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部分     
在新课程《考试大纲》的必考内容中,现代部分包括“俄国卜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罗斯福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六个世界史专题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六个中国史专题,涉及现当代中国与世界历史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及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试验)》中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规定了三个“学习要点”:(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  相似文献   

3.
(一)知识范围与结构 本主题主要探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根据课标,主要涉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两个专题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学习要点。  相似文献   

4.
该文将中国社会中“乡村与都市”这对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变化放置在殖民经济的历史和中国国家性质变革的过程中加以考察。作者将知识分子的文化传播实践与中国社会空间政治的变迁历程进行联系和比照,从而说明“乡村与都市”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了不同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的文化政治心态,也展现了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不同发展方向,及其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现代开放式历史教学是与学校教育系统、社会生活系统和学生智能系统相贯通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教学体系。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和“现代性”。“开放性”是指学科教学系统对学校、社会系统与学生个体智能系统的开放 ;“现代性”是对历史教学时代性的强调 ,即历史教学永远与时代、与稳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学生个体智能要求相适应 ,永远随着时代而发展。  相似文献   

6.
略论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现代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在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确立之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研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发展未能古今贯通和中西合璧;2、中国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速度;3、教育哲学的理论困惑。促使新世纪中国教育哲学更好地发展,可以从四方面把握:1、确定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夏国锋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3):17-19,24
文章试图粗线条式地勾勒清末之前、清末及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变迁图景,其隐含着秉持了现代国家建构是对中国乡村社会政治结构变迁的一个外来主导力量的前提假设,即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必然导致乡村政治结构的变化。描绘了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如何改变乡村政治结构及带来乡村政治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以降,现代教育目益成为中国教育历史演进的主体形态。中国现代教育是指自鸦片战争之后逐步拓展的,经过洋务教育、维新教育、“新政”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教育等若干时段并变革至今的不断适应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教育形态。中国现代教育是一个描述现代中国社会的教育总体特征的范畴,它是在并只能在中国古典教育与现代教育抑或中国传统教育与中国现代教育相互对待和互为比较中才能确立起来。中国现代教育萌生于二十世纪初年,以1901年改书院为学堂的诏令和1902年的壬寅学制和1904年的癸卯学制以及1905年停废科举为制度标志。中国现代教育的萌生不是某个单一制度因素所能决定的,它乃是由多个制度因素合力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体育教育的改革,规定了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反映了教育现代化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选择。这两条主线便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人文)主义”“以人为本”是“人类生存战略的变迁”。因此,重视体育教育人文性的研究具有时代的意义,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视野下的现代学校制度变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社会阶层与教育获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以及家庭结构的变迁,导致人们之间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差别日益扩大,从而使教育不平等问题愈加凸显。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好的学校制度能够降低出身的不平等或者降低家庭背景的重要性,因此,当今学校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弥补人们之间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方面的差异,即通过建立“公平教室”、创建“功能共同体”、改革考试制度等,以促进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必将进入人类社会文明的新时期——知识经济文明阶段。而作为这一新的社会文明基础的知识生产,将更加依赖教育,教育必将成为社会的中心。“教育是社会的中心、生产的中心”正是我国二十世纪“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群众本位”教育论的核心思想。纵观近十余年来,中国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所产生的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无不反映并持续不断地证明着:徐特立“群众本位”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给电化教学带来了新的内容。本文重点阐述了计算机信息网与教育技术;计算机信息网在教育、电化教学及教学管理中的应用,以使大家关注现代媒体与传统媒本相结合,为现代化教育服务。在即将过去的20世纪,科学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人类由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各国纷纷投巨资来建设信息产业。从1993年起我国产生了金字工程,信息服务公司如“赢海威”、“迅捷”CHINANET等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了,中国正走向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人才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鸦片战争被迫开国到今日主动开放,一百六十余年中,支配中国教育的人才观伴随着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根本性变迁。其演进形态大体经历了“中体西用”式洋务人才观、“即中即西”式维新人才观、中西融合的民主主义人才观和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人才观、“三个面向”人才观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由于社会具体环境的变化和教育过于功利化的趋向,当前学校价值观教育已经逐渐脱离生活实际而流于空洞的道德说教。通过对这种现状的具体分析,提出学校价值观教育应根据已经变化的社会具体环境,把中国传统文化中适应于当代社会的积极部分加以阐发,结合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开展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价值观教育,以体现学校价值观教育对于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形成与发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范畴之一。经过数千年之演进,“孝”无论是内容(孝道)还是形式(孝行)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起源上看,“孝”的主要内容包括:“尊祖敬宗”、“事奉父母”、“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等,它都是含有强烈的社会意义。经过了“社会源起”、“家庭转向”两个阶段,现代意义上的“孝”则正向“社会回归”。“孝”在不同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变革而带来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人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谈论的主要论题,也是现代教育“问题中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现代教育发展所应解决的依然是科学与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山水画千百年来都是传统绘画中的精粹,被历代文人所喜好。山水画不仅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更多的是承载了他们“澄怀观道”的思想。但时事变迁,我们的生活环境与思想文化都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千年山水画也应与时俱进,向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乡村教育思想,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观点;“村级大教育”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教育模式,正是其思想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两姓家族社会生活为核心,折射出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历史与文化变迁的壮阔画卷。作者在塑造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的同时,更以冷峻的历史眼光审视现代中国革命,洞悉出扑朔迷  相似文献   

20.
一、重要考点1.社会生活主要内容:人类不同历史时期衣、食、住、行、用、娱、体等方面的具体史实。2.社会生活变化的重要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农村根据地、新中国建立后、改革开放新时期。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