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DH1-H3超深薄油层双台阶水平井的设计和施工情况。该井合理地利用水平井钻井配套技术、小角度单弯马达配合MWD导向钻井技术控制井眼轨迹,使得水平段油层实钻井眼轨迹与设计井眼轨迹的垂深差控制在0.8m以内,该井投产以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以后深部薄油层的开发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疏松砂岩油藏水平井筛管防砂完井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沾18块地层砂粒度分析及分选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沾18块单层筛网、多层筛网和精密微孔复合防砂筛管防砂实验,优选出挡砂精度为200 m(0.2mm)的精密微孔复合筛管作为该区块水平井的防砂筛管.进而研究了不同盲筛比下水平井的产能和生产压差分布规律,确定完井管柱全部采用筛管的完井方式.现场对沾18块水平井完井方法、产能预洲与完井方案设计进行优选,提出了筛管防砂完井方法采用水平井追斜段注水泥加筛管完井,并配合酸洗解堵技术,在现场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对水平井开发具有较为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水平井以泄油面积大、具有较强的注采能力和良好的开发效益而在热采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总结水平井注汽、产液及含水变化规律的同时.利用数模及矿场试验等方法,对影响水平井产能的地质、注汽、完井方式等因素进行了研究.借助于监测手段研究了水平井的压力场、温度场和饱和度场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表明水平井技术适合于特稠油油藏的开发,同时也为同类稠油油藏热采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定向井井场信息采集与监测系统的研制,立足于定向井钻井,功能全面,用户界面操作灵活方便。在井场实时采集MWD、LWD数据,实现灵活方便的定向井轨道设计与轨迹控制,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井场信息实时传输到后方,有助于形成定向井的网络化施工决策,使现场定向井工程师、地质工程师与后方支持人员、决策人员充分互动。为定向井、水平井的设计与施工过程提供便利,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水平井技术在草桥油区潜山油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胜利油区应用水平井技术开发潜山油藏的成功做法,并以草古1潜山油藏水平井应用实践为例,分析了影响水平井在潜山油藏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探讨了提高水平井技术在潜山油藏应用效果的可行途径。水平井技术开发潜山油藏的成功做法和改善开采效果的途径,对国内类似潜山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对投产的水平井开发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影响水平井开发的主要沉积因素分类,同时借鉴其他类似油藏的先进经验,指出了胜坨油田水平井挖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孤岛油田中二南部Ng63层稠油油层经历了常规冷采到蒸汽吞吐开发阶段,针对稠油油藏非均质性较强,直井生产效果差,开展了稠油热采水平井开发技术。从地质条件、水平井井区地下存水分析、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水平井适应性研究,提出了目标区三口不同长度热采水平井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8.
从钻井液影响水平井井眼净化的根本原因出发,分析了正电胶钻井液流变性方面的独特性,证明其完全符合水平井井井眼净化的要求,并用现场应用的实例证实了这一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单家寺油田单2块属于多层薄层稠油油藏,为有效提高采收率,开展了水平井开发试验.通过水平并开发工艺研究,在完井工艺、油层预处理工艺和均匀注汽工艺等环节进行了工艺优选和改进,在54-平1井上成功应用.并取得单家寺稠油水平井开发的历史性突破.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为薄层油藏采收率的提高和水平井工艺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东河塘低压高渗超深水平井应用暂堵型抗温防塌润滑钻井液体系.东河塘油田已进入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埋藏深(垂深5700m以上)、井温高(140℃以上),地层压力系数在0.78-0.95,应用常规钻井液体系不仅对储层产生损害,并且极易发生压差卡钻.针对上述难题,选用暂堵型控温防塌润滑钻井液体系,对该区块水平井钻井液施工工艺进行了优化和完善,解决了超深水平井低压高渗油气层保护难题.该钻井液体系具有良好的井眼清洁、润滑防卡能力,钻井液各项性能指标优良,保证了DH1-6、DH1-9井、DH1-15井等多口井的施工顺利,满足了深井低压高渗水平井钻井技术工艺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解析几何中,轨迹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点的轨迹问题,直线的轨迹问题,求轨迹问题。笔者通过实例,解析一般直线和异面直线的轨迹问题。  相似文献   

12.
消化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分析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产生的背景及现状,不难发现传统的借助需求侧管理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方法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各方质疑,因此探索新的治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路径已经成为摆在政府以及钢铁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通过"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因此,探索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运用灰色预测法预测上海港未来3年的集装箱吞吐量.根据上海港集装箱码头的具体情况计算其通过能力,再通过产能利用率指标判断上海港集装箱码头是否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结果表明,上海港集装箱码头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最后提出在现有码头设施条件下提高产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型水平井防砂管柱中心管冲砂解堵工具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疏松砂岩油藏,因稠油、底水、出砂,后期水平井开发井数日益增多,此类井投产防砂开采工艺一般为金属滤防砂工艺,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砂埋或堵塞现象,导致渗透性降低,供液能力下降,油井减产和停产.而目前常规的中心管冲砂工艺,在水平井中由于冲管与防砂管柱中心管对中国难,存在进不去鱼腔的难题,且常规冲管在此类井中心管冲砂存在折断的风险.文中介绍的水平井中心管冲砂解堵工具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内河航道中具有不同运动模式的船舶轨迹识别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宽度学习系统(broad learning system, BLS)的船舶轨迹分类算法。对通航区域进行划分并制定轨迹筛选规则以构建标签矩阵。利用分段三次Hermite插值法分别从轨迹点记录时间上等时距和轨迹点空间分布上等间距两个角度,从原轨迹数据中进行特征点坐标的提取以构建轨迹特征矩阵。将标签矩阵和轨迹特征矩阵代入BLS以实现分类算法的训练与测试。以京杭运河淮安段交叉航道AIS数据为实例,进行轨迹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基于BLS的船舶轨迹分类算法在分类精度和训练耗时上均优于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轨迹分类算法。  相似文献   

16.
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在基本农田布局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耕地资源保护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已经上升为重大战略问题,粮食安全的重点正由产量安全向能力安全逐步转化.本文通过将农用地产能作为评价因素选入基本农田适宜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继而研究产能核算成果在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中的作用.实证显示,港闸区农用地产能由北向南逐渐递减,与基本农田适宜程度布局大体一致,说明产能核算成果对于优化基本农田空间配置、保障粮食安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船舶典型轨迹的挖掘多以轨迹段作为基本单元,导致聚类对象较为复杂且聚类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K中心点聚类的船舶典型轨迹自适应挖掘算法。算法以轨迹点作为聚类对象,分析船舶的航速、航向特征并对轨迹点进行压缩;将分段均方根误差引入K中心点聚类算法,实现聚类参数的自适应选择;提取其中的聚类中心点作为轨迹特征点,得到不同类别船舶的典型轨迹。以天津港主航道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数据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ArcGIS实现聚类结果的可视化展示。实验结果表明,运用该算法得到的船舶典型轨迹与实际相符,自适应程度较高。研究结果对于辅助船舶轨迹异常检测及挖掘海上交通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船舶典型轨迹的挖掘多以轨迹段作为基本单元,导致聚类对象较为复杂且聚类参数难以确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K中心点聚类的船舶典型轨迹自适应挖掘算法。算法以轨迹点作为聚类对象,分析船舶的航速、航向特征并对轨迹点进行压缩;将分段均方根误差引入K中心点聚类算法,实现聚类参数的自适应选择;提取其中的聚类中心点作为轨迹特征点,得到不同类别船舶的典型轨迹。以天津港主航道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数据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ArcGIS实现聚类结果的可视化展示。实验结果表明,运用该算法得到的船舶典型轨迹与实际相符,自适应程度较高。研究结果对于辅助船舶轨迹异常检测及挖掘海上交通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AIS数据的船舶运动模式识别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运动模式的提取是轨迹数据分析的重要任务,它可以为船舶异常行为的检测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可以作为航路规划和定线制设计的技术指标.针对现存的聚类算法大多为了追求效率而忽略了运动轨迹特征的问题,对聚类算法中的轨迹结构距离进行改进,将其作为轨迹相似度的评价标准.采用无监督DBSCAN聚类算法实现船舶运动模式的提取.利用琼州海峡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数据,对该水域的船舶运动模式进行提取,获得行驶于该水域的船舶运动轨迹分布以及各类轨迹中转向区域的分布,其中船舶运动轨迹包括从琼州海峡东峡口向西航行的船舶轨迹,从琼州海峡西峡口向东航行的船舶轨迹,从秀英港前往海安港的船舶轨迹,从海安港前往秀英港的船舶轨迹和从琼州海峡东峡口前往海口港的船舶轨迹.将最终的聚类结果应用于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lectronic Chart Display and Information System, ECDIS)上,实现了对船舶的动态监控仿真.  相似文献   

20.
根据双自由度平面五杆机构连杆点实现预定轨迹的要求,建立两个对该机电系统进行位移控制和速度控制的数学模型.自行研制相应的实验装置,把数控系统的两轴联动用于此装置中,通过数控编程对其进行轨迹控制,使连杆点走出预定的椭圆等轨迹,达到五杆机构机电系统轨迹控制的预期效果.对本实验装置中西门子数控系统的控制原理进行简单介绍.实验结果表明,该轨迹控制方程是正确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