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教学效果要得到较高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否有效.数学课堂教学中,因数学知识逻辑性、抽象性强,大都采用"师问生答"式的对话,语言无非是"这道习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从这幅图上你能看到什么数学信息、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解答的依据是什么"等等,语言内容单一,形式单调,长此下去,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相似文献   

2.
冯敏 《广西教育》2013,(17):20-20
“我们该教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或许稍显稚嫩。然而当我们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却发现这个“稚嫩”的问题,依然是我们最揪心的话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既看到很多教师不厌其烦地照本宣科,带领学生在“结果性知识”的世界里摸爬滚打;还有很多教师用自己约定俗成的思维来同化学生的思维和约束学生的探索过程……这样的教学,如何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呢?为此,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建构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历经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目的是用数学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数学课堂上怎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一、在细微处激活潜能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  相似文献   

4.
赵立娟 《考试周刊》2013,(93):71-72
<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问题?什么是问题意识呢?我查找了相关资料,发现有如下解释:所谓的"问题"是指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或尚待解决(弄不明白)的事。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迪心智。《数学课程标准》对问题意识做了如下诠释:"初步学会从  相似文献   

5.
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定理、概念、要领、证明、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的环节。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呢?  相似文献   

6.
孙彦丽 《辅导员》2013,(18):57-57
<正>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定理、概念、要领、证明、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的环节。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呢?  相似文献   

7.
针对数学专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难以沟通的现象和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专业课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为学生能长久热爱数学奠定基础;处理好概念教学,为进一步的推理和计算做准备;重视问题教学法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卫全英 《科学教育》2004,10(5):41-42
1一个相关调查 (1)从小学到现在,你从学数学的过程中学到了什(2)你认为数学是什么?数学的作用是什么?(3)你希望从学数学过程中学到什么?  相似文献   

9.
《课程标准》特别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组织教学,怎样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怎样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何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重视数学应用,将标志着我们的数学教育进一步走向未来、走向世界。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本文谈一下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1.
数学观研究综述   总被引:58,自引:15,他引:58  
学生对“数学是什么”的认知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数学和解数学题的方式,教师对“数学是什么”和“数学是如何习得”的认知也影响着数学的教学和数学课堂经验空间的塑造,要在学生接触的数学题中引入变化,利用改变学生的经验空间去改变他们的数学观和问题解决。通过学生数学经验空间的拓宽,使学生有更宽广的数学观,有更具弹性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  相似文献   

12.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如果没有学生参与数学教学,那么教学过程是枯燥的、被动的,更别谈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呢?  相似文献   

13.
高一学年结束前本校对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问题之一是:高一学习中你最喜欢的学科是什么?问题之二是:高一学习中你感到较困难的学科是什么?28 47%的学生回答喜欢数学,76 33%的学生回答感到困难的学科是数学.这样的结果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为什么不能使更多的学生喜欢和爱好数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困难?  相似文献   

14.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上课时或上完课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往往回答我的是:"没有问题了,我们都懂了."那么学生们真的没有问题了吗?显然不是,从他们的作业和练习就可以看出,其实他们是有问题的,只是不敢或不愿提出来,或者说有的学生就不能提出问题.他们缺乏必要的问题意识,这也成了他们不能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的思维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新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但数学问题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很抽象,很难理解。刚开始,我请学生看图提一个问题,有不少学生不问自答,如:图上有4棵树,树上有9只鸟。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什么是问题呢?我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即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观察、提问。到校园里走一圈,让学生认真观察校园里有什么,有多少。回到教室后,我先问:“学校里有几个滑梯?”学生齐声回答有7个。我接着问:“你能向同学或老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有了现实体验…  相似文献   

16.
爬梯子与数学归纳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下为笔者讲授“数学归纳法”第一课时的课堂实录,学生讨论与发言作了适当的删减,部分解答过程略. 师:爬梯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如上楼梯等),人们可以借助梯子到达特定的位置.老师今天突发奇想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为你提供某些外部条件(条件充分),那么你就能借助梯子到达指定位置.如何说明你具备上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7.
探究是学习数学的生命,没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发现,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而使他们达到会合作,会创新呢?一、鼓励大胆猜想,促使主动探究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一个多思维的心理过程,是培养创新萌芽的好办法。教学中,鼓励学生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验证,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数字化",数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利率、车贷、房贷等,数学中的阅读理解题是常见题型,很多学生对这类题有厌烦心理,归根结底是受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制约的。什么是数学阅读?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阅读?这是广大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利用数学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意义,提出了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初中二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21):57-58
在当今中国教育制度的限制下,以及高强度的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下,数学课堂教学往往被认为是单调、呆板、缺乏生机的,在数学教育中更是如此,孩子们完全不能接受死搬硬套的知识,"要我学习数学"的理念慢慢扎根。如何让数学与生活不脱节,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呢?必须创造良好的数学情境,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呢?本文通过例子展示了创造良好数学情境的方法以及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