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二程,即程颢、程颐兄弟。程颖字伯淳,荣程颐字正叔,河南洛阳人。自高祖至父切.仅仕于北来,为历代仕宦之家。二兄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或为官、或为民,都始终以求道传学为己任,尤其是在程颜被贬官的十余年间,于洛阳与弟程颐日以读书劝学为事。二兄弟“讲学以明理,启前圣之橐龠,作后学之津梁’”,成为理学的创始人。二程一生的主要贡献在于学术上的“明天理”、开创洛学和立教传学。在学术上二程并称,时人称程颢为明道先生,称程颐为伊川先生。目前在二程的研究上,对其哲学贡献。虽已硕果累累,亦难免有…  相似文献   

2.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名的数学家叫李锐,字尚之。因他还有一个名字“四香”,人称“四香先生”,他是元和(今江苏苏州)人。  相似文献   

3.
2007年5月5日阴转晴什么?检讨要写两千字以上?简直是倒了八辈子霉了!这叫我怎么活呀。我郁闷得想哭,谁叫我今天迟到了呢。碰上的偏偏还是人称"刽子  相似文献   

4.
刁晏斌先生说在所有的人称代词与定语之间,无一例外地都必须加一个结构助词“的”。方绪军先生、孙德金先生也持同样观点。其实,人称代词带定语固然大多是在前面加一“的”字,但并不是绝对的,也有定语用别的,如“一个”、“那个”、“个”、“些”等,古今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程颢,字伯淳,生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卒于北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河南伊川人。和其弟程颐并称“二程”,由于他们长期在洛阳讲学,传统称他们的学派为“洛学”。后来学者尊称程颢为“明道先生”、程颐为“伊川先生”。二程是兄弟,许多哲学基本问题上,他们观点是高度一致的,程颐本人也曾明确地说“我之道盖与明道同”。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存在差异。二程之间这种差异对后世理学内部形成“理学”“、心学”起了相当重要的诱发作用。黄宗羲论其异时也曾说过“:明道,伊川大旨虽同,而其所以接人,伊川已大变其说。故朱子曰:明…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有钱人的孩子才能读书,现在穷人的孩子也可以进学校了;过去教书的人称先生,现在叫老师了;过去先生惩罚学生可打,可罚跪,可站壁,现在不  相似文献   

7.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16):I0002-I0002
一、生平介绍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字伯淳,后人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后人称伊川先生。祖籍安徽徽州。后徙居河南洛阳,出身官僚世家。程颢、程颐是亲兄弟,合称“二程”。早年同受业于周敦颐,受过佛教思想的影响,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程颢于26岁中进士,历任县主簿、县令、监察御史里行等地方和中央的官吏。  相似文献   

8.
程颢(1032~1085)宇伯淳,后人称之谓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后人称之谓伊川先生。兄弟二人同为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便受到正统的封建礼教教育,十四、五岁时同时就学于理学开山周敦颐。二人的学说与言论并收于《二程集》。  相似文献   

9.
葛瑞汉先生所著《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以西方学者特有的视角,对二程理学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是众多研究洛学和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但是葛氏的大著已要问世四十多年了,其间二程思想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因此该书中的某些观点难免会引起不同的思考,本文仅就葛氏著作中有关二程心范畴的论述,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虽然在语言学校只读了一年,但对教过我的两位老师记忆深刻,第一位是Mr.Kings,第二位是丹尼尔先生,特别是丹尼尔先生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认真二字。  相似文献   

11.
二程理学思想的异同一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特别是其中主张二程理学思想不同的一派试图通过对二程语录中归属不明的"二先生语"的准确识别,来达到对二程思想差异的细微区分和把握。但事实上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因为从朱熹开始,一直到黄宗羲、孙奇逢、冯友兰、牟宗三、庞万里等,他们对二程语录的辨析无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而其鉴别结果也因缺乏明确的鉴别原则、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扎实的文献依据而不断遭到后人的质疑。那种过分强调二程思想之间的差异,主张程颢开启心学一派、程颐开启理学一派的观点,实际上是后人在理学内部派别分化已经形成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种由果推因的解释,违背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金陵钟山,历代住过许多名人,流传不少轶闻趣事。别的不说,单说有瓜葛的人就有两个,一个是晋代的谢安,一个是宋代的王安石。说两人有瓜葛,是因为谢安字安石,人称谢安石,一个叫谢安石,一个叫王安石,这是名字上的瓜葛。钟山又名半山,半山有一墩,是谢安石常登之处,人称“谢公墩”,闻名遐迩。王安石罢相后隐居钟山,自号半山,居近谢公墩,与谢安石故居遗址毗连,这是居住地址上的瓜葛。  相似文献   

13.
所谓动词的人称,是指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行为动作是属于谁的。属于说话人的叫第一人称;属于听话人的叫第二人称;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叫第三人称。然而,并非所有的语言的动词都有人称。在有些语言的句子里,人称往往借助代词才能表现出来,但鄂温克语的单纯动词(普通动词),无需借助代词也能清楚地表示人称。这是因为鄂温克语的绝大多数动词都带有表示人称的附加成分,不少动词还带有人称领属附加成分,其所指人称一目了然。如果动词在句子里对人称的单数或复数表达得不够清楚的话,加上人称代词和人称领属附加成分就清楚了。…  相似文献   

14.
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一书中,谈到“自家”和“人家”这一组相对的人称代词,并指出“咱”即是“自家”的合音字,论述透辟精到,令人折服。其实,在这一组互对的人称代词中,不独“自家”有合音字,“人家”一词亦有合音字。只是由于各地不大统一,使用范围不如“咱”字那么普遍,故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 “人家”二字合音,在山西方言中大体有三种情况:(一)在晋东南地区读作ra;(二)  相似文献   

15.
一、生平介绍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字伯淳,后人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后人称伊川先生。祖籍安徽徽州,后徙居河南洛阳,出身官僚世家。程颢、程颐是亲兄弟,合称"二程"。早年同受业于周敦颐,受过佛教思想的影响,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程颢于26岁中进士,历任县主簿、县令、监察御史里行等地方和中央的官吏。40岁以后,退居洛阳,讲学授徒,直至54岁去世。程颐,太学出身,长居洛阳,从事学术和教  相似文献   

16.
师范毕业那年,我被分到一所农村中学,教七年级语文兼班主任。第一堂班会课,我按照惯例点名。当读到一个叫“刘垄”的同学时,“望”字叫我傻眼了,短暂地愣了一下后,我当了一回“跳字”先生,  相似文献   

17.
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省吉水县人,洪武年间进士,永乐初年为翰林学士,人称“解学士”.他六七岁即能吟诗作对,是当时闻名的“神童”.有一天早上,他母亲叫他扫地、放鸡,他随口应道:  相似文献   

18.
<正> “天理”是二程哲学的最高范畴。程颢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自家体贴出来”,表明二程对于“天理”的独创理解和体认。然而,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必然是规定的多样  相似文献   

19.
聊天,在英文中叫Chat,东北人叫“唠嗑”,还有人称“侃大山”或者“拉家常”。不管是哪种叫法,聊天就是聊天,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围绕某些话题所进行的交流活动。一直以来,“聊天”二字难登大雅之堂,自然也就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研究生同学由于学习生活的特殊性,该聊时候的不聊,不该聊的时候聊了,聊了不该聊的,越聊越无聊等问题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20.
称呼漫谈     
汉语从古至今一直很讲究称呼,根据对象、场合的不同,称呼可以分为以下12种。 敬称适用于称长辈、领导和自己所尊敬的人。“您、阁下、先生、女士”等是敬称;对人称字是敬称,如鲁肃对诸葛亮说:“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战》,子瑜是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的字):对人称职位、职称是敬称,如“李市长、张教授”等:“某老”“某公”也是敬称.如“老罗”是一般性称呼.“罗老”则是敬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