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尔巴哈从批判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出发,以感性作为基础来建立他的"新哲学",把感性实体──自然和人——作为他哲学研究的对象,并试图在作为感性实体的人身上统一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但由于他的新哲学的基础是感觉论,其方法是感性直观,最终使它摇摆于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作为"感性实体"的人上升为"感性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来建立他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从而成功地克服了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从批判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出发,以感性作为基础来建立他的“新哲学”,把感性实体--自然和人--作为他哲学研究的对象,并试图在作为感性实体的人身上统一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但由于他的新哲学的基础是感觉论,其方法是感性直观,最终使它摇摆于庸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马克思把费尔巴哈的作为“感性实体”的人上升为“感性活动”,并以此为基础来建立他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从而成功地克服了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重要理论来源,这在哲学界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这一历史时期的费尔巴哈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并得到嘉许,见诸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费尔巴哈伟大功绩的三重肯定,正是费尔巴哈基于“感性对象性原则”揭示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开启并引领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度批判,才形成了“感性活动”的理论源流,而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将黑格尔的“对象性活动”融入“感性对象性原则”,接续完成了对黑格尔形而上学本质的解构和超越,就此开辟了“感性活动”这一崭新的哲学视域。  相似文献   

4.
费尔巴哈哲学以“感性直观”为出发点。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提出了批判,以“感性活动”为实践立场,实现了哲学重心的转移,解决了主体与客体的抽象二元论局限,完成了哲学领域的思想革命,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5.
费尔巴哈带着激情去相信感性,这是因为他认为黑格尔的理性排斥激情,而这种激情来自与他人的关系,而且是每一次都不同的他人.因此,它指出人的原始承受性--社会意义上的感性.思想不再关乎理性的形式,而是指你与我的交流中的传达形式,关系到在沟通意义上的理解.同时,传达形式烙有费尔巴哈所思考的新型科学性以及客观性.  相似文献   

6.
费尔巴哈对事物从感性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马克思对对象的理解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直观,着眼于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一超越为马克思哲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感性的阐释向度是多维的,对感性的贬抑也有着深远的知识论传统。马克思将感性作为探寻世界的基础和开端,在从外在感知和内在体验两个角度考察感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则和黑格尔对象性活动原则的辩证扬弃,将感性导向至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用感性的实践活动来理解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并将共产主义视为扬弃感性物化的现实路径,实现了哲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8.
冀志强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2):33-36,59
感性在康德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从经验的层面,针对于感性所受到的贬低,康德对感性进行了认知意义上的辩护。从先验的层面,他提出时间和空间是人所具有的两种先验直观形式,这种先验感性是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最基本方式。根据康德的先验感性论,韦尔施发现了美学在哲学以及文化中的基础地位。想象力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能力,它内在地沟通了康德哲学中的感性和知性。作为反思判断力主要内容的审美判断力在沟通自然和自由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而在审美判断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又是情感和想象力。所以感性在康德的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费尔巴哈的"感性"理论对马克思的整个哲学体系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却是通过马克思将其从对象引申到活动即从直观引申到实践的超越而显现的,同时.也正是这一超越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一、马克思哲学确立的当代哲学主题的走向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论述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相似文献   

11.
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是费尔巴哈思想的核心,而“感性对象性原则”则是费尔巴哈批判思辨哲学的立足点。从“感性对象性原则”出发,费尔巴哈揭示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本质是理性化了的上帝的本质。是转化为逻辑学的神学,是思辨神学的理性支柱,是在思辨精神的领域内对主体与客体矛盾的扬弃。尽管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由于缺少“历史”和“活动”的维度,并不能真正地克服恩辨哲学,但“感性对象性原则”本身的提出却已经使得费尔巴哈站在新哲学世界的入口处,并达到了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同时代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理论水平。在这一历史环节上,哲学的进步只能表现为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在这里出现的乃是《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经济学一哲学批判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以感性活动为原则的新唯物主义。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达到了感性原则和活动原则的统一,既坚持了费尔巴哈的感性优先性,又批判地拯救了黑格尔的"活动"的本体论意义。另一方面,站在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个立脚点上,从人的感性关系存在出发,感性活动就势必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域。同时,改变世界的理论诉求本质地要求感性活动原则的出场,因为只有感性活动原则才能把握历史自身的历史性和自我批判本质。改变世界的诉求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觉醒是一致的。新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虽然对于瓦解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具有不可磨灭的理论贡献,但它也存在着严重的内在缺陷,即其片面的感觉主义导致其把握事物的"一般本质"时的无能为力和不能很好说明感性的人的"理性本质",对人的理解缺乏真正的主体能动性以及在社会和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对于费尔巴哈来说,对象性的唯一反思形式乃是直观,而直观的就是以当下的、直接的方式确认感性对象,就是把对象了解为直观现成的、被给定的.因此,在与思辩思维对立的意义上,费尔巴哈以直观(当下直接的肯定)取消了否定之否定(凭借中介的肯定);在与纯粹活动或自我活动对立的意义上,费尔巴哈又以直观取消了纯粹的自发性或纯粹的能动性(绝对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内涵具有十分重要、十分独特的意义.而在马克思之前,康德和费希特分别对感性世界作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论阐释.费希特从纯粹自我的纯粹活动出发,把感性世界理解为由“自我”设定的“非我”的世界,由此确认人的存在的二重性,并认为人的存在必然面遇世界的二重化,即作为经验世界的感性世界和作为道德秩序而存在的“超感性世界”.但他认为,人作为理性的能动的“自我”是可以把这两个世界结合起来的,即通过自我的实践活动,可以把作为超感性世界的道德秩序建构到感性世界中.马克思则从人的能动的感性活动出发,以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的对象性为依据,对费希特哲学作出了深刻的批判和改造,把感性世界理解为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感性"内涵着"能动性"和"受动性"两大张力,是"逻各斯"和"努斯"的统一。其中,能动性起源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性或"能动性"思想,而受动性则起源于费尔巴哈的"受动性"思想。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终结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的局面,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感性世界"理论彻底与简单的实在论与怀疑论划清了界线。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康德的"感性世界"理论的继承与超越,同时与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对世界的属人的文化特性的观点也有内在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8.
费尔巴哈哲学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或对理性传统的挑战,其哲学批判的"反理性"维度主要体现于其感性哲学的逻辑起点"感性"及其"感性—对象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 ,把以自然为基础的人作为哲学的中心和对象。在自然界中 ,人区别于动物 ,是感性存在 ,具有感性本质和感性欲望 ;人的存在就是为了认识 ,为了欲望 ,为了爱 ,理想、意志和爱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在社会领域 ,人不能孤立存在 ,要和他人相联系而生活 ,人的本质只能包含在团体之中 ,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人的本质是社会生活和环境的产物 ,是人们活动的产物 ,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笛卡尔是“新世界”哲学的真正奠基人,因为是他把“真理”问题置入主体思维的“内在性”之中。然而,我们认为,这一“置入”实际地确立了“我思”(主体)设定“对象”(客体)的主体性哲学原则,从而决定性地开启了近代知识论哲学路向。正是这一哲学路向的开启,感性——这一彰显人的鲜活的生存情态或人在存在论上的处境被深深地锁闭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