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体验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帮助,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独特作用。“体验学习”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下面就初中物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谈几点不成熟的个人教学体会:1 “体验学习”要突出  相似文献   

2.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股新兴力量,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学重新进行诠释。学习体验既是一种生命体验,又是建构知识意义、焕发生命活力、提升生命价值的手段和途径。该文旨在吸收、整合积极心理学及学习体验理论的精华,探索高校“积极、体验式”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古典理性诗学衰微,“体验”与“梦想”作为“不可再现”的生命奥妙在诗学论域扩散、蔓延,导致后理性诗学的崛起。“体验”是生命的盘桓流连,归属于意义又流亡入时间,是存在的关联又是存在的断裂;“梦想”是超越、否定、流亡的精神力量,它建构而又消解,返本归根而又向上超越,体现着人类本质的自由与万能  相似文献   

4.
教育叙事研究是文学的叙事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叙事是人类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的一条途径,叙事总是与体验联系在一起。故事里有真情,故事里有真理,故事里有“真的生命”。新课程正在走进教师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并在日渐改变师生的生活与生命状态。为此,本刊特别策划了“教育叙事研究·新课程故事”栏目,以记述这种变化的过程,增进我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本刊诚邀你,把你经历的新课程故事,把你体验到的新课程理念,用流畅优美的文字写下来,与我们的读者分享。来稿请注明“教育叙事研究”栏目收。  相似文献   

5.
“光”是同语言、知识、人类的文明和人的存在本身密不可分的。为了对“光”的隐喻实质作进一步的了解,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之下,探讨“光”在英汉语中隐喻义的异同及其隐喻认知理据,进一步揭示“光”所蕴含的人类心智体验及其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所共有的认知模式,因此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由于人类身体体验和物理体验的共性,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本文以“up/down”与“上/下”为例,通过对比它们在数量、社会地位、时间、状态方面的隐喻,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隐喻概念上存在的相似性,并初步论证产生这种相似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高中历史学科“抗疫”课程设计可围绕“家国情怀”涵养,以“抗疫”情境中疫病应对与疫病应对的价值评价为核心内容,在个人与他人、中国与他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维度中选择恰当的社会灾难性议题构建具有创生意义的课程活动。疫病应对指向共时与历时中的个人、中国与世界对疫病的应对举措,疫病应对的价值评价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涵养。所有课程活动在体验、了解、对比和辩思中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家国情怀”内涵并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制度自信和国家认同,发挥历史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担当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英汉“恐惧”隐喻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体验。而“恐惧”情感这一抽象的概念常常是用隐喻来表达的。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表达“恐惧”情感的隐喻,存在着共性,这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但是英汉语言中也存在不对应的概念隐喻,这源于各自不同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物理是一门以“理性”和“严谨”为标识的科学,因此,学习物理需要缜密集中的思维逻辑力,物理课堂教学需要更多的“理性化”的特点。但感性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加之物理的本源及物理规律与人类生活经验有密切的联系,“感性”便可成为高中物理教育的一个新朝向,而通过视频展示、人文诠释、活动体验和实验操作这四种方式可以激活物理课堂,渗透“理性”思维,从而实现课堂活力的充分迸发。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设计中将“燃烧与灭火”相关的化学知识与两纲教育紧密相连,使二者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创设合适的情景作为铺垫,以人类对“燃烧”的内涵的理解过程为主线,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大学美育功能的独特性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美育促进人格完满和人性自由已为大学教育普遍关注。大学美育功能在构筑生命整体、完善心理结构、引导自我超越、促进个性发展等四个方面具有独特性。和德智体诸育相比,大学美育在感性关注、情感激发、生存体验和人文关怀中,体现了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启示、引导人走向完满与自由。  相似文献   

12.
尼采审美主义源于对叔本华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独特体悟.其特点在于,从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中寻求生命救赎之途.尼采认为,由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衍生的悲剧艺术,在悲苦的现实世界面前建立了一个艺术的中间世界,从而缓解了人类的心理重荷,并为生命提供了经历、战胜痛苦的可能.尼采的审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体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又有其唯心本质及空幻色彩.  相似文献   

13.
韩非师从荀卿考论——兼及荀、韩思想之"异"与"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非师从荀卿的经历是其生平事迹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和《李斯列传》,以及《荀子》《韩非子》等材料,对韩非早年求学荀卿的经历作了考论:时间在前255至前247(荀卿重返楚任兰陵令)年间,地点即在楚之兰陵;其所学内容更多是有关“帝王之术”的内容。荀子的儒家学说对韩非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二者思想在这一点上又体现出了内在的一致性。在目前研究者更多看到荀、韩思想之不同、更多强调二者的对立性时,这种一致性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于连性格的主要特征,认为小说中其人生轨迹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不幸的家庭生活,初入上流社会,贝尚松神学院,在莫尔侯爵府。这四个阶段见证了他的性格成长与心理路程,作为平民及贵族双重身份及双重性格的结合体,于连内心充满了复杂的矛盾,这两种身份及性格的交战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急速发展的成长时期,由于个人成长过程的挫折经历、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冲突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以及校园生命教育的缺失,易产生心理危机,导致不良后果.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离不开生命教育,开展生命教育也应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新时期,从生命高于一切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危机干预原则出发,研究生命教育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浸泡在化之中,化渗透在人的精神骨髓之内。观众欣赏作品的好坏、真实与否的标准,实际上是一个化的标准。人生活于社会之中,由于诸多的不同元素相互交织,融合成一个民族特有的化心理结构。中国化从伦理出发,伦理化使中国化注重人际关系,追求人生境界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这显然不同于西方的追求无限,在这样的化制约下,中国观众有着独特的先在结构中的化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中,缺失性体验具有整体性影响。缺失性体验不仅是沈从文最初走上创作道路的深层心理驱动因素,而且潜在地规约着沈从文对于题材的选择、创作格局的形成和艺术风格的建构。另一方面,沈从文的早期创作基本上是以自我抒写为中心而展开的,自我形象成为其早期创作的主体形象,这也与沈从文的缺失性体验直接相关。从缺失性体验这一特定的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沈从文的早期创作,不仅可以发现沈从文步入文坛的复杂心路历程,而且可以把握其创作独特性的一些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用文献法、分析法阐述对学校体育教学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就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心理缝康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中的渗透表现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陶渊明对酒的特别爱好中,我们可以把住诗人精神之脉,感受其心魂脉动。在对酒的爱好中饱含着他极其强烈的生命意识,这一意识的形成主要由于不同寻常的出身导致的心理上的压力、所处时代的风云际会对其心灵世界的投射以及自身的坎坷经历对心路历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