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作为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成为其首要任务。文章主要通过对当今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分析,从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实践育人、加强激励机制以及做好"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入手,结合实际经验,探究当今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深化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也成为各大高校重点培养人才的主要依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发展提供有用人才,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深刻意识到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推动高校人才建设事业发展,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为将来个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晖 《教育教学论坛》2019,(21):165-167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举、强国之道,有利于中国产业、企业、分配等方面的结构优化。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能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经济转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学是培养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要把培养经济管理类"双创型"研究生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去完成。为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培养创新型人才,本文基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双创"实践平台的优势,分析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要培养引领经济社会前行的经济管理类"双创型"研究生人才。最后,给出在新常态下构建经济管理类创新创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工科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立足于当前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针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不足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在工作实践搭建了"三结合、三搭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而提出完善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互联网+"背景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经济提质增效的人才保障,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成败,而且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本研究提出了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模式,包括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平台、师资队伍以及评价体系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培养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可采取与企业协同合作发展模式,让其为学生提供货物、平台、资金等有利支持,并由此为企业输送创新创业跨境电商新鲜血液,以此带动跨境电商专业发展,促进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二者相互进步。本文阐述了协同创新为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以及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以期有效提高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效率,加快跨境电商行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创新创业人才“三区”联动培养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创新创业人才,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在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下要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需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制度保障做出努力,力争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12):196-199
"双创"人才是以素质为根本,并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人才。培养"双创"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产学研融合是高校提升实力创建"双一流"大学的动力源泉,是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着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下,应用型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立足"职业生涯规划"视角,明确应用型高校融合教育目的,分析当前融合教育存在的不足,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构建提供思路,真正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关系到创新型国家建设。就地方高校而言,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关键就是要建立服务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机制。本文侧重于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探讨,为地方高校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的重要领域之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四型"人才。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作者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革,充分利用高校搭建的有利教学平台,利用高校特有的人员、设备和资源优势,以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对计算机实验教学做了深刻研究,就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指出高等院校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但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教学,存在着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不充分、实践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师创新创业指导能力不足等问题,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就需要积极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开展实践课程建设,在实现高校特色办学的同时增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在大学生就业日益艰难的今天,自主创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拓展就业渠道的新思路,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也成为我国高校未来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然而,我国高校在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面临着缺乏配套的创业支持体系,师资力量不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以及大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缺乏将创业意识付诸实践的勇气等问题.为此,我国高校应秉承"做中创"理念,与政府、企业通力合作,整合资源、打造有利于"做中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环境和平台,加大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创新创业人才是商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方向和必然趋势,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教学对培养商科人才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至关重要。目前高校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存在重视程度不够、体系不完善、资源不足和师资队伍缺乏等问题,商科实践教学应该从"高度、广度和深度"全方位立体角度进行完善和加强。  相似文献   

15.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内各大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不断的探索。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方式受到政府、高校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教育模式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应用型高校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科学的、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尤为重要。本文对当前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探讨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旨在提升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界研究的新热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赋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厘清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构建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构建以第二课堂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等举措,搭建出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青岛科技大学坚持在产学研合作中发现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逐步探索出一条"产学研协商定计划、产学研融合强能力、产学研转化育氛围"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的责任和担当.结合地方商科院校的实际,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该围绕育人理念、育人平台、育人机制等进行总体谋划.在此基础上,提出秉承商科教育特色确立人才培养定位,着力"创业三维"完善能力培养体系,紧贴区域实际提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水平等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创新创业理念与精神,另一方面还需要有足够的客观支持力量。当前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应该更好地解决这些不足。文章从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入手,探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作为提高人才质量的培养战略主要实施部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国很早就强调国家高等教育创新人才质量培养战略的重要性,但是多年相关人才战略实践表明,国家高等教育创新人才质量培养战略的实施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的,而相关机构认为我国高校现存的人才机制极其妨碍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此为出发点,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学校、教师及学生等妨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以期能够为提高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