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第四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执教《呼兰河传(节选)》,是对"自然而润泽"教学主张的一次践行,其创新思维具体表现为:彻底发掘文本语言的特质,让"读"与"写"无痕对接;引导学生将积累的语言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欣赏美、感受美、体悟美,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精心研读文本内容,充分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审美因素,给学生以美的滋养和熏陶呢?  相似文献   

3.
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论语〉〈孟子〉选读》时,以设问、仿写、陈述为抓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带领学生领会文本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有:在一些有争议或者看似矛盾的地方巧妙设问,激发学生联系全文去思考;引导学生借鉴《论语》的写法仿写"微博";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读让学生体悟《论语》的感情美,再现《论语》的形象美,理解作者的思想美,感受《论语》的语言美,体会《论语》的口语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论语》产生的时代去今甚远,因此教学中要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让学生走近孔子,走近《论语》,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体悟《论语》,理解《论语》的当代价值。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平民化人格"内涵的思考与倡导。同时,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结合,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践行儒家思想,提高其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罗仲良 《广西教育》2014,(22):85-85
在中职语文课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培养学生美感,引导学生追求美;以美吸引人,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深挖文本蕴涵的美,升华学生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形势下,审美教育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审美资源,引导学生去想象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8.
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论语><孟子>选读》时,以设问、仿写、陈述为抓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带领学生领会文本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有:在一些有争议或者看似矛盾的地方巧妙设问,激发学生联系全文去思考;引导学生借鉴《论语》的写法仿写“微博”;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及理由。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是指以课文中文本作品的美为内容的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古代诗歌的审美教育是艺术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学语文古代诗歌中包含着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等多种多样审美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  相似文献   

10.
《〈论语〉选读》该教什么?从结合课程目标对于经典选读教学的定位和对过去教学的反思出发,探讨弱化文言字词及语法教学而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去阅读文本,从而可以使学生解决心灵困惑,获得心灵的滋养,达到在阐发《论语》现代意义的过程中,实现继承《论语》传统价值的目的教学指向,以助于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理念】一、通过朗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朗读相当重要,它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以《爱莲说》的教学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以含蓄为美,文言文更是言简意赅,蕴义深远,尤有"只可意  相似文献   

12.
《女论语》是唐代贞元年间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合撰的一部女子训诫书籍。其名直承《论语》而来,在文本架构和核心内容方面也与《论语》一脉相承。但《女论语》自身又拥有区别于《论语》的独特的文本体例和写作手法,其内容上女子社交范围的扩大和作者宋氏姐妹自身的价值追求也表现出超越与反叛《论语》的一面,呈现出《女论语》本身独特的女性特质。  相似文献   

13.
《项羽之死》一课的讲授以历史叙事和审美叙事为抓手,主要从“初识悲剧美”切入,继而通过解读文本让学生“感受悲剧美”,最后经由合作探究“升华悲剧美”,一步步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体验文字带给我们的情感冲击,让学生明白“真正的悲剧艺术效果:既令人悲伤,又令人振奋,既给人痛感,又给人快感,从而使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获得灵魂的净化、精神的提升,以及超常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4.
《论语》的哲学文本,不仅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而且具有文学的审美性。历史、文学两种文化特质的融汇,同样体现在《论语》的人物品评之中。与此相应的是,《论语》人物品评的标准、体例及真实程度等体现出史学的范式,人物品评的语气、修辞等则体现出一种文学的范式,二者构成《论语》人物品评的双重范式,并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文本巨大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音乐教育与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笔者精心选择不同的音乐和语文文本搭配,尝试借助音乐的力量来助推语文教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去发现、感受、体悟教材文本中的美,进而学会创造美。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的“美”的含义尚未凝固和确定,具有某种不确定性。《论语》中的“美”的观念和功利目的性紧密相关,善对美具有统辖作用。孔子讲求美的中和性;中和性就是一种和谐性。这是孔子伦理道德理想在审美中的体现。《论语》中的“比德”方式体现了原始思维或日诗性思维的特征。孔子的美学思想既是历史的产物,也对后世审美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审美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具体实际,采取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情感美、精神美、想象美等,并借助语言文字去发现美、体验美、感悟美、创造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8.
【活动主题解读】认知性综合学习,是指以内容模块中的知识组合为方式的综合学习,目的在于通过模块内的重要知识的多种方式组合,伴随激励机制和欢乐氛围的认知竞比,在愉悦之中更多更快更有效地提高认知量质,以开阔视野,丰富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活动资源开掘】1.文本资源。(1)课标实验教材七至九年级各册选录自《论语》《、孟子》中的篇章。(2)选录《论语》《、孟子》中语言精警、内容适合初中生体悟的篇章(如《论语·雍也》《、论语·学而》、《孟子·告子》《、孟子·公孙丑》等)印发给学生。(3)推荐钱穆的《论语新解》和高中语文第五册…  相似文献   

19.
发掘“一课多篇”的教材编排模式下不同文章的同质特征,通过内容思想“溯源”和艺术手法“探美”两大学习任务,可以有效地实现扩充教学内容广度、发掘审美鉴赏深度、增进文本思辨锐度的教学目标,进而培养和提升核心素养。本文中的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整合教学课就是对该理念的探索与践行。  相似文献   

20.
“审美创造”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一,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解读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理解审美创造的教学内涵、教学指向,同时根据教材文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采取显化策略、共情策略和表现策略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从而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将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