胜怀着“骑马持枪走天下”的志向从山东长清应征入伍,来到了渤海深处的某海防团,当上了一名炮兵。因业余时…  相似文献   

8.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9.
记得那是1998年年初的一天,我回县城办事,遇到原县邮电局局长苟勇时,他对我说:“小李,你写的《金穗卡》那篇文章我看到了,还不错的!发在头版呢,好好干。”当时我心中可乐了!要说我从事业余写作.还真有点“历史”了,不过正式发表“豆腐干”却是近两年来的事。1986年刚从学校毕业出来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仅凭着自己的一份热心,意气风发地干工作。下班后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书,不时地写  相似文献   

10.
当记者,做编辑,令很多人羡慕,不少青年人为获得这一职业而孜孜追求。20年前,我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但那不是职业,是业余的。那时,我到报社送稿,看到编辑们坐在破旧的写字台前,在一盏绿色灯罩的老式台灯下,手握让红色墨水碱得粗了头的毛笔改稿,真是羡慕极了!后来,我也当了编辑,是编杂志,一月一期,太不“刺激”。我总忘不了那“绿色灯罩”下面的感觉。那时人事制度太严,想换职业是很难的。为了新闻这一职业我整整等了10年。  相似文献   

11.
吴志菲 《档案天地》2011,(1):34-37,50
写作是为了活着——这是史铁生的人生哲学。我活着所以我写作.我写作所以我活着——这是他生命的辩证法,也是他写作的辩证法。他曾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相似文献   

12.
“那就是我!”爱泼斯坦指着墙上的一幅照片说。这是去年10月12日上午,他在武汉参观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看到1938年庆贺《新华日报》创刊的合影照片时说的。现任《中国建设》主编的爱泼斯坦,从十五六岁起献身于新闻事业,1938年,他年仅二十三岁,就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到武汉采访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月9日,他出席了中共代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当我尚未进入新闻圈——还是集厂医与业余作者于一体的“两栖人”的时候,就得到了新闻界一位编辑的扶植和引荐,当起了一家报纸的特约记者。这年中秋节,我出于感激之心,带了一盒月饼和一袋水果去登门拜访,不料被谢绝了,他说:“我们是文人之交,文人之交淡如水嘛……”说真的,当时我不免有些尴尬,然而更使我肃然起敬。后来,仍然在他的推荐下,我踏进了新闻圈,成了一名编辑。这些年来,我一直记着这件事,并以此为镜子,以正自己的行动。我不时品味这“文人之交淡如水”的内核,有时  相似文献   

14.
“单位天地小,没什么可写的。”这是我听到一些业余通讯员的叹息。的确,业余通讯员没有记者那样好的条件和那样多的报道线索,但是,业余通讯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容易掌握第一手材料。我的体会是,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就会捕捉到不少可写的事。1986年3月下旬,我去朋友家玩,听说该村一位老汉在县城治病期间,认了一门城里“亲戚”。我觉得新鲜,便去采访了当事人。原来这位老汉患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员祁维民同志是郑州市邙山区地方史志办公室干部、区业余新闻报道通讯员。区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都夸赞“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模范通讯员”。今年59岁的祁维民同志,从事业余新闻写作已30多年了。长期艰苦的脑力劳动,使他患上了动脉硬化和脑神经衰弱等疾病。1985年在乡里搞村志时,他曾病倒在工作岗位上。经过近两年的治疗后,医生嘱咐他继续休养,可他却主动地上班了。单位领导让他“适当搞些新闻写作”,他却仍然忘  相似文献   

16.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17.
“你每天哪有那么多的新闻好写?”有人这样问过谢德选。因为他,只是湖北襄阳县黄龙机械站的一位车间主任。“和众多业余通讯员一样,我也曾因新闻采写范围的局限而困扰过。但我不甘受困,左冲右突,总算踏出了一条通向新闻殿堂的路子。这路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最近,我们进行过一次自由式的笔谈。他说基层业余通讯员比起专业记者来,有不足之处,也有优势: 一、基层,这是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焊接点”,是检验一切理论是否正确的“检验  相似文献   

18.
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写的文章竟然会被新闻网采用。那几天,我先后接到特约通讯员刘业林、冯作平打来的长途电话,非常高兴的告诉我说:陈大姐,您写的那篇“军中百灵鸟——记军旅歌唱家耿莲凤”一文我们在“千龙网”和“天讯网”里见到了。他们的兴奋之言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我立刻把这则消息告诉了《工人日报》“国防巡礼”版和《光明日报》“军事版”的编辑。他们在欣喜之余说了很多鼓励我的话,作为一名基层业余通讯员,此时此刻那种幸福感是可想而知的。我由衷的感谢通讯员朋友为我传递的这则信息。  相似文献   

19.
“我就是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这是青年画家、国防科工委继续教育中心干鳞波的艺术追求。他的山水写意画先后20余次在军内外获奖,并多次在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展出。他将全部的身心献给了大自然,献给了使他灵感勃发的这片土地上的山山水水……1964年6月,于鳞波出生在素有“国画2岁’的河南西平县玉皇庙乡。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给了他最早的艺术启蒙。他说他忘不了那一片土地,那一片让人心酸又让人挚爱的土地。春天,在一片绿得使人心醉的草地上,用跑了调的声音牵走懒洋洋的太阳;夏天,在潺潺流动的小溪边,看…  相似文献   

20.
名稿档案     
《传媒》2000,(1)
时间:1961年9月2日 地点:河北省张北县两面井公社十五号大队饲养室 说话人:共产党员、老饲养员张连城 “快上炕坐吧,你看我们这草原地方,说冷就冷啦!坐羊皮褥子上,那上头暖和!”“我嘛?今年四十三,打七、八岁起,就在这地方喂牲口、放牲口;嗨,算什么老把式?就是在牲口群里混了这些年!” “行,就说说我那个徒弟。他叫张志福,今年十九岁,对,是个共青团员。去年夏天,他在高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