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古希腊人对问题刨根究底追问的学术精神,也体现在政治及其本质的研究中。在柏拉图揭示了“城邦政治”的本真意义:以整体善为价值理性的正义的“公共生活方式”后,城邦政治研究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是政治动物”的命题,其包含着政治生活何以可能的深刻追问。他把在城邦里生活的人、政治社团,通行的道德习俗和奴隶制度都看作自然演化的产物,而把“正义”、“至善”等当作“和自然相一致的生活”法则,构建了城邦自然主义政治理性,对政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以中庸为本位的正义观,既是古希腊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表现,也是对此前古希腊政治思想中的“中庸”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正义观的理论前提是中庸伦理观,其理论内容的核心是“法律就是一种中道的权衡”,在国家行为中坚持中庸之道是“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可见,中庸正义观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时期幸福观的基本框架是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沿承不同的哲学基础,现代心理学幸福感的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主观幸福感把快乐定义为幸福,侧重个人的主观体验;心理幸福感把幸福理解为人潜能的实现,从人本质和人发展的角度诠释幸福,使人们对幸福感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哲学脱离人的感性物质活动,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根本特性,这样马克思视野中的人才是现实的人;社会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特性,它制约着人的其它特性的形成和发展;人的实践本质的确立拒斥了对人的本质的“知识论”式的追求,展现了人的本质的超越式发展的根本特性,从而找寻到了哲学对人之“终极关怀”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晚期怀疑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它是在乱世之下作为反对“独断论”的哲学派别而出现的,与当时的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犬儒学派并驾齐驱,主张怀疑一切感性现象所呈现的本质和理性思雏推断出来的结论,通过“悬王判断”获得灵魂的“宁静”。文章详细介绍了古希腊晚期怀疑主义的内涵以及产生的社会背景、原因,分析了其特点、伦理学目的以及对后世哲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比了它与其他学派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扬弃了以往把人理解为感性存在物的片面性 ,提出“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 ,从而奠定了 2 0 0 0多年理性主义的主流。本文通过对这一命题的辨析 ,揭示出理解人的本质之关键就在于 :人是理性的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体。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发展一种辩证的互补关系 ,对于把握人这个永恒的斯芬克司之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如此断言。虽此处的政治与人的本性和城邦本性相关,但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人是天生离不开政治生活的。政治生活的水平与政治素质的高低相关,而政治素质是“社会成员对国家公共权力及其行使过程的态度取向及相关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8.
人性理论一直是哲学界研究和讨论的重大问题之一,由此产生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在西方,马克思之前的人性理论非常丰富。例如:以柏拉图和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人性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主张“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以费尔巴哈为代表重新提出“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物”,等等。但是,马克思认为它们都属于抽象人性论。抽象人性论,  相似文献   

9.
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何以可能、为坚定共产主义思想信念提供科学理论范导,在多维哲学视野里对人的本质进行哲学反思,应当遵循“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相统一的路径,才能引出新的正确结论。在经济哲学和社会哲学视野,即从人的发展的外在关系考察,人本质是“经济动物”和“政治动物”的统一体;在科学哲学和文化哲学视野,即从人的发展的内在关系上考察,人本质是“经验动物”和“信息动物”的统一体。人的本质表现为追求利益和权力的外在本质与追求成熟和知识的内在本质的统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相适应,是追求意义及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这段话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人的本质概念,为我们研究人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理论基础。他告诉我们,研究人的本质,探讨人的问题,不能把人看作是离群索居的动物,也不能把人看作是脱离社会关系而生活的抽象的人,而是要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把人看作现实社会关系中活生生的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显示出来,也就是只有在社会集体中才能显示出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莫批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传统观念认为,"莫批"是哈尼族社会结构中处于第二层次的人物,是一个天资聪明、记忆力极强、能说善辩、熟悉本民族传统知识及社会历史的人构成的群体。其职能是主持各种自然祭祀活动,为民众精神上排忧解难,某种意义上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他们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也是哈尼族宗教信仰活动中的祭司。所谓"莫批文化"是哈尼族在信仰过程中,"莫批"与社会上不同的人群,围绕环境中的植物、动物、自然实体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关系而形成的种种文化事象,即"莫批"在保护人群健康和人丁兴旺的同时,持续利用和保护本区域内各种资源的传统知识。"莫批"的行为起到了保护这些动植物的特殊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文章提出重视传统的"莫批文化",建立人与自然一体化、共生共荣的理念,重建哈尼族山乡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度共构的理想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解析《老人与海》关于自然的主题时,着意阐明海明威笔下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即人与自然之间既非征服亦非简单的顺应或崇敬,而是一个相生相息的关系。在形象塑造上,本文不宥于单从老人的角度分析人物的精神实质,而以老人为出发点,阐释整个文本对宏观人类精神的塑造和表现。  相似文献   

13.
社会政策研究中文化视角兴起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社会政策研究中出现了“文化转向”的趋势,文化视角在社会政策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看,文化视角在社会政策研究中的兴起,具有其特定的社会根源、学科本性和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外界及自身种种奥秘的探寻、体察和省悟,是通过“知识”、“智慧”与“直觉”三条不同层面的管道进行的。这也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三种基本模式。它们品位参差,质地有别;但各得其所,各显其能。知识通过勤奋刻苦的学习即可掌握,但它或会因为过时而遭淘汰;智慧却不会过时也无法通过学习来“移植”,只可自我生存。“知识”必须有“智慧”参与运作,才会产生力量。因此,“知识就是力量”的提法有失偏颇。“直觉”分“先验直觉”和“经验直觉”两种,是一种多少带点神秘色彩的认知管道。它把悟性发挥到极致,在知识与智慧难以企及的幽冥之域延伸着人类的视界,跳过了逻辑的引领而直奔事物的本质与主题。如今,大量的知识废料和信息垃圾正窒息着我们的灵感智慧,消解着我们的直觉能力,给人类的认知领域造成了严重污染。在错杂的岔路与纷乱的迷雾中,我们需高擎慧灯,审慎前行。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日渐增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不断上升,这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中华民族历来强调以"和"为贵,强调处理天人关系应追求"天人合一"为目标。传统思想对现代是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的。"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仍然对解决当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义,天人应最终走向"理性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关系现实性即人的多元关系的客观性,包含人的关系的自然生成性、历史生成性、社会生成性和文化生成性等.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是当下与历史、有限与无限、精神和肉身、共性与个性等多维关系的统一体.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人的多元关系统一体的发展问题.将人置于多维关系的统一体中考量,在方法论上有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入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发展哲学的两大中心主题。人同自然的关系不过是自然同自身的关系,人理应与自然达成和谐一致,超越人对自然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两歧逻辑;同时,自然又是人本学的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是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的特定反映。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两大关系相互指称、密切相联,没有自然人无以立足,没有社会人无以显现其本质,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本质上是一个统一过程,没有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合理解决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8.
《中级导游文化实务》是高职高专导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涵盖历史、民族、宗教、饮食、建筑等文化知识,理论性较强。传统教学模式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讲解技能的培养,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基于导游讲解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就是依据导游讲解工作所需要的咨询、策划和讲解能力来确定《中级导游文化实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便能实现知识获取和技能锻炼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9.
人的现代化理论是现代化理论之中的一个重要层面,人的现代化也是现代化内容的核心所在,然而学术界对于人的现代化的研究却是薄弱的。本文首先从人的现代化在现代化研究领域内的滞后谈起,然后以《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一书为蓝本,指出了现代人所具有的特征。本文的另一主旨则在辨明人的现代化在中国近代史语境下的含义即是国民性的改造。最后,针对人的现代化研究在中国近现代史范畴内的薄弱环节提出了三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伴随人类社会的交往雨产生和发展的交换媒介,货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在现代社会日益重要。货币在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人类交往活动的互动中表征着历史进化的节度,货币的发展史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在现代社会形成的过程中,货币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明显地体现为,促进了“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并通过不同的货币分配方式与不同的货币分配结果,促进了社会流动。从而促进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