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细胞粘附功能下降是恶性肿瘤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探讨E-cadherin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研究了E-cadherin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6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进行E-cadherin的检测。结果:E-cadherin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强弱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结论:E-cadherin表达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浸润转移有关,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其表达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Ⅳ型胶原蛋白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46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进行Ⅳ型胶原蛋白的检测。结果: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Ⅳ型胶原与其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结论:Ⅳ型胶原的异常表达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经额面外科手术治疗的59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通过SPSS 10.0软件分析,筛选出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转移的主要临床病理因素.结果:粘液表皮样癌低分化,癌巢边界形态为Ⅲ型,镜下坏死患者术后易发生转移.结论:分化程度,癌巢边界形态和镜下坏死是影响术后转移的主要临床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相关病理因素。方法:对98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通过SPSS10.0软件分析,筛选出影响粘液表皮样癌患者术后生存的主要临床病理因素。结果:与术后生存率相关的主要临床病理因素包括:临床分期、患者年龄、镜下是否发现坏死。结论:临床分期、患者年龄是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术后生存的主要临床因素,镜下坏死是影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术后生存的主要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唾液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经病理复片诊断为唾液腺良、恶性多形性腺瘤的172例临床病理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多形性腺瘤163例,腺瘤型52例(31.9%),肌上皮型60例(36.8%),粘液型51例(31.3%).恶性多形性腺瘤9例,恶变均为上皮性,腺癌3例,腺样囊性癌3例,粘液表皮样癌2例,腺鳞癌1例.颈淋巴结转移2例,局部复发2例,均为侵袭性癌,恶性成分都超过50%,组织学表现为高度恶性.结论:良性多形性腺瘤不同亚型预后无明显差异,恶性多形性腺瘤侵袭性癌多见,恶性成分常多于良性成分,侵袭性癌、组织学分级高度恶性者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和复发.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 ABC 免疫酶标记技术分析了51例正常涎腺及涎腺良恶性混合瘤中12种凝集素受体的分布。结果发现,ConA、PSA、PHA、RCA、UEA—I 受体在混合瘤及恶性混合瘤的良性组织中分布不同,推论部分恶性混合瘤为原发性恶性肿瘤。DBA 受体在恶性混合瘤组织中明显增多,提示 DBA 可能为恶性混合瘤的标记。这将有助于对涎腺肿瘤的发生、诊断及恶变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此结果如结合临床可为混合瘤的恶变、复发、诊断提供早于形态学改变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涎腺疾病,不论是弥漫性或局限性病变,临床常难以作出较明确的诊断.超声作为一种简便、无创、快速的检查手段,能给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涎腺疾病应用高频声像图进行诊断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由于恶性肿瘤血流丰富且有一定的特征,因而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为涎腺腺体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肿瘤标志物是一类特异分布于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这些分子种类较多、功能多样.大多数均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一定的关系.目前,部分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重要的靶分子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因此,肿瘤表面标志物的不断发现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肿瘤标志物是一类特异分布于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这些分子种类较多、功能多样.大多数均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有一定的关系.目前,部分肿瘤标志物可以作为重要的靶分子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因此,肿瘤表面标志物的不断发现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40岁以下妇女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方法对8例40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6例,腺鳞癌(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1例,浆液性乳头状癌并透明细胞癌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特点是子宫内膜腺体失去极性,细胞核变大、变圆、核仁突出,染色质粗或呈空泡状.同时子宫内膜间质消失,代之为肉芽组织或纤维组织,常有炎性反应.子宫内膜样腺癌多数仅累及浅肌层。皆无转移.1例子宫内膜腺鳞癌呈双侧卵巢转移;1例浆液性乳头状癌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结论40岁以下妇女的子宫内膜癌多数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应注意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鉴别.  相似文献   

11.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是肿瘤微环境中比例最高的免疫细胞,对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肿瘤的进展过程中,microRNA可以通过转录后调控的方式作用于多种靶点与信号通路来影响TAM的表型。本文主要讨论了microRNA对巨噬细胞分化、功能性极化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调控作用。首先,microRNA参与了从髓样细胞向成熟巨噬细胞的分化过程,这一过程直接影响了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对巨噬细胞的招募。其次,microRNA参与了TAM的功能极化,使之表现为促癌或抑癌表型,影响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第三,肿瘤细胞与巨噬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和肿瘤的进展而言是必要的,microRNA可以通过胞外颗粒的形式作为交流的媒介。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巨噬细胞相关microRNA作为肿瘤诊断和预后标志物的潜在价值,以及基于巨噬细胞相关microRNA的肿瘤治疗新策略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恶性程度较低、最常见的甲状腺癌,肿瘤生长缓慢且大多预后良好,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又被称为隐匿性甲状腺癌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所占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相应比重也在不断增加.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主要是指肿瘤直径≤1.0cm的甲状腺癌,属于甲状腺癌的特殊类型.普遍认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进展较慢、属于一种恶性程度较低的惰性癌,一般情况下预后较为良好.但存在极少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表现的乳头状癌,表现出术后病情复发、颈部淋巴结转移等侵袭性病理特点,导致临床治疗方案存在争议与不统一.本文主要综述了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相关预后指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15s和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CD15s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D15s和E-cadherin在肝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2%和44.2%。CD15s阳性表达的肝细胞癌转移率高(P〈0.05),分化程度及患者5年生存率低(P〈0.05) E-cadherin阳性表达的肝细胞癌转移率低(P〈0.05),分化程度及患者5年生存率高(P〈0.05)。CD15s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CD15s和E-cadherin表达与肝细胞癌转移和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联合检测CD15s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肝细胞癌预后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涎腺多行性腺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对116例涎腺多行性腺瘤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所有肿瘤经过手术有6例复发,其中腮腺是最主要复发部位,颌下腺、颊、唇、腭部多行性腺瘤未见复发。结论不同部位的涎腺多行性腺瘤有不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有助于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组织中尿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集乳腺腺瘤23例,乳腺癌109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uPA的表达情况。结果:uPA在乳腺癌和乳腺腺瘤中表达率分别为49.54%和21.7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浸润性癌组阳性率高于非浸润性癌组(P〈0.05),髓样癌组高于浸润性导管癌组(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uPA阳性率与患者病理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检测uPA在乳腺癌中表达,可以提示预后并对肿瘤的治疗方案选择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诊断、治疗的方法选择及癌危息肉判断标准。方法对1997年-2006年收治的经病理切片证实的胆囊息肉病变7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为胆固醇性息肉,9例为腺瘤(3例癌变),7例为炎性息肉,6例为腺癌样增生,2例为腺肌瘤。结论提出胆囊息肉样病变相关因素、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探讨涎腺嗜酸细胞腺癌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对21例涎腺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嗜酸细胞腺瘤12例,占57.14%;恶性嗜酸细胞腺瘤9例,占42.86%。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多见。良性病例生长缓慢,病程长,极易误诊为多形性腺瘤;恶性病例病程短,原发瘤呈迅速浸润性生长。由于该瘤是多中心性生长,术后极易复发;恶性者颈淋巴和脑、肺转移率高。确切诊断须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首次彻底手术切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恶性瘤体>2cm者应作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酌情实施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S100A9蛋白表达与口腔鳞癌分化、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口腔黏膜组织中S100A9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对S100A9基因差异性表达与口腔鳞癌病人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100A9在口腔鳞癌中高表达与癌旁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5)。S100A9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S100A9蛋白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无关(P> 0. 05)。结论:S100A9基因表达和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S100A9可作为判定口腔鳞癌恶性程度及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也可作为新的生物标志物及治疗口腔鳞癌浸润转移的潜在靶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Survivin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探讨其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将10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32例正常肝组织标本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vivin的表达.结果 Survivin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原发性肝癌中,Survivin的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 Survivin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Survivin可作为判断原发性肝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性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AR;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ABC法)检测64例尿路上皮癌石蜡标本三种性激素受体AR、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雄激素受体阳性51.6%;雌激素受体阳性53.1%;孕激素受体阳性50.0%.且与肿瘤分级、分期密切相关,高分化癌、浅表性癌阳性表达高于低分化及浸润性癌,其中性激素受体阳性率分级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两性间仅AR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癌旁上皮及平滑肌组织均无表达.结论:实验结果提示尿路上皮癌存在性激素受体异常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也提示性激素可能对尿路上皮癌发生发展有某种直接或间接作用.临床上检测性激素受体可了解尿路上皮癌多方面的生物学信息,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更有价值的指标.本研究也为进行尿路上皮癌内分泌治疗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