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它与以培育和普及主流文化为目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不可避免的结构性冲突。以研究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群体中青年亚文化的独有特征,分析其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高校毕业生是大学校园内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即将告别校园,走向社会。在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双重洗礼下,高校毕业生群体逐渐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在价值观念、心理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有着较高同质性的亚文化体系。研究高校毕业生群体文化关键在于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这一群体文化的优势,更好地引导毕业生调整心态,提升适应社会能力,同时反哺于毕业生群体文化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3.
大学文化研究和建设的误区主要包括:离开大学本质研究和建设大学文化;脱离社会文化体系研究和建设大学文化;忽视教师、职员文化研究和建设大学文化;漠视大学代文化的存在研究和建设大学文化;忽视大学生亚文化群体在大学文化研究和建设中的作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以便使大学文化真正担当起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4.
一所大学的文化是在其独特的办学历史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其核心是大学师生所具有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多校区大学是不同亚文化群体的组合,其新的大学文化的生成才是多校区大学内在融合和统一的根本标志.要通过明确办学理念、凝练办学精神、促进文化交流、创新管理文化等方式促进多校区大学文化的建设和生成.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大学学术文化建设与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间的密切关系;展开了对目前大学学术文化建设与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根据研究生培养特点和研究生群体特点开展学术文化活动,提高其创新科研能力的观点,并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英语的一大特色就是有很多的俚语,其中大部分俚语都来自亚文化群体。该文章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讨论美国俚语和美国亚文化群体,这些俚语反映了亚文化群体成员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了解美国亚文化群体及他们的俚语词汇能够帮助我们对美国文化,以至西方文化有着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从"新新人类"的流行语看其群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新人类"是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一个新起群体,有着该群体自身独有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从青少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渗透与价值扩张的角度来看,无论从服饰装扮到流行歌曲、从对明星的追逐到体闲生活、从职业岗位到社会地位的影响力,青少年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于是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青少年经济","一个青少年本位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对"新新人类"这一群体的关注就具有了时代性和现代性.本文从"新新人类"的流行语这一切入点着手,试图对"新新人类"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初步的分析,以期从中找出该群体某些异于传统青年群体的特征,从而对这一群体有一宏观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亚文化,尤其是青年亚文化,一直是赫伯迪格和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在迪克·赫伯迪格看来,亚文化是通过风格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特殊文化形态,其具有抵抗性和风格化的两大特征,而风格则是青年群体为了抵抗而发展出来的具有集合性特征的特殊文化符号,其要通过拼贴、同构、表意实践等三种方式构成。  相似文献   

9.
高校校园亚文化是大学生群体特有的文化,它蕴涵着大学生丰富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倾向、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反映着他们特殊的社会生存模式,能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为此,必须加强高校校园亚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校园亚文化的积极作用,以主流文化和大学精神为引领,为大学生的心智、品德和人格发展创设和谐与积极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0.
大学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项基础工程。大学文化中学术文化和行政文化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和谐共存对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大学组织内部亚文化的差异主要是由两种文化主体之间的权力格局、个人发展、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别而引发。因此,要从大学的文化特性、文化管理、行政管理机制改革创新、不同群体利益关系调节等方面入手,积极协调,以培育和发展和谐大学新文化。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同伴群体文化虽作为一种亚文化存在和发展,但某些亚文化完全可能成为组织中的强势文化[1],其导向、监督、参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要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存在表现特征,并着重阐述其对教育学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王江慧 《教师》2011,(12):122-123
大学生同伴群体文化虽作为一种亚文化存在和发展,但"某些亚文化完全可能成为组织中的强势文化"[1],其导向、监督、参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要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存在表现特征,并着重阐述其对教育学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论亚文化及其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亚文化与大学生亚文化现实社会中的文化形态是纷繁复杂的,其中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我们习惯上将支流文化称为亚文化。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亚文化群体内形成的共识氛围,为个体个性和自尊心的增强提供了象征性的解释,为个人和群体提供了生存、发展需要的象征性形式。以相同的年龄、身份、阶层、职业、党派,甚至兴趣、爱好、信仰为标志性特征,可以构成形形色色的亚文化群体。大学生亚文化是指高校大学生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大学生价值观念、伦…  相似文献   

14.
由于社会分工、群体结构、目标任务、工作方式、组织层次等的不同,使不同的社会群体在心理欲求、具体价值取向、行为特点、人际态度、关注阈域等各方面形成某些持续性、稳定性的特征,即亚文化圈特征,这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下面子系统的个性特色。不关注亚文化圈,就忽略了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就取消了改革中的针对性,也就否定了事物创新的具体出发点。一、色彩各异的亚文化圈通常说,某某象个艺术家,某某象个教授,事实上就是指社会亚文化色彩在人们身上呈现出来的表征。社会中,机关、部队、报界、大学、企业管理层……都是一个个不同…  相似文献   

15.
学校文化是由多种亚文化构成的复杂系统。在解读学校文化的基础上,以宁波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为例,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文化源头"(即地方文化、产业文化和大学文化)及其特质进行了分析,并详细阐述了宁波高职院校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专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一、校园不良亚文化及其特征亚文化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一般以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相应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保障;亚文化则是一个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中性的、边缘的文化内容。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越高,亚文化就越丰富,对主文化的影响力也越大。一般而言,  相似文献   

17.
高校学生文化是以大学生为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的亚文化形态,体现着大学生自身和群体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建设高品位的学生文化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和现实呼求。但是,高校学生文化建设中的失范行为却消解着大学文化的陶染和激励作用。本文剖析了失范的缘由和表征,并提出应从弘扬大学精神、塑造优秀的课程文化、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等方面来重构和培育高校学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作为上世纪末传入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对中国青年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近几年,青年亚文化中衍生出一种贱客文化,就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尝试从后现代主义和青年亚文化之间的联系着手,将其分支贱客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和梳理,着重分析了典型贱客及其后现代主义特征。对贱客文化的出现提出了思考分析和引导方法,初步总结了相关理论和概念。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不是20世纪70年代偶然出现的事件,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文化动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冲突以及重塑民族国家文化身份的需要。如果说国家课程是再生产主流文化的工具,那么校本课程实质上就是再生产亚文化的工具。所谓"校本",是以"具体意义上的个体学校文化"为本,并且是以学校文化中的"微观文化"为本。校本课程的文化学意义也就因此可以解读为以一所学校的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规范、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为基础的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20.
高校学生文化是以大学生为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的亚文化形态,体现着大学生自身和群体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建设高品位的学生文化是现代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和现实呼求.但是,高校学生文化建设中的失范行为却消解着大学文化的陶染和激励作用.本文剖析了失范的缘由和表征,并提出应从弘扬大学精神、塑造优秀的课程文化、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等方面来重构和培育高校学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