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双重身份的认同感和可能遭遇的身份认同危机是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双重身份的探究,对其双重身份认同及危机进行分析,提出了"双面人"和"边缘人"现象,并对危机的解决进行探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关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师具有双重的身份属性。他们既是在乡村积极履践教育使命的"教师";同时又是充分融入乡村共同体的"村中人"。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就是乡村教师及乡村民众对这种双重身份的正确理解,并且双方的行动都高度契合这种理解。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原理,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是制约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又是其身份重构的重要路径。为了使乡村教师积极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进而促进其身份的认同,需要乡村所有成员凝聚共识,深刻体认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多重意义;需要对乡村的政治、经济等制度进行相应变革;还需要动员本乡及他乡的知识分子精英及文化精英,为乡村教师做出榜样示范。  相似文献   

3.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本文以高校辅导员教师身份的内涵为切入点,探讨了高校辅导员教师身份的具体表现,剖析高校辅导员教师身份的强化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系,从增强高校辅导员的教师身份认同和推进高校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培育两方面提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民办与公办学校间教师流动本应具有教育学、管理学及社会学意义,但因我国民办学校教师身份认同危机而无法体现。本文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揭示了"资格身份化、政策频繁变、身份等级化"等市场机制下的身份流动"规矩"、及"一校两制、双重身份、退居二线"等政策机制下的身份流动"规矩";并对"规矩"背后的"试水"、"特权"及"等级"文化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提出了民办学校教师身份认同感培养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分析英语教师双重文化身份认同与教学对象互动形成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双重身份的体现应用以及作用,以及就如何充分发挥中国的英语教师的双重文化身份的优势,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广大英语教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其身份认同直接影响乡村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和乡村教育质量提升。近年来,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成果数量逐年增加。已有研究成果以"在乡村从教"为导向,探寻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缘起,剖析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意蕴,明确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梳理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表征,构建了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实践策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树立"为乡村而教"的价值导向,澄清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教育内涵,把握影响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核心要素,"以中国为方法"统整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多元研究视角,构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体系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角色认知是身份认同的基础。新生代乡村教师开始或即将迈入"不惑之年"却遭遇角色认知的困惑,表征为行走在城乡之间的"边缘人"、身陷乡村却心寄城市的"异乡人"以及疏远乡村社会生活的"旁观者"。帕特南的社会资本与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具有高度的逻辑契合和深度的内在关联,是促进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其中,互惠规范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制度保障,社会信任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心理基础,关系网络是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社会桥梁。基于此,建立"普遍互惠"规范、提升"单薄信任"水平以及拓宽"横向关系"网络,进而建构新生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不惑"的制度保障之路、内生动力之路以及现实效用之路。  相似文献   

8.
师生关系具有双重结构:当教师作为"教化者"的时候,师生关系就成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当教师作为"启蒙者"的时候,师生关系就成为"派生性主体-主体"的关系。这两种师生关系都须维护和发展。为此,教师既要认同"启蒙者"身份,也要认同"教化者"身份。但两种身份认同有可能产生冲突。诉诸"反思均衡",教师能够消解这种冲突,确保学生受到正派正义的对待,通过倡导方式引领学生向善,促使学生认同共同体和承认他人的共同体身份认同,致力使所有人团结都是"反思均衡"所需要比照的"深思熟虑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和探讨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可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分析路径.现实中我国教师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重叠认同"的现象,这使教师群体在认同方式上出现多元的选择状况,也凸显了我国教师生存的真实状态,即要在利益选择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杨茜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0):31-38
身份认同是研究教师发展的重要维度.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与他人、环境关系互动过程中生成教师对身份的反思、判断及自我对职业价值观、职业意义再建构的过程和结果.本文采用跨案例分析方法,基于教师与变革、职业、学生、学科的关系框架,探讨社会转型期我国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教师身份认同存在共性与差异性:共性体现在"小我"与现代社会转型的共振,即受自我与学生、学科、职业、社会变革之间圈际互动关系的影响;差异性体现在因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教师个体对时代的感受度、对改革敏感度的感受不一,不同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总体来看,社会转型期教师要自觉将教师个体的"小我"融入国家、社会的"大我"中,又要通过不断提升"小我"以丰富作为教师"大我"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