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李颖  冯翠翠 《文教资料》2007,(34):178-180
《失乐园》中的已婚男女,相遇相恋,情不自禁,最终殉情。他们为什么要选择死亡?因为在作者眼中,他们在幸福的顶点死去,生命已经完满。他们选择了死亡,也是选择了永恒。这死亡折射出日本民族独特的生命观,也是日本好色文学传统中情死故事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比较文学接受学的视角出发,考察由《长恨歌》到《源氏物语》之《桐壶》一帖的变异。在唐风文化盛行的日本平安朝,紫式部熟读《长恨歌》,并通过日本传统文学价值观的过滤性吸收,最终创作出《桐壶》。《桐壶》一帖甚至整个《源氏物语》体现了日本文学的远离政治的传统。这种文学审美与《长恨歌》的讽喻,乃至中国的"经世"文学都相去甚远,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3.
《源氏物语》由日本女性作家紫式部创作于公元11世纪,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史上的最高杰作,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由曹雪芹创作于公元18世纪,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古今第一小说。两部文学巨著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各自的国家备受推崇,可以说各自代表了一个顶峰。两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性,具有可比性及比较的价值。本文就两者的“好色”部分来做比较,试分析其异同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4.
对于"日本文学与郁达夫的创作"这一课题,学界大多致力于从"私小说"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几乎忽视了郁氏创作与日本文学更久远的传统之间的深层联系.郁达夫的情爱书写的独特性是受到日本文学好色审美传统影响的结果.日本文学好色审美传统的接受使郁达夫的作品更加丰富、更具张力的同时,也是造成郁达夫的情爱书写在大半个世纪的文学史中备受压抑和误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石文 《现代语文》2007,(2):52-53
“哀怜”是日本文化、也是日本文学的传统主题和审美情趣,它主要指的是对自然、对人世的一种带有欣赏和感伤的情趣、情怀。这种情趣,看似和元禄时期町人作家井原西鹤的描写市井小民沉湎于情色、追求享乐的作品毫不相干,实则在西鹤描写的情欲纠结的故事中随处可见。本文拟通过对西鹤的《好色物》短篇集《好色五人女》的分析,说明在作品中的这种“哀怜”情绪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王婷 《考试周刊》2010,(36):47-48
日本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全面而深刻。这种影响,首先使日本人创造了一个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随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汉文学系统。所谓奉汉文学,就是指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人用目文创作的文学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两个支脉。本文以《源氏物语》为例,对中日文学加以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源氏物语》被称为日本古典文学史上的"双璧"之一,作者紫式部在文学领域为中日交流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她在长达54卷的历史故事画卷《源氏物语》中,频频引用中国古典文献,为汉文学在日本文学土壤中的广泛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点出发,通过考察平安时代女性作家紫式部的汉文学修养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尝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借鉴汉诗文的故事原型创作出独特的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8.
江户时代的文学作品反映了町人阶级"好色"的审美情趣,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作品便是典型代表。这一审美情趣的形成受到了当时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的影响,并影响了近现代日本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睡美人》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晚年的作品,普遍认为是他晚年思想走向颓废的表现,通过描述老人病态的性心理和乖戾的行为,把社会的丑和人生的恶作为艺术美来歌颂,其主题狭隘、格调低下。但本文不认同这种观点。《睡美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川端对生命和死亡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同时体现出他对日本好色的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从中可以透视晚年川端康成追求精神救赎而不得,寂然走向幻灭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是假设登徒子之词,讽谏楚王好色之作。作品以宋玉与东家之了、登徒子与其妻、章华大夫与采桑女子等三个事例,说明了好色与不好色的行意差异。并在比较中强调了"守德""守礼"的男性自律操守,从而于言词之外,寄寓了希冀楚王"守德"自律的讽谏旨归。  相似文献   

11.
日本文学从古到今,都保持着强烈的民族特色,一直在追求一种感性美,很少与政治有直接关系,更不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政治工具。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状态。可以说,整个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与政治的结盟史,是一部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双向作拉锯战的历史。本文希望能通过分析巴金的创作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对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与政治的关系作个总结疏通,以期对我们以后的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能起到一些警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日本无论从文化还是在政治、文学方面都受到中国很深影响。从中日两国最古老的诗歌的卷首歌入手,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中日文化的相同点,以及日本文化在接受中国文化之后形成的独自特有文化的特点,以加深我们对中日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季羡林以中国考据学、德国民俗学、民间文学和其他学术研究为基础,从比较文学思想的形成到影响研究的实践,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倡导到立足于东方文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化研究,从比较文学研究到比较文化研究,在近60年的理论探索与学术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学术思想体系。季羡林堪称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泰斗。  相似文献   

15.
在关于文艺本质的论争中,"审美意识形态"说和"可以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说的对诘很有代表性。前者对"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及两者关系的论述尚欠完备。后者则质疑前者以审美消解意识形态,但其本身游移松动的表述也难免有淡化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之嫌。提出"审美性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但什么是审美性和怎样认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仍需深究。应该注意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功能内涵和产生原因的论述,并且进而从人本生态观认识意识形态和审美各自的生态本性及其本源性的相互关系。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文艺不仅因对政治、道德、宗教和哲学等思想意识的反映和表达而获得意识形态性,更为重要的是,文艺审美作为人类重要的生态调节方式,其涵盖并超越真善的审美价值乃是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内在根据。审美的生命和生态的价值比政治性和阶级性等传统观念更为本真和永恒。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语境与文学大众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急剧转型,带来了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学作为文化最敏感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文革”冲刷后,开始寻找新的话语方式和话语空间。自由市场经济的形成、新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持和文化全球化的趋势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文学话语权力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文学空间被挤压,意义也在缩小,文学道路颇感迷惘。文学在选择元路的情况下,开始取道大众化道路。在当代文学大众化流行时候,文学走出了单一的“审美价值标准”,适应了多元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大学生党员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深层次的、负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治上趋于成熟与理想信念缺失、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稳定与道德行为的困惑迷茫、人生价值观积极健康与价值取向多元化并存。产生这些问题有体制转轨的影响、社会历史根源、道德教育的失误及自身存在的不足等多种原因。应加强理论武装,坚定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强化道德自律意识,提高大学生党员道德修养;完善党员培养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作用;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道德建设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从“政治三元论”出发,追溯历史发现文学的伤痛缘于政治人为的狭义化,“政治”概念的含混是文学与政治关系争论不清的根源。“政治文学”以政治生活作为作品“核心轴”,审美地反映人类的美好政治理念和情感,具有理想性、否定性的特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阐释放弃了一个重要的想象维度——乌托邦,实际否定了文学与政治在理念层面结合的唯一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古代文学学科建设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因其具有史学性质,要直接为当前现实服务是有违它的学术本性。但又必须紧贴现实,关注现代文学与当前精神文明的建设;虽不能直接为政治服务,但政治意识是其“最高最后之意境所在”,故不能疏离政治,“缺失”思想;学术研究需要大家的关注,必要的协作。而“私人化”则更具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应是一个哲学尤其是价值哲学讨论的话题。从价值雏度出发,民众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之基。终极价值取向和世俗价值取向相结合,使得中华民族精神内容以道德为核心。由于在社会转型期,目前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大环境都发生较大变化,为此很有必要通过培育科学精神、倡导自主意识、强化参与意识等途径来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