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双性化模式两种范式.研究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者具有最理想的人格特征和最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教育.  相似文献   

2.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及其对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双性化模式两种范式。研究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者具有最理想的人格特征和最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教育。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所需要的人才更多的融合了男性与女性原来所专属的优秀性别角色特征。双性化人格作为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在对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和性别角色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主要从家庭方面提出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发展对儿童的性别角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形成兼具男女优势人格的双性化性别人格,在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中,父母教养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双性化发展的关系的量的研究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性别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程度,从而推动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塑造和培养研究.  相似文献   

5.
关于儿童教育中理想性别角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性化人格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儿童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包括:性别角色定型观念、家庭、社会角色期望等。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教学中应摆脱传统模式束缚,致力于塑造更适应社会发展即具有双性化人格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6.
双性化人格对于儿童认知、情绪、能力和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双性化”或“双性化人格”成为顺应新时代性别角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家庭教育这一言传身教的主阵地中实施双性化教育更是势在必行。立于双性化视角,透视双性化教育对于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涵义和必要内容,并从打破旧有认知、树立角色榜样、创设发展环境三方面提出家庭实施双性化教育的关键思路。  相似文献   

7.
双性化人格已被证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最佳性别角色模式.幼儿双性化教育应尊重幼儿的生理性别特征,遵循其心理发展的规律.同时,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双性化的人格特征和教育期望,教育部门和幼儿园也要重视双性化教材的编写和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另外,它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重视和配合.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双性化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性别角色教育的新趋势。儿童时期是进行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的双性化人格特质对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贝姆(Bem)的性别角色量表对小学教师的人格特质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在小学教师中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数较多,男教师中具有男性化人格和女性化人格所占比例差异较小,女教师中具有女性化人格特质的人数明显多于男性化人格的人数,23-30岁之间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教师人数最多。  相似文献   

9.
王鹏鹏  冷泽兵 《文教资料》2011,(31):164-166
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问题上,双性化人格理论可以更好地迎合时代的需要,它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不同于现在出现的中性化人格。儿童性别角色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教育者可以结合儿童性别角色发展所处阶段对儿童进行双性化人格的教育,在实施双性化教育的同时,要警惕由此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个体在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人际交往、人格特征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很多优势,双性化教育必然成为性别角色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为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双性化发展,幼儿家长应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父亲应积极参与教养,教师应有双性化的教育期待并鼓励幼儿体验异性的活动,在幼儿异性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渗入双性化教育内容。此外,以幼儿读物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应多传播双性化人物榜样。  相似文献   

11.
李璇 《考试周刊》2011,(35):233-234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双性化人格已经成为一种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幼儿时期是进行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关键期,本文借"伪娘"现象的热议之机来探讨有关幼儿的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在幼儿双性化教育中,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该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在幼儿性别教育中要根据男女两性心理发展的规律,用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理想的性别模式标准来实施性别教育,促进不同性别幼儿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性别角色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不仅影响到个体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人格特征和素质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发生了严重偏移,与性别一致的传统类型男性化和女性化大量减少,而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弱的未分化类型则急剧增加。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高的双性化是我国性别角色的理想类型,男性化特质则在双性化特质中起主导作用。在针对偏移现状及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引领对策:(1)在性别角色的认识和宣传上需大力纠偏;(2)大力进行未分化的预防教育和干预教育;(3)全面开展理想化类别的双性化特质塑造教育;(4)加强体育活动,增强男性特质。  相似文献   

13.
采用BSRI和"大五"人格问卷,对169名一年级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性别特质进行的研究。发现,在男女大学生中存在着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这样四种不同的性别特质类型,双性化特质类型者较之其他三种,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道德感。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相似文献   

14.
双性化是一种全新的性别角色模式,它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和优点,能更好地调节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是未来性别角色教育的必然趋势。初中阶段是身体和心理急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性别角色决策的关键期。本文随机抽样四川省两所初中学校,调查初中生性别角色现状及其特点,并提出在双性化人格视角下初中生性别角色教育的对策,以期促进初中生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性别观念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以生理差异为基础,认为典型化的性别角色更加适合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男性化与女性化位于性别角色的两端,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对立的。性别角色双性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定义和认识。近年来对于男女性别角色双性化的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个体在心理发展,社会适应方面更具优势。性别角色双性化这个主题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幼儿园角色游戏设计中,幼儿的性别认同与双性化人格培育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是对角色游戏中展现人物双性化人格的“情境”作合理安排,帮助幼儿识别同一性别角色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男性化”人格特征或“女性化”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双性化人格特质成为教育学、心理学关注的热点。研究者基本认为双性化人格对个体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本文使用修订后的美国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对部分院校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特征进行分析,运用SPSS软件统计,通过性别、是否独生、年级、学科四个变量因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水平的差异,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人们通常把儿童从生物因素为主要特征的自然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叫做儿童的社会化。儿童社会化包含着很多不同的内容,如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角色的获得、性别角色的获得等等。而其中性别角色在幼儿健康人格形成方面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儿童心理学家和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关注。现以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调查情况的个案为依据,侧重分析了家长、教师、社会对幼儿性别角色意识的影响,提出了“因性施教,培养集两性优点于一身的儿童”的教育策略,并对双性化人格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和交往焦虑量表(IAS),整群随机抽取4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论:(1)被调查大学生中双性化人格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2)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普遍较高。(3)双性化人格特质与良好情绪状态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表现为双性化人格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20.
苏雅婕 《教师》2021,(8):119-120
双性化教育以培养双性化人格为目标,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幼儿自小接受双性化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幼儿园环境会对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研究双性化教育为起点,尝试创设具有双性化教育特征的幼儿园内部环境,为推动幼儿双性化教育发展、扩大双性化教育研究领域、推进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