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短跑途中跑的人体水平加速的主要动力阶段是前支撑阶段,关键环节是伸髋及屈髋,原动肌是以髋腰为主的屈髋肌群和以股二头肌为主的伸髋肌群;缓冲被赋予新的意义,脚着地瞬间反作用力是膝关节的缓冲,未对人体的整体运动产生效应,途中跑应增大脚着地点与身体中心投影点的距离,尽快结束无效蹬伸。  相似文献   

2.
由于体育竞技高科技的参与,却为提高短跑运动成绩创造了条件;尤其全天候跑道的出现,到计算机的模拟应用,大大推动了短跑的科学训练。从50年代至70年代,由重视“后蹬”到“蹬摆结合”,发展到当今世界级短跑选手更为重视“伸髋与积极落地的速度”以快速伸髋,发展伸髋肌群,完善技术训练,充分体现其现实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髋、踝关节在短跑中的作用分析跑的动作,其后蹬首先是从伸展髋关节开始,由髋关节、膝关节的伸肌群和踝关节的跖屈肌群作爆发式收缩。从关节所拥有的肌纤维数量和肌肉力量来说,髋关节比膝踝关节力量大,后蹬时工作的幅度也大,在蹬地过程中积极伸展髋关节有利于重心向前移动,对提高水平速度是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动作的连贯性、完整性上.从整体上讲,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在最后几步身体内顿,对起跳和顺利过杆都有良好的作用,屈腿摆又为发挥跑跳之间紧密衔接创造了条件,杆上的伸背、伸髋与起跳时送髋一致,又加强了起跳和空中动作的连续,所有这些正是背越式跳高的优越性所在.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多采用以分解技术为主的教学法,偏重单个技术动作的学习,选用练习手段多是静止或有支撑情况下进行的,恰恰舍弃了背越式跳高的优点,破坏了技术的完整性,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研究了有关资料,采用以完整练习…  相似文献   

5.
正起跳是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的关键技术,其任务是迅速地改变人体运动方向,创造尽可能大的垂直速度和合理腾空角度,并为过杆动作的顺利完成创造条件。按照动作的结构,可把起跳动作分为起跳腿的着地、缓冲、蹬伸三个阶段。一、起跳腿的着地阶段助跑的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人体重心移过垂直部位后,起跳脚迅速迈向起跳点。此时要依靠摆动腿的有力蹬伸,保持身体内倾姿势向前送髋,使起跳腿一侧的髋超越摆动腿一  相似文献   

6.
身体最长的肌肉如股直肌、股内侧肌、肌外侧肌都起于或止于髋关节,髋关节还是上、下肢配合推掷动作的桥梁。 推铅球最后用力时,由于右侧髋积极向投掷方向转动,形成超越器械。此时,股四头肌、臀大肌、卡腰肌、背胳肌被扭紧拉长,加大了工作距离,加快了最后用力推铅球动作。从唐山市中学生参加中考体育推铅球加试看,几乎大部分学生是臀部后坐髋关节留在后边,造成重心下降。使蹬腿、转髋、送髋消极和挺胸及手推拨铅球无力。笔者认为,最后用力阶段是推铅球技术的关键环节,而衡量最后用力是否合理要由用力顺序(蹬腿、转送髋、挺胸、推拨铅球)、出手  相似文献   

7.
通过连续闪光摄影与肌电记录同步法,对大腿与躯干在不同姿势中所做的屈伸动作进行分析的结果,我们认为:使大腿屈的肌群应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使大腿伸的肌群应包括腰背肌;使躯干屈的肌群应包括股直肌;使躯干伸的肌群应包括臀大肌与股二头肌。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等速肌力测试法,对不同水平的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膝关节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及平均峰力矩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所选取一级运动员在膝关节伸、屈肌群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及力量耐力上均优于二级运动员;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平均峰力矩之比均随速度加快而增大,且膝关节屈肌力量增长幅度高于其他项目运动员.建议在今后训练中应注重结合专项技术动作发展膝关节的快速蹬伸能力,努力提高膝关节伸、屈肌群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及力量耐力水平,并注意膝关节伸、屈肌群力量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中长跑是典型的周期性耐力项目,其突出特征是高"速度"持续跑的专项速度耐力。只有具备较好的速度能力素质和良好的速度耐力及速度力量,运动员才可能在比赛中战胜对手,取得好成绩。1.中长跑技术要点1.1下肢动作:后蹬,当重心移过支撑点垂直面后,积极向前送髋,快速伸蹬髋、膝、踝关节。摆腿:后蹬结束后进入摆动阶段,摆动腿以大腿用力向前上方摆出,膝部放松,大小腿自然折叠着地。摆动腿摆到一定高度,大腿积极下压,小腿自然  相似文献   

10.
送髋能力是衡量一个短跑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影响运动员速度能力的关键环节,由于大腿肌群是短跑动力的主要来源,送髋能力的实质体现的是短跑运动员利用大腿做功能力高低,因此,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提高短跑运动员送髋能力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送髋”技术符合人体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大肌群首先发力的原则,满足了短跑技术对速度杠杆力学的要求.提高运动员的步长与步频,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  相似文献   

12.
陈可芳 《考试周刊》2010,(57):144-145
本文针对短跑伸髋高摆扒地这一系列动作结构变化,探讨如何以整体速度节奏结构为导向,以提高全程跑速为目标,使参与短跑技术动作的肌肉用力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研制一种带有测速功能、振动上固定转髋的核心力量训练装置。该仪器由底座、平衡座、两组振动支撑杆和量化监控组件等部分组成。仪器研发以运动员核心稳定力量训练和运动技能形成的机制为原理,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髋部转体动作中机体各运动单元的协调工作能力,发展机体核心区域的主动肌群与被动肌群,改善运动员对核心肌群的控制能力。将训练过程进行量化和定性的数字化测量,以有效的科学监控实现训练可控化。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健美运动是以表现人体健、力、美,采用器械或徒手的各种练习手段来发展力量与耐力,从而强身健体,塑造优美体型的一项体育运动.因而有简便易行,易于发展,练习方式灵活多样,男女皆宜的特点.因此对塑造形体有特殊功能的健美运动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后,深受学生的喜爱.动作练习是健美运动的基本载体,健美技术练习强调最大限度地集中局部肌肉即目标肌群肌纤维的收缩力量,尽可能不借助或少借助其他肌群的力量来克阻试举完成动作.根据目标肌群的结构,一般可将健美练习的技术动作分为两类:一类为"双关节"动作或称基本动作;一类为"单关节"动作或称孤立动作[1].由于健美练习对学生的力量、耐力素质和意志品质要求较高,加上学生自身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存在差异,在进行健美教学时不论"双关节"动作练习还是"单关节"动作练习,必须依据学生个体不同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安全措施,调节好学生练习时的心理状态,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为确保安全,在进行健美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咏春拳日字冲捶动作的运动学分析,为咏春拳技术要领科学化阐释提供数据支撑,并探讨咏春拳的发力特征.方法:运用VICON红外三维运动学分析系统对5咏春拳教练咏春拳日字冲捶动作过程的拳速、拳加速度、膝关节角度、肘关节角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动作开始时拳速变化很小,至整个动作时间的60%快速增加,约在为整个冲拳时间90%达到拳速峰值;冲拳侧膝关节呈现"先弯曲后伸直"角度变化;肩髋相对转动突然但幅度小.结论:日字冲捶仍符合自下而上顺序:下肢膝关节先蹬伸形成"引",腰髋小幅拧转是为"承",最后肘关节迅速伸直是"发",符合传统武术的发力理论.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及影像测量法,对我国优秀男子标枪运动员最后用力的左侧支撑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左腿在前插支撑速度合理,且采用“扒地”式着地,左侧髋、肩制动形式有平缓型、快速型与曲线型3种;左髋部肌群能够进行积极有效收缩,但左腿的支撑与蹬伸能力较差则限制了运动员水平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古耀升 《课外阅读》2011,(7):239-239
下肢是完成人体动力性动作的主动力来源,而伴随下肢功能性运动的是对抗肌的力量比例和平衡,即主是下肢在髋关节出的屈和伸两组肌群的力量平衡,同时也是决定运动员下肢绝对力量和爆发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李淑艳 《考试周刊》2011,(11):151-151
本文通过对上下肢力量和下肢"送髋"技术动作的分析,探讨了影响提高短跑成绩的因素及提高短跑成绩的训练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在平时的教学或训练中常听到教练员用“送髋”、“挺髋”、“转髋”来提示运动员学习或改进某一技术,然而“髋”在田径运动技术中的地位如何?在各个项目的完整技术中“髋”又担负着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何作用?在教学与训练中该如何把握“髋“这一关键性的动作?对此似乎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这对掌握技术以及改进和提高技术无疑是不利的。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分析了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图片;研究了有关资料文献;总结了在教学与训练中实践情况,对“髋”在田径运动技术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优秀男子押加运动员髋关节肌群生物力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优秀男子押加运动员髋关节肌群用力的生物力学特征,以4名优秀押加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ISOMED 2003等速系统对其髋关节肌群在60°/s向心收缩速度下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优秀押加运动员髋关节两侧伸肌肌力均显著大于同侧屈肌,两侧伸肌肌力发展比较均衡,而两侧屈肌肌力的均衡性还有待加强;而从个体的角度分析,拥有较高的相对峰值力矩和适当的屈肌相对峰值力矩,髋关节两侧同名肌比值控制在0.9-1.1之间和两侧屈伸肌肌力比值控制在0.4-0.52之间是冠军运动员髋关节肌群所具有的特征。结论:髋关节伸肌肌力的大小、两侧同名肌肌力与同侧屈伸肌肌力是否能协调发展是影响押加运动员成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