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运用动态力学理论,建立单腿摆动力学模型和动力学方程,运算推导出人体在腾空阶段由于合理的肢体摆动水平速度出现增量,因而证明人体重心在跳远腾空中不是单质体空间运动轨迹,提出了由于肢体后直、前屈,速度快慢、力量大小的摆动而引起人体速度和位移变化的“动态抛物线”理论;并用加速传感器测试系统测试运动肢体摆动参数及身体在空中的速度变化,对“动态抛物线”理论进行了验证。这与传统的“起跳腾空后,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是不会改变的”理论迥然不同。利用这种理论,可以规范和完善跳远空中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2.
采用录像解析法,对女子跳远运动员空中技术特征进行研究,探讨空中技术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空中技术对女子跳远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影响程度,提出重心抛物线轨迹距离利用率这一新理论。得出3种空中技术对理论重心抛物线轨迹距离的利用率不同,走步式技术对身体重心理论抛物线轨迹距离的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起跳过程进行研究,得出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重心速度、位移等运动变化情况,研究了摆动腿的运动特征.同时证明,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摆动动作对身体重心的运动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跳远技术的运动学模式是由四个相互关联部分组成: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本课题从跳远的空中技术入手,研究蹲距式、挺身式、走步或跳远在空中的平衡性结合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观察其对跳远成绩的影响,从而提高跳远运动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跨栏步技术应体现出跨栏速度快,重心高,起跨角小,腾空后人体重心运动轨迹"平直"且接近栏顶,空中停留时问短、下栏快速支撑平稳,水平速度损失小,能顺利转入栏间跑。摆动腿在跨栏步技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跨栏步中摆动腿的技术必须符合上述跨栏技术规格的要求。一、起跨腿着地缓冲阶段摆动技术摆动腿等蹬离地面后即应充分折叠,快速前摆,使摆动腿重心尽快靠近身体重心垂线,以减小  相似文献   

6.
<正>一、立定跳远的常见错误动作立定跳远技术分为预摆、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环节,而在这四个环节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起跳和腾空两个环节,常见的错误动作有:1.屈臂摆臂。起跳时两臂自然地摆动可以对身体起到提拉、带动的作用,而直臂摆动速度越快、摆幅越大,提拉和带动的效果就越明显,相反如果屈臂摆动,则会引起身体波浪形运动,降低身体的腾空高度,缩短身体在空中的运行时间,从而大大地影响  相似文献   

7.
跳远运动是人体由助跑、起跳,使身体沿水平方向获得最大的位移。因此,在整个跳远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呈现的轨迹属干斜抛运动。从技术形式看分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根据田径规则的规定,跳远远度的丈量,是从起跳线(起跳板靠沙坑近的边沿)到运动员身体任何一部分的最近落地点与起跳线垂直的水平距离。这样,运动员身体重心在空中运行的水平距离,并不是跳远的远度,跳远的远度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如(图一)。  相似文献   

8.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初中学生跳远普遍存在着“起跳后身体朝垂直方向变化小,落地后身体仍以较高速度前移,而出现身体‘前冲’甚至头触及沙坑等现象。”导致如此结果的原因有三: 一是学生“可控速度”低。助跑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跳远成绩。但学生试图通过增快助跑速度提高成绩时,又不能控制所提高的助跑速度而导致起跳后身体还未很好腾空就迅速落入沙坑。此刻由于水平速度高,在下肢落入沙坑后,较高的水平速度变为上体继续向前位移而前跌。二“起飞角”小。从理论上讲,起跳后身体重心应沿18°-24°飞出。“起飞角”小,助跑中获得的向前速度就不能在空中发挥其惯  相似文献   

9.
跳远“空中转动”这个名词,粗看起来好象比较陌生,但在我们经常的跳远教学与训练中,无时无刻不和它接触,并不断地在克服它,以提高跳远的成绩,这里我就跳远的“空中转动”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一、在跳远中什么是“空中转动”。所谓跳远中的“空中转动”,就是当人体起跳蹬离地面后,身体的重心按一定的抛物线轨迹飞进。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力学系统内,内力可以改变系统内各物体间的动量,可将某一部分的动量转递给另一部分,但不能改变整个系统的总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数据处理法,对参加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运动员(最后筛选取20名)空中技术特征进行研究,探讨空中技术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结论认为:我国女子跳远运动员空中技术对起跳效果有影响。走步式空中技术能在起跳过程中通过紧密衔接的摆动腿加速前摆和制动前摆,加快起跳腿的缓冲和蹬伸动作速度,促进身体重心获得更大的垂直速度,而且水平速度没有更多的损耗,从而获得更大的腾起速度和腾起角,腾起时身体重心的垂直位置更高,最终取得优异成绩,促进跳远起跳技术朝着快速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梅菊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李梅菊推铅球技术的速度节奏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在滑步阶段,李梅菊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的瞬间,但摆动腿垂直分速较大,重心腾起角度大,降低了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在过渡步阶段,由于右腿的迅速退让能力和由退让迅速转为克制的能力较弱,单支撑时间过长,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均呈下降趋势;在最后用力阶段,主要用力点较为突出,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2.
背越式跳高“双动力”起跳技术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法,分析了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和垂直速度的变化规律,认为背越式跳高起跳身体重心由低向高不断加速上升,垂直速度是由小到大不断加速增大,是从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垂直支撑开始到起跳腿蹬离地面结束的“两步”中完成的,起跳垂直速度是摆动腿支撑和起跳腿支撑下的“双动力”起跳中获得。弧线助跑起跳最大的优越性是经济实效地降低和升高身体重心,为身体重心运动方向提早转变和垂直速度提早积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张榴红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速度节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女子铅球运动员张榴红为研究对象 ,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张榴红推铅球技术的速度节奏进行分析研究。结论 :在滑步阶段 ,张榴红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的阶段 ,但存在着摆动腿垂直分速较大 ,重心腾起角度大 ,降低了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 ;在过渡步阶段 ,张榴红由于右腿的迅速退让能力和由退让迅速转为克制的能力较弱 ,单支撑时间过长 ,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均呈下降趋势 ;在最后用力阶段 ,张榴红主要用力点较为突出 ,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4.
时目前我国3名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投掷技术进行同步研究发现,宋爱民存在腾空时间短、重心高、右脚着地早、上下肢扭紧差,最后用力阶段重心向投掷方向移动速度快、左右脚在垂直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力较大、力量的向前行较好;孙太凤缓冲时间较短、右腿蹬伸充分、垂直方向和向前的力量较大;李艳凤过渡阶段上下肢扭紧好、身体后倾角度大、右脚着地对地面冲击力大、左右方向的力较大、力量在左右腿之间移动幅度大、没有转化为向前或者垂直方向的力量,向前性差,蹬伸不充分.  相似文献   

15.
程晓燕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对女子铅球运动员程晓燕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论:程晓燕在起滑时左腿摆动垂直分速过大,水平分速相对较小,重心腾起角增大;过渡步阶段单支撑时间过长,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均呈现下降趋势;最后用力阶段主要加速点(用力点)较为突出,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不同落点(T内角、Body追身和Wide外角)网球侧上旋发球技术动作的运动学规律。方法:采用2台三维高速摄像机拍摄10名网球运动员侧上旋发球技术动作,使用北京体育大学视讯解析系统采集运动学参数,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和归一化处理等(Fc=10)。结果:1)抛球引拍阶段:抛球时左肩水平投影角呈显著性差异,左肩、右肩和左膝关节角速度变量呈显著性相关(R=0.82),站位方式无显著性差异;2)"挠背"阶段:不同落点发球时发力顺序协调一致,由下至上逐步将力量传递至击球点;3)挥拍击球阶段:击球时刻不同落点间分速度和击球角度差异性显著,外角侧旋>追身侧旋>内角侧旋,内角上旋>追身上旋>外角上旋,外角Angle>追身Angle>内角Angle。击球点高度与身高的倍数为外角(1.32)、追身(1.25)和内角(1.21),击球点由内至外逐渐向右偏移;4)随挥阶段:击球后重心位移和速度分量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膝关节角度变化均值39.7±1.8°。结论:我国高校网球二级运动员亟需储备发球隐蔽性、击球点空间位置、挥拍轨迹和击球速度分量等方面的意识体系。应当继续以运动生物力学为手段加强网球各类型发球技术动作、各环节运动特征和发球所致损伤因素等进行系统化和精细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采用爱捷运动录像快速反馈系统EIMG90,对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进行细致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摆动腿蹬离地面至起跳腿着地支撑阶段,我国运动员两腿着地点近,身体重心向下垂直速度小,这有利于保持起跳前的速度,起跳脚着地瞬间至最大缓冲阶段,摆动腿摆动角速度与起跳腿蹬离地面瞬间的重心向上垂直速度相关,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比,我国运动员在着地支撑瞬间身体内倾不够。  相似文献   

18.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quantify clearance mechanics during gait. Seventeen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hemiplegic cerebral palsy underwent a three-dimensional gait analysis evaluation. Dynamic leg lengths were measured from the hip joint center to the heel, to the ankle joint center and to the forefoot throughout the gait cycle. Significant asymmetry was observed during stance, initial and terminal swing phases, where the hemiplegic limb was found shorter by using a paired t-test at 51 sample points (p < .05). The hemiplegic side was restricted in achieving maximal length during terminal swing. The ratio between the maximal dynamic leg length during the stance phase to minimal dynamic leg length during the swing phase was found higher on the non-involved side and lower on the hemiplegic side (p < .05). Quantifying clearance mechanics based on dynamic leg length can provide an additional insight into the analysis of gait patterns and might assist in detecting time of abnormal kinematic deviations.  相似文献   

19.
背越式跳高快速弧线助跑起跳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进一步研究背越式跳高起跳理论,对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过程进行分析,揭示背越式跳高的优越性在于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其实质是弧线助跑起跳为背越式跳高身体重心运动方向的提早转变和垂直速度的累积创造了有利条件。背越式跳高起跳是“两步”起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